狂歌独往——专访杨福音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老师的画特别讲究形式感,形式里又悄然充满中国文化、中国诗词中才有的那样一种意境。
  王:今天看了杨老师的画,用湖南话讲就是过瘾。首先有味,然后过瘾,老觉得有淡淡的隐隐的一种情怀和艺术在其中,这种情怀和艺术能通过一种形式感的东西很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其实很多中国书画家不懂形式。
  杨:你说的这点我特别有感受,为什么不懂形式,文人画啊,文人是业余画家,他从笔墨出发,情绪表达完了,画也好了。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王:作为职业书画家就一定要讲究形式了,一定要敏感,不如此也就走不远。这次着重要和杨老师探讨艺术中的形式意味,杨老师的画特别讲究形式感。形式里又悄然充满中国文化、中国诗词中才有的那样一种意境。这样的点线面、黑白灰外国人也可以玩,但是杨老师手里玩出来以后,便觉得回到一个古人的世界中,而且这种古人的世界是千古不没的,并不是时间上属于过去式的,是千古不没的古意。像赵孟頫讲的古意的古,这个是个永恒性的东西,他不是时尚性的。我也不晓得杨老师什么时候开始追求这样一种简约的形式感。
  杨:这个简约的东西很早就有了,我八十年代的连环画就走的是简约一路。
  中国绘画史是有一个欠缺的,就是对特慧的人着墨太少。
  王:我记得我小时候,十八、十九岁已经晓得杨福音老师,那时候讲不清什么味道,觉得杨福音老师的画装饰味很重,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讲的形式感。不像湖南那一辈的其他画家,都画得很实,画得太老实了。杨老师关注学习八大山人是什么时候?
  杨:八大我可能跟他性格上相近一些,包括对中国画的认识。我十九岁接触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关于最高的意境是什么?最高的意境一定是要离开尘土,进入仙界。就是要不食人间烟火,甚至于他要不带情感,甚至于他很木然。其实木然、不带情感是最大的情感。所以,我把八大比喻成为大洋中的一条暖流,他随时在海底翻滚,但是他的波浪不扬到水面上来,他的情怀是特别大的情怀,但是他表现出来的是很清冷的、很无关的、很离开的。我喜欢这种味道。
  还有一个原因,齐白石早年学八大,后来陈师曾说你学八大太清冷,老百姓接受不了。齐白石就回过头来学吴昌硕。吴昌硕无论从画格上还是其他方面都比不了八大。那为什么齐白石离开八大呢?齐白石作为农民他有世俗的一面。接近八大比接近吴昌硕要难,是艺术一个更高的高度,我学八大也有这个想法在里面。我学八大,也没亦步亦趋,就是学他绘画的味道。
  王:水墨文人画是中国艺术的一种最高形态的表现。在水墨文人画中间,八大山人是那个皇冠上的明珠。他等于就是中国文化一个符号性的东西了,最顶级符号的存在了,而这么一个符号让我们所有的画中国画的人敬而远之,是不是也不好?一个最好的东西我们当神明供放在那里,不去亲近他,不去学他,放在很远的距离远望他,是不是也不好?
  杨:我还是希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中国水墨山水画是别开新路。但是所谓绝对独创的一定是欺世盗名的,真正的独创是学古而开新的。
  你的山水我也看得出来,里头有很多来自民间的东西,特别是来自民间青花瓷的因子,同时呢,今天又看到一批新的作品、小的作品。我觉得跟方方壶的东西有共通。
  杨:讲得好。我特别喜欢方从义。中国绘画史是有一个欠缺的,就是对于特慧的人着墨太少。
  王:因为写绘画史的人智慧达不到他们的程度,理解不了。
  杨:这真是无可奈何啊!对于这种像李逵一样的横插一杠子杀进来的人着墨太少。方从义、方方壶就是这样一个人,非常好。他能够横冲直撞。
  王:其实从方方壶往上溯的话,基本上都会溯到二米那里去,因此你的画其实很多东西也要溯到二米那里去,是吧?
  杨:我们知道米芾,他的儿子米友仁我们也晓得。他家还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叫吴激,他是米芾的女婿。南宋派他到金人那里去谈判,金人一看到他这么有才气,把他留下来了。他是金代写词的第一人,写得极好。他的词经常是用古人的现成句子,把他一组合起来完全变成自己新的东西。
  王:我要插一句了,你讲古人的现成句子然后一组合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一句话,可以用来讲你的画。
  杨:谢谢!米芾家里,一下出三个这样的大角色,不得了了。
  王:刚才你讲的这些,我们把他看作是大慧,是吧?或者是狂慧,幽光狂慧。
  这一条路子下来的话,我觉得接衣钵的可能也就是你。你也许是在美术史上一个凤毛麟角的草蛇灰线。
  杨:这个我倒是心态较好,也没什么大的功利思想。因为这个绘画最先是安慰自己,然后家里人能够欣赏把玩,然后就是几个知己。
  王:这也是孔夫子讲的真正的圣贤之学,也就是为己之学,就是为自己,为自己的人格的最后完善。
  杨:孔子是这样讲的。古人为自己,今人为别人嘛。他就是要完善自己。
  八大山人没有讲出来,我现在把它讲出来
  杨:其实至今,美术界并不认得黄宾虹。听说北京有黄宾虹研究会,广东好像也有。广东也有大学教授间常来我这里谈黄宾虹,我讲你们谈黄宾虹,只停留在“浑厚华滋”上,这个浑厚华滋并不是谈黄宾虹,是谈山水画的基本要求。人人画山水画都要浑厚华滋,正像人人画人物画都要形象生动一样。而且这个浑厚华滋只是讲到山水画的评判的一个方面。正像我们讲人物画要形象生动,人物画形象生动固然好,但人物画形象呆板就不好吗?你不能讲人物画形象呆板就不好。日本的栋方志功搞版画,他的人物就很呆板,但非常好。实际上,这个浑厚华滋不是评黄宾虹。作为开创派的画家,黄宾虹的主要贡献,我认为就是无皴法和反皴法。
  我记得2000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办个展的时候,你在的,郎绍君、刘骁纯他们都在。那个时候我在座谈会上讲了一个观点,我说中国绘画以宋代划线。后来散会后你找了我,你讲你也有同样的感觉。
  王:对。   杨:后来我再读钱穆的时候,就印证了我这个讲法和他讲的一样。钱穆就讲,中国的哲学、历史、社会以唐、宋划线。唐宋定盘子,宋以后求发展,就讲了这个道理。绘画也是这样的,就是唐宋以前是找办法,比方说人物画各种各样的描法,山水各种各样的皴法,找办法。当然宋以后呢,也有元代王蒙的牛毛皴,也有倪云林的折带皴,但那是个别的。按道理讲,宋代以后就不再有新皴法,而就要在原来的皴法上面求得个性的发展。美术史是这样谈的。但是可惜明代的画家不懂这个道理,明代两三百年,他们还想搞新皴法,所以明代这些人耽误了。一直到黄宾虹,他太聪明了,在他手里头出现了无皴法或者反皴法。这样一来,他才为中国绘画开创一个新的面貌。他有了一个解放,当然无皴法和反皴法实际上也可说是新皴法。而且无皴法和反皴法从古就有,比如说,初唐王维,他画山水,就是染坡。他的染坡是因为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因为要画菩萨,露出手脚,是圆润的,他要去染。
  王:当时叫凹凸法咯。
  杨:凹凸法,对!所以王维就把这个凹凸法和染坡运用到了山水画里头,这就是最早的皴法。
  王:你这个观点,我读大学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山水的皴法是从人物的凹凸法发展而来的。当时许多人都不大同意这个观点。
  杨:是这样的。因为汉以前标榜英雄和烈女,就要刻石。刻石总不能刻成圆的吧,只有佛教传入的时候,别人才看到菩萨露手露脚的这种圆筒筒。这种凹凸法不是素描,他是根据物体本身的结构来渲染。
  王:包括衣褶之间要染所谓的高低,也就是凹凸法。
  杨:同一个道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典型的无皴法和反皴法。古人都有不断的实践,但古人没形成一个语言讲出来,或者没形成一个理论讲出来。可喜的是我把它讲成了一个语言,黄宾虹属于无皴法和反皴法。我为什么会悟出这么一个道理,我是想通过黄宾虹山水的无皴法和反皴法,把他用到人物画线的上头来。所以我后来才讲,中国人物画的线要用反线描画画,反线描不是反对线描,是要把线描的作用再扩大一点。因为古人的线描,他是为了表现客观对象,比如讲土布的线描要画得硬些,丝绸的线描要画得软些,才形成了不同的线描出来。但是,我想这个线描只能部分地表达客观对象,它还要表达情绪,这是第二个功能。第三,在一个画面上,线描要起到一个屋梁的作用,就是构成的作用。
  王:结构性的作用。
  杨:搭架子的作用。这样一张画才不会垮,才撑得起来。你看八大、白石的画就撑得起,徐悲鸿的画就撑不起,软绵绵的。因徐还是不懂用线。不能只有砖头、瓦片和泥巴,还需要有几根大梁撑起来。这几根大梁,就是八大那几根线。这个线,古人只把它用来表现客观对象,我们把它扩大起来,做结构用,做表现情绪用。
  王:这个基本上要到八大山人才明确起来。
  杨:实际上,三千年中国绘画极其难得,因为古人的东西已经做得太完美了,我们要把绘画再往前推进,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历史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几个开路的画家,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现代中国画家。唐代那些人也觉得无路可走,但是又到了宋代。宋代无路可走,可后来又有人走出来。有了徐渭才出现了八大、清四僧,有了徐渭才有了扬州八怪,还有齐、黄。当然,傅雷对扬州八怪还是有批评的。他说扬州八怪有反对传统的勇气,而缺乏反对传统的准备。因为有了扬州八怪,反而令后人觉得反对传统是很容易的事。
  中国画创新的结果应该是更像中国画,而不是离开。
  王:谈谈中国绘画的创新,创新的结果应该是更像中国画,而不是离开。
  杨:创新应更加接近中国画的原核、生命、语言,而不是离开中国画。比方说现在拍红楼梦这个电视剧,我们讲要忠实原著,那就要按照曹雪芹的想法去拍,而不能按照你的想法去拍,按照你的想法去拍,红楼梦就不是真实的红楼梦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长沙五一路中苏友好馆,现在的牙科医院,展览过黎雄才、黄笃维、傅抱石三个人的画,大家都喜欢傅抱石,有一种清新之感。不过如今再回过头来看傅抱石的画,就总觉得没有解决问题。我得先表明,在谈到前人的时候,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也有原谅。他们都聪明,也发狠,他们是被当时的客观环境耽误了。近百年来,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一是全盘西化,二是全盘苏化,再是阶级斗争扩大化,致使中国画偏离了自身发展的道路,很难回到中国画本身上来。在崇敬和原谅的心情下,一定要把问题谈出来。“抱石皴”是什么皴,这个提法不准确。历来没有以人名代皴法。其实,傅先生并没有新皴法。如今再来看他的山水,皴法和笔墨浮在纸上,显得颇单薄,且杂乱无章。人物画线描则过于尖细柔弱。也许中国画之审美已不止于停在清新上,亦或者说,昨日的清新到了今日又变得陈旧了。我欣赏石鲁和潘天寿,我喜欢这两位。石鲁像徐渭。可惜的是,石鲁只活到六十一岁,如果他活到八十岁就不得了了。
  潘天寿绘画的才气是很高的,年轻的时候,黄宾虹提醒他不要在荆棘丛中行太速。因为潘天寿提出来的是“强其骨”,但是他那个强其骨加上他的个性也是很犟,人的长相就像个老鹰,他的线就显得有些霸悍,太露了。如果他还有得一二十年的再修炼,搞到九十岁也不得了。中国画和诗词一样,讲究温厚,沉郁,若隐若现,含而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李可染也值得商榷,李可染犯了中国山水画的大忌,他画的是逆光山水。而中国画是不画外光的,中国画只画逝者如斯,浩浩光阴移,日长如小年,这是有情感的时空观。中国画一画外光,则所有画中物象必得画影子倒影,那中国画不就彻底乱套了。
  王:老先生自己晚年意识到这一点了。
  杨:对于当代的所谓中国画我这样来看,真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人在宣纸上画漫画,有人在宣纸上搞拼贴,搞工艺制作。
  王:搞蜡染咯,好多东西是拓染的。
  杨:那是一种最低档,在审美上面是最低档的,是幼儿园的游戏。有在宣纸上搞素描的,搞观念的,搞油画的。当然,都要允许。因为宣纸是你自己买的,你在家里随便弄,哪个也干涉不了你。但是我要说,请你不要把它叫国画。关键问题就在这个地方,你不要把它叫国画。不要挂羊头卖狗肉,更不能把这种胡来当作中国画的创新。这是不行的。这有欺世盗名之嫌。我打个比方,这个茶杯可以装水,马桶也可以装水,你不能因为马桶也可以装水,就认为它是茶杯的革新,那是不行的。但是,我是相信,三千年来中国绘画,它这条河流,既然流到我们面前,它还要流下去。它一定会出人,一定要出人的,一定会有新的东西出来的。这个事情再难,也还是要做。吴冠中老先生和张仃老先生,他们所讨论的笔墨等于零或不等于零确实是个很玩笑的东西。就好比六十、七十岁的人了,还在讨论吃饭是要用筷子还是不要用筷子。当然你讲等于零和不等于零都对,讲不等于零是要继承传统,讲等于零是要走出新路子来。但是这两位老先生都不是画国画的,是吧,张仃好一点,但他画的那种焦墨山水,讲实在话,也不是从线出发,他还是素描出发的。吴冠中就更不懂国画。   我不是画的女人体,我是画的我自己,这个“画自己”是屈原告诉我的。
  王:我们再来讲讲杨老师你的画吧,你的画中比如说荷花,会和一个女人体结合在一起。这基本上成为你一个标志性的图像模式了。那么这个女人体的线条以及这种人体丰腴的感觉,都会让人想起马蒂斯的一些女人体的造型。
  杨:首先呢,我一直不赞成“我画女人体”这句话。我在2000年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览的时候,郎绍君他们问起,我当时就讲了,我说我不是画的女人体,我是画的自己。这个“画自己”是屈原告诉我的,美人香草,是自己的一种精神寄托。
  王:美人香草,明白了。
  杨:再谈谈继承和创新的问题,这个东西是不由分说的,不是说人人都能够创新,不是这样的。这是人的性格决定的。林语堂和钱穆都谈了这个问题,他们是从历史和文学来谈,有一类人的性格是宜于向后看,有一类人的性格是宜于向前看。向后看的人,觉得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很完美,祖宗留下来的财产我要存下来,保护好,并没有要扩大再产生,我能够保护这点财产就要得了。所以这批人是一批继承者。这批人最好的出路是去大学里教书。譬如说画倪云林,我马上可以画出来,让人学习。这批人是多数的,但同样很可贵。但是,那种开创者更难能可贵,他们是属于那种性格不安分的人,既不满意理论,也不满意历史,还不满意朋友,更不满意自己。他们时刻要问为什么,时刻想还有路可以走没有?这种人,更加可爱。他们是中国绘画的开路先锋。中国绘画的根本问题还是在“线”。米饭是用来养人的,线是用来养中国画的。其他的鱼啊、肉啊、蔬菜、蛋啊,都是辅助的。你不要这些辅助材料,光吃饭也可以的,但是因为有这些作辅助呢,饭更有味些。中国绘画呢,它的线、它的用笔就跟米饭一样的,是主要的东西。其他的渲染、色彩、泼墨、积墨都是辅助材料。泼墨、渲染等属于技术性的活,有得一二年即可掌握,而用线,用笔则是一辈子的功夫,靠修炼。现在的美院为什么不强调“线”了?为什么非要强调素描?线是中国画的基础,而素描与中国画无关。
  他根本不在乎要画得像,他是要借山水这把钥匙,来开他此时此刻心性的那把锁。
  王:你刚才讲到黄宾虹的时候,特别讲到他的无皴和反皴,那么我们从你的画里头也可以看得出来,你基本上也是无皴和反皴的。为了强化这个无皴和反皴,你甚至发明了湿墨法,当然实际上湿墨法古人也已有之。但至少,你的湿墨法不是从古人那里来的,你是无师自通。只是后面才找到了相关的资料发现古人也有,并不是哪个古人告诉你有这个东西。那么,我们现在看黄宾虹晚年的绘画,他七十岁到四川的时候才悟到他的画法:他的画基本上就是勾勒、勾勒,把轮廓搞出来以后,然后就在轮廓之间用点染法,不断地打各种深深浅浅的点子,然后把这一幅画给撑起来,也就是说他没有了我们过去所谓的斧劈皴、披麻皴、鬼脸皴这些东西,对他来说都没有了。那我们再看齐白石,齐白石是到了桂林以后才悟到了画山之法,然后他一辈子画的都是桂林山,他没画过别的地方的山。他的所谓的桂林山也是无皴和反皴的,他基本就是大笔、横笔一扫,两根线条把这个暗桥一勾,一幅画就完成了,也是跟传统山水画的以皴为主不一样的。齐、黄这二十世纪的两位大师,其实都有这样一种倾向。但是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大师这样一种无皴和反皴的画法却后继无人,没人跟着学。包括现在齐白石弟子这么多,学他山水的几乎没有。然后黄宾虹,当时很多人学他,但是很多人也都没明白这个道理。黄宾虹就是勾勒点染,无皴的。这个基本的道理他们都没理解。而大量的画山水画的人包括在各个院校执掌山水画教学的人,都还是在讲各种各样的皴法。齐白石山水的无皴和反皴,在你现在的山水画中间非常明显,别人不敢学的东西,你为什么就觉得一定是很精髓的东西?
  杨:恐怕还是技和道的问题。因为整个近百年来,包括学西方也好,都是学的技。就是讲,表面的。当然这个表面的东西容易拿过来,也容易出效果。但是经不得久。所以我觉得,还是要从骨子里头去认识。我画过很多黄宾虹,包括你刚才讲的马蒂斯我也画过。我在广州的时候就把马蒂斯的画册摆在旁边。我画人物,硬要把马蒂斯的这根线放进去,结果不行。马蒂斯的线不是不好,好得不得了。但是他的线是结构线,他不是书写线,他不是中国的线,你把他的东西放进来,那就跟画人物速写一样的,就没有一种书写的味道。也就是说外国人画线和中国人画线其审美是两回事。当然他的线确实好看。黄宾虹的画整体上来看是传统的,局部是现代的。我在杭州看他的展览的时候,我喜欢里边的五六幅画,我感觉那五六幅画都是黄宾虹画过后丢到纸篓里不要了的。为什么呢?他那几幅画全部没有整体的形态,他只有一顿笔墨放在上头,等于是把一个局部放大成一幅画。这种画你近看一团糟,实际上好的油画也是这样的,画得好的油画你近看就是一团糟。但是你只要隔些距离看,什么东西都出来了。我觉得画得好的画都是这样子的。黄宾虹的画,我在广州还是下了些功夫的,我基本上不去看他的整体,甚至于我经常把黄宾虹画册里的画整体遮盖起来。我剪了很多纸的方块作为镜框去套他的作品,然后放大看。黄宾虹画的创造性,恰好就在他的局部上。我们经常讲中国画的创造性,其实并没有讲透。我的理解是这样:第一,画家对客观对象的综合、分析、提炼、取舍的能力。第二,你把综合、分析、提炼后拿到的素材转化为笔墨的能力。
  王:就是两种转化能力。
  杨:两种转化能力,衡量你的创造力的高低。像齐白石和黄宾虹,他们同时具备这种能力。黄宾虹在画山水局部的时候,画那一点树和石头的时候,他根本就没画他的形。
  王:五十年代初的时候,黄宾虹从北京回到杭州当中国画院教授。然后老先生有时候就站在栖霞岭对着对面的山写生。方增先早上起来跑步,看到老先生在写生,就站背后看他画。一会看他的画,一会看对面的山,看着看着就走掉了。画的什么啊?没画一点像的东西,不晓得他在画什么。
  杨:因为他根本就不在乎要画得像,他是要借山水这把钥匙,来开他此时此刻心性的那把锁,他在做这个。这是许多人不懂的,没有办法的,所以你看黄宾虹的转化能力有多强。王国维讲得很清楚,艺术家要有轻视外物的能力,轻视外物就能够以奴仆命风月,就把风月这种客观对象当作自己的奴仆一样来驱使,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同时又要有重视外物的能力,这样才能跟花草共忧乐。像黄宾虹写生的时候,他根本就没去做对象的奴隶,他是自己的主人。
其他文献
OTN技术作为光网类传递技术之一,其具备优良性能,可以实现统一管理电力通信网,还可以对电力通信网中部分业务进行处理,使电力进入常规传输模式.因此应对OTN技术在电力信息通
通过分析机械密封的损坏现象,确定机械密封损坏的原因,并制定离心泵机械密封的改进方案。 By analyzing the phenomenon of mechanical seal damage, to determine the caus
频率性规律是英语学习本质而重要的特征,在阐明频率性规律在高校非专业英语学习中的窘迫地位之后,以频率性规律为理论模式,以高校非专业英语教学为实践框架,从单词、词组、语
羽状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航天搭载后,M0代的诱变材料出苗率较对照增加了约20%,株高略有增长、叶片变大、冠幅增加。M1代主要出现了几种变异类型:茎变异、花型变异、花色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别名有:木棉、连丝皮、拉丝皮。中药剂方中常取其树皮配伍。在国内药用正常年销量为150万 kg,并呈逐年增长之势。 Eucommia Eucommia
以转基因双价抗虫棉自交后代为材料,利用PCR、Southern杂交、ELISA检测方法,分析了Cry1Ac基因与CpTI基因在基因组中的整合情况,结果显示,除sGK321和3517外,其余品种Cry1Ac基
期刊
上海贝尔有限公司新近推出的“家家e”固网信息服务系统以原有的固定电话网络为基础 ,在不影响原来业务的情况下 ,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 ,使用为信息服务而特别设计的电话终端
期刊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突出新县丰富的红绿资源,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家园,在省委领导和省住建厅等上级机关的关心指导下,新县启动了美丽乡村
电子病历即电子健康记录,以电子计算机等形式记录病人的病历情况.近年来,实现维吾尔电子病历已成为新疆医疗卫生事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社会民生对医疗信息化有迫切需求.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