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玉米不同部位(组织)养分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的构建

来源 :草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383910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甘肃省民勤县采集227份青贮玉米(Zea mays)样品,采用改良偏最小二乘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用3种导数处理和10种光谱散射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青贮玉米原料不同部位(组织)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cid detergent lignin,ADL)等养分含量的近红外预测模型,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青贮玉米不同部位(组织)养分含量的近红外
其他文献
石泉县利用秋冬桑园空闲期,套种栽培羊肚菌大幅增加了单位面积生产效益。文章介绍了桑园冬季套栽羊肚菌的方法,总结了羊肚菌栽培管理生产技术。
通过对重庆市涪陵区蚕桑产业发展历史剖析,指出涪陵区蚕业科技结构性改革缓慢、基地规模质量不高、产业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等问题,提出抓好产业基础稳定、科技推广、技术服务以及蚕业综合管理等对策措施。
2020年秋季,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对参加北方蚕区联合鉴定的2对桑蚕新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根据蚕期表现、茧质和丝质等成绩对参鉴品种性状进行概括说明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鲁21×鲁22实用孵化率低,发育较齐,茧形匀整。死笼率低,抗病性较强。茧层量和茧层率高于对照品种,丝质成绩不如对照品种。丰白×永中实用孵化率高,发育齐一,茧形匀整。普通茧百分率和解舒率高于对照品种,其他指标均低于对照种,抗病性一般,丝质偏差,整体表现不佳。
介绍了创建雅周现代蚕业科技示范园的具体做法。重点示范推广以“适宜品种+设施蚕房+轨道给桑+自动上蔟+机械采茧”为特征的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体系,推广运用蚕室温湿度自动控制、标准化养蚕大棚、切桑机、轨道给桑、自动上蔟和自动采茧机等省力化、自动化、智能化养蚕设施装备,为海安及其他地区创建高标准现代蚕业示范园提供参考。
生境适合度是包括气候、食物和风险等诸多环境因素的综合性概念,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自然分布格局及种群动态具有决定性影响。本研究以高原鼠兔对栖息环境基本表征的选择偏好为依据,通过对不同植被斑块间鼠群特征的对比分析,对高原鼠兔栖息地适合度与降雪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雪被消融速率与鼠群密度、裸地面积和土丘数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植被高度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降雪后鼠兔能否在最短时间内获得食物是高原鼠兔栖息地适合度的重要指征,也是高原鼠兔行为导向的基本动因
盐胁迫能够加速草坪草的黄化,影响草坪的坪观质量。植物中的NAC转录因子在盐胁迫条件下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胁迫响应,而在日本结缕草(Zoysia japonica)中还鲜有NAC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本研究对转ZjNAC3基因(GenBank登录号:MT254544)的YPH500酵母菌株进行盐敏感性检测,初步判定ZjNAC3在盐胁迫下具有负调节酵母细胞生长的作用;对过表达ZjNAC3基因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株系进行盐处理,发现150 mmol·L−1 N
通过研究甘农2号小黑麦(×Triticosecale W i t t m a c k\'G a n n o n g N o.2\')与3种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的最佳混播组分和混播比例,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混播组分,副区为混播比例.试验测定了3个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品种绿箭1号(\'Lvjian No.1\')、绿箭2号(\'Lvjian No.2\')、绿箭431(\'Lvjian 431\')与甘农2号小黑麦在不同混播比例(0?100、20
蚕桑是安康市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文章介绍了安康市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抢抓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十四五”蚕桑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省力化方向转型升级。
热值能够衡量植物体光合作用能力的强弱,还原糖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直接给植物供能,二者对植物返青和再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取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载畜率水平下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叶片热值、还原糖含量和干物质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短花针茅叶片热值、还原糖含量及干物质重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载畜率的增加而下降,且重度放牧较围封显著下降(P<0.05);2)在不同月份之间短花针茅叶片热值和干物质重的变化一致,均随时间的推移显著增加(P<0.
2021年7月17-18日,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联合主办,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维诺格拉多夫俄语研究所、《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及《外语学刊》编辑部承办的“第八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会议以“东西方科技文化交往中的术语互动”为主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约120人共襄盛举,参加了现场研讨,约200人次通过线上会议平台参与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