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用生活化的人文濡养孩子的身心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r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點。”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赠汪伦》问题研究),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在文本的学习体验中,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完,老师也要耐心地等待他读完,这才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感悟、创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关注个人的未来,关注社会的未来,学会有责任感地生活。采用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交互”发展的过程。教学应侧重于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和合作学习,把教学过程变成是师生与生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和方法技能的学习过程。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也要求小学阶段背诵80首古诗词,但是仅仅靠课堂中古诗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课余开展的文学欣赏课,给学生提供一个体味我国古诗词独有韵味美和意境美的机会。在欣赏的过程中,老师可利用图画、摄影、音乐等多种手段,再现文本的情境,给儿童提供一个鲜明、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场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讲故事,把知识融入活动中,让儿童参与活动,自我实践,自我体验,从而有所悟,有所创造。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人文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文本所诉述故事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可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新课标注重人文性,必然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是生活中的人,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因此,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学生将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
  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阳光、雨露与土壤,就是教师为学生营的造平等、宽容、科学的教学氛围。教师帮助学生“舒其志,展其心”,在教学中倡导人文性,势必打破语文课堂中一贯来“教师中心”和的“权威主义”,使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转变,由语文课程中的灌输者、命令者、训练者变为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但倡导人文性,能让师生之间产生心的交流,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好的差的都一视同仁,让他们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
  课堂教学中,教师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小学生生由于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天性好奇贪玩,不受约束,他们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这个世界,因此都有独特鲜明的个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倡导语文教学生活化与落实人文性的开掘与渗透,使语文教学走出“以文为本”的误区。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课文所蕴涵的人文思想得以充分的、淋漓尽致的体现,让语文教学沐浴着生活的的阳光前行,让孩子的身心在人文化的濡养中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本试验在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EGF,研究其对核及质成熟的作用,并通过孤雌激活来检验EGF对牛卵母细胞胞质的成熟。在培养液中添加各种血清或牛血清白蛋白,这是适宜的也是必要的,但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近年来,贵港市中小学积极探索“生本教育”、“悟学式教学”。我也和广大同行一样,在市、区教研部门的指导下,依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了小学语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
摘要:高中化学要多做实验。首先,要把握实验的重要性,明确实验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多多引导学生实验;其次,要明确化学实验的特殊性,明确了解化学实验对形成一个严谨的思维模式的作用;再次,多做实验、善于做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去领悟和了解化学的基本研究规律,为书本知识的学习进行方法式的指导。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 重要性探究  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很多学校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
自七十年代末国内首次分离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以来,国内学者在IBDV病毒形态结构和免疫学特性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本室从90年代初也已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1993年陈士友博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