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hong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地质类学校创办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初衷是为我国地质勘探测量领域培养急需的人才。因此,如何培养适应地质勘探测量领域的地学和电学复合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地质类学校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学科特点,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探索与实践了基于地学和电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过程改革,其实践探索的成就能为地质类院校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地质类院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晋芳(1978-),女,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副教授;董浩斌(1963-),男,湖北大冶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编号:CUGYCXK08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22-02
  随着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重视科学仪器与设备对科学研究的作用,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及检测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并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强资源勘探开发装备的创新以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地质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投入,同时也加强了相关学科人才的培养。2009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2009年在已下达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1]这意味着扩大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趋势,地质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2]随着研究生数量的扩张,旧有的一对一的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因此,对硕士研究生结构进行调整,改革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的成长和专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2000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本专业已培养毕业了研究生50余名。本文在回顾这十多年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研究生培养上的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总结了地质类学校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学科特点,就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研究生培养过程以及研究生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
  一、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特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是从地球物理等地球探测及信息技术学科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天生带有浓厚的地球探测的特色,与普通工科院校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明显不同,地球探测技术中的检测技术是真正“上天”、“下地”、“入海”,比之传统的工业检测技术,其检测环境要复杂得多,并且检测精度要求更高。为了更好地获取复杂监测环境中的有效信号,该专业的研究生除了要掌握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相关的电学知识外,还要对地学知识及其相关原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处于地学与电类专业的交叉点上,如果仍然按照旧的一对一的学徒式培养模式,将限制该专业研究生学术视野的扩展,也不利于学科交叉的形成。因而,在这样一个地学特色明显的专业里面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建构一个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挖掘研究生发展潜能,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研究生对掌握的知识进行筛选、整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进行科技创新;这对于整个专业研究生的成长、学科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研究生培养目标指通过培养活动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培养达到具有什么样基本要求的人”的规格标准,它规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3]研究生培养目标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能反映一定时期社会需求、个人需求、科技发展的要求。因此,它对整个研究生培养活动具有指导性,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选择与构成、对研究生培养过程和课程设置以及质量管理都具有统领作用。
  依据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的学科特点,该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全面系统的工程意识,求真务实的素质,宽泛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基于以上基本素质,该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是培养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有丰富的地学和电学知识体系结构、动手能力强、能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一培养方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可简化为三项:强化地学与电学知识的交叉融合;加大实践动手环节的训练;扩大知识面,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改革
  培养过程是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对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导师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使研究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成为合格的高层次人才的活动过程。在确定培养目标、设置相应课程的基础上,培养过程回答了“怎样培养”的问题,它主要涉及入学形式、培养年限、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几个阶段。[3]
  针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入学形式、课程学习和导师指导以及学位论文三个方面入手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改革,以期从生源、课程及实践培养到最终的学位论文写作等各方面对本专业研究生知识面的扩展和学科交叉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1.入学形式
  在传统的笔试加面试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加入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具体来说,就是在研究生面试阶段加入传感器实验及单片机编程等实际动手实验的考查。对于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这一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来说,良好的动手能力是本专业研究生的基础。因此,在入学考试中引入动手能力的考核可以从源头上选拔出更适合本专业研究生学习的可塑之才。
  2.课程学习和导师指导
  作为从地球物理等地球探测及信息技术学科的土壤里发展起来的工科专业,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天生带有地学特点,无论从研究对象还是研究生就业分配单位来看都和地质学科紧密相关。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为了能让本专业研究生能更好地在这一地学与电学交叉领域有所收获,学校从课程设置到导师指导上都进行了改革。课程设置上,除了必要的电学知识的学习外,还开设了“地球物理仪器概论”等地质类选修课程,并鼓励研究生旁听相关研究方向的地质类研究生课程,为他们将来从事地学仪器的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另外,合理安排每一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除本专业的导师外还邀请地学专业的导师进行联合指导,建立了导师组指导制度,使得本专业的研究生能够从多个指导老师那里获取更广泛的知识面,这也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习的阶段性知识的总结。对于学位论文的指导不应仅仅局限于最后的论文写作阶段,而应从研究生入学开始逐步培养其综合能力,从资料收集整理、科学问题的提出和提炼到锻炼其论文写作水平,包括其英语写作能力、科技论文的发表等各方面都进行训练,使得最后的学位论文写作水到渠成。具体的措施包括:入学后的英文论文翻译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在开题报告中进行详细阐述;开展每月一次的学术报告会;至少完成一篇科技论文写作和投稿等。这一系列措施都将为后续学位论文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质量管理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控性因素,它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其实质是运用一定的手段、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进行监控和培养结果进行检验。它确定了“培养的研究生怎么样”的问题,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控反馈性因素,并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4]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质量管理体系是建立在过程管理中的,即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对研究生的质量进行监管,而不是仅根据最后的学位论文完成情况判断研究生的成绩。具体说来,对研究生质量的过程管理主要分三部分来进行:通过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衡量研究生的课堂学习能力;由研究生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每月一次的学术报告、开题报告、科技论文发表情况和学位论文撰写等来衡量研究生的口头表达、写作水平等能力。
  通过对以上三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来客观准确地评价研究生的成绩,并以三方面的综合考核测评作为每年研究生奖学金和科研补助发放的标准,从而促进研究生科研业务水平的提高。
  五、结论
  通过近几年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于地学与电学交叉的新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得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更适应于社会需求、学生成长和本学科发展的要求。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在已有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二级硕士学科点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科点,这也为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成长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4):7-9.
  [2]龚庆杰,张德会,叶荣.地质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6,(4):137-139.
  [3]苏曼虹.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孙崇正,韩孟青.中美比较视角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化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6):61-64.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 要: 根据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结合学前教育实际,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提出了从培养学生绘画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学科融合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的课程整合调整,并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主题性绘画;手工制作;儿童文学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美术课在我院开设2年共4个学期。美术技能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训练上,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有待更进一步的改善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承上启下的阶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开始发生急剧变化,需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为学
摘 要: 本文针对中职《车工工艺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必要,着重就《车工工艺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了较深刻的论述。  关键词: 《车工工艺学》;教学;问题;对策  《车工工艺学》是中职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程。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车工实践操作训练,关系到车工技能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其将来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企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人才也提出了
本文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引言  课堂教学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高效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每一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课堂动起来。下面我将以新课标理念为基点,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谈谈怎样让英语课堂动起来。  一、宽松、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是让课堂动起来的润滑剂  课堂教学氛围对师生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和解题能力训练,还需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为学生创设自由思考、展现个性的空间,促其积极参与教
伴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技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热电池应用领域整体发展水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上涨势态,特别是在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人们已经具
摘 要: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兴未艾,开展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工作,不仅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的教育问题,转变经济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问题,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民族创新力的战略问题,伊春职业学院以构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依托,开展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有益探索。  关键
摘 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头疼的便是作文。无疑,作文教学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头等大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在当今社会,培养、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的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越来越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务必要把作文教学理论落在
多媒体技术是科学进步的产物,如今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工具之一.文章从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出发,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提出借助多
随着工业领域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工业的作业形式也与之前相对比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智能制造逐渐占据主流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事业的发展进程.在全新的制造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