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城市”可躲雾霾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雾霾令城市里的人避之不及,也挥之不去。人们怎样才能主动躲避并消减这久聚不散的雾霾呢?最近,西班牙设计师提出了一个奇思妙想:给城市加装坦克式的履带,让城市像一个大坦克一样,在雾霾出现的时候,可以“拔腿”就走,想停在哪里就停在哪里。当然,这类“带腿儿”的移动城市自然要拥有一座城市应该具备的一切,其中包括运动设施、餐馆、学校、医院和图书馆等等,而且在移动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就像日常人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一样。
  这真是个非常有价值和有想象力的创意,这样的移动城市不但可以躲避雾霾,而且还具有消减雾霾的作用。通常雾霾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城市在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增多,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差,低冷高热,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加剧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而城市一旦能够移动,那么前两个原因将会自动消失,这就会对减少雾霾发挥积极作用。
  不过,未来这种“坦克城市”一旦建成,由此也会带来一系列有趣的新问题。例如“居无定所”的它应该隶属于哪个地区?信件和包裹投递员能否准确找到收件人?
  他们是医院病人中最脆弱的一群:新生婴儿,很多还是早产的,另一些则患有先天疾病。他们需要呆在医院的监护病房里。但现在,一个新的威胁又在逼近他们,即医院里常见的一种超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作为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恶果之一,如今MRSA已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对人类构成新的威胁。2011年,在英国阿顿布鲁克医院的特殊婴儿监护室,3名婴儿的皮肤上发现了MRSA。尽管它们还没有“作乱”,但日久天长,总会有危险。
  医务人员不得不立刻行动。婴儿们被抱离婴儿床,全身上下被清洗了数遍,甚至连他们的鼻孔都用杀菌剂小心擦洗过。
  当这一切进行的时候,病房被关闭了数天,里面每一件物品,从空调到温度计,都经过严格的消毒。但4天之后,医生们得知,一切努力都付诸流水了:MRSA又在另一名婴儿上被发现了。
  这些耐药细菌到底是从哪来的?如果不找到源头并堵住,这些婴儿就时刻有生命危险。当这件事传到传染病学家西蒙·哈里斯耳里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或许能帮得上忙。他当时刚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道了如何通过基因检测,来发现疾病的传播路径。
  数年前在泰国一家医院,由MRSA也引发了类似的疫情。当时哈里斯领导的一个小组参与了调查。他们通过对采自病人的细菌样本DNA进行测序,追踪病菌是如何从这位病人传到那位病人、乃至在整座医院扩散开的。哈里斯在文中指出:以现有的技术,不需要太大的费用,我们即可短时间内测出一个细菌的全部基因;测序结果将成为我们追查疾病爆发,以及阻止其传播的有力武器。
  现在疾病在“自家门口”,哈里斯当然不会放过机会再来扮演一回侦探的角色。
  微生物的基因测序用于传染病调查,最早始于上世纪末。1990年。美国佛罗里达州21岁的少女波加丽突然得了艾滋病,可她自己说从没跟人有过性接触或者注射过药物。当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听到此事后,担心艾滋病还有别的传播途径,所以就派了两名专家到她家调查。不过,波加丽的母亲是一名当地护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她最早发现了一条线索——她女儿的牙医患有肺炎,这很可能是由于艾滋病引发的免疫力低下引起的。最后证明,这位牙医的确患有艾滋病。
  当然,这还不能证明波加丽的艾滋病毒是从他那儿传染来的。为了进一步调查,专家利用基因测序技术(那时这项技术刚诞生不久),比较了从波加丽、她的牙医以及从其他艾滋病患者身上采集来的艾滋病病毒基因。
  当病毒从一人传播到另一人时,它们一直处于持续的变异和进化之中,这就为追踪它们的传播提供了方便:两个人身上的病毒基因变异越少,他们之间直接从一人传给另一人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这个例子中,来自波加丽和她牙医的艾滋病病毒基因比来自其他艾滋患者的病毒基因更相近,这表明,要么是牙医把艾滋病传染给了波加丽,要么反过来,是波加丽把艾滋病传染给了她的牙医。而实际上,波加丽和她的牙医确实有性接触,这让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松了口气,证明艾滋病毒还没有产生新的传播途径。
  自那之后,基因检测在很多例艾滋病传染事件中被应用。随着此项技术的发展,对微生物的基因检测已找到了越来越广阔的用途。
  大多数技术都会随时间越来越完善和便宜,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电脑,但基因测序技术的这一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电脑。例如,最早的人类基因组草图花了整整13年才完成,花费了近30亿美元,而今天,任何人只要花几千美元,在24小时内即可完成对自己基因组的测序。
  病毒和细菌与人类相比,DNA要少得多和简单得多,因此测序比人类的还要便宜和省时。由此,一些传染病学家意识到,这项技术可让他们实时跟踪疾病是如何传播的。
  过去,一场疾病爆发之后,通常是官方派遣人员赶到人们得病的地方,面对面地盘问他们到哪里去过,接触过哪些人,然后根据得来的数据,推测疾病的传播路径。这样的工作量不仅很大,也很烧钱,得出的结论还不一定可靠。
  而基因组测序的办法就快得多,也准确得多了。因为两个患者病原体的基因在多大程度上相近,是很容易判断的。这就为重建疾病的传播路径提供了更确切的依据。
  2009年,当猪流感在墨西哥首次爆发的时候,专家们就使用了基因测序来跟踪病毒的进化。大量病毒的基因被测序,实时公布在互联网上。这次爆发的起因最后被查明,病毒最早是从猪传到人身上,后来才演变为人与人之间传播的。
  基因测序还被用于搞清楚猪流感在人群中传播有多快。调查组计算出每1例猪流感平均来说可以传播1.2个人,传统调查得来的数字是每例传播1.4~1.6个人。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基本吻合。
  但是,具体到英国阿顿布鲁克医院的这次MRSA爆发,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却出入很大。
  当哈里斯来医院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要求医院给他提供在过去6个月里,每次出现在特殊婴儿护理室的MRSA样本。样本有17个,分属3个不同的群,据院方的结论,3个群是独立的,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但他们做出此结论用的是传统方法,即从病人身上提取病菌样本,在实验室培养,然后用不同抗生素测试,看看对哪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由此判断不同样本病菌之间有何关联,比如,一个是否由另一个进化而来。但传统方法出错的可能性也很大。
  事后证明,在这个例子中,传统方法还真给出了一个误导性的结论。更精确的基因测序方法表明,除了3个样本,其余14个样本的病菌都存在着彼此关联。
  基因测序在“正本清源”问题上首战告捷,但这里出现了几个问题:
  首先,按理说这些病菌样本是按发现的时间先后采集的,孰早孰晚是很清楚的,比如说,甲、乙、丙3个样本是按采集时间先后排列的,那按理说是甲进化为乙,乙再进化为丙,甲乙基因的相近程度应该比甲丙更大才对,但测序给出的结果却恰好相反。换句话说,甲、乙、丙并非是按“爷生子,子生孙”式的方式进化的。
  其次,在出现时间上紧挨着同时又有关联的2个样本,竟隔了33天。如果说一个样本在病房潜伏了33天,进化成了另一个样本,那间隔未免太长了,期间为何不见传染呢?这些问题一时让哈里斯很困惑。
  有一阵子事情似乎平静下来,在64天的时间里,医院再没出现更多的传染病例。但不久,警报又拉响了:护理室的另一名婴儿又被检测出MRSA。提取的细菌当夜就进行了测序。第二天早上10点,结果就出来了,证明新发病的MRSA跟之前的MRSA是相关的——细菌在严格消毒的病房呆了这么久,差不多呆了2个月,这似乎不可能!
  于是,哈里斯开始怀疑,同一来源的病菌必定被什么东西反复带进了护理室,才会造成这种局面。比如,在上述甲乙丙样本的例子中,如果假设丙是由甲在护理室里进化来的,而乙却是中间由人携带进来的,那就可以解释何以甲丙的基因比甲乙更相近的问题。
  医院立即对全体医护人员做了检查。真相终于大白:在一个经常造访特殊婴儿护理室的医生身上,发现携有MRSA;正是她,造成了护理室仪器反复被MRSA污染。当这个人被隔离消毒之后,该医院的婴儿护理室就再也没出现过MRSA。
  如今,基因测序在调查传染病爆发和阻止其传播方面,已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在美国马里兰州,人们用该技术阻止了致命耐药肺炎球菌的进一步传播,那场爆发当时已经导致11人死亡。该技术还被用来调查来自动物的新病原体的出现。例如它曾经证明,荷兰农民感染的一种新型MRSA来自他们饲养的绵羊。
  虽然超级细菌和病毒越来越难对付了,但有了基因测序技术,我们就可以准确地侦探到它们的来龙去脉,以便更有效地治服它们。
其他文献
可怕的“炸弹低气压”  每年的4月上旬是日本赏花的最佳时期,也是各国游客赴日旅游的旺季。但是,2012年4月的一场由“炸弹低气压”引发的暴风不仅让赏樱客们败兴而归,更让日本的交通几乎陷于瘫痪,东京羽田机场有近800个国内航班被迫取消。仅仅4月3日、4日两天,此次暴风天气已导致全日本4人死亡,356人受伤。  所谓“炸弹低气压”,是指气压在自然因素影响下,每小时下跌超过1‰的标准大气压,以致大气压下
期刊
动物们真够奇怪的,它们为了获得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每天不停地吃草或者冒着生命危险捕食,却全然不懂得去直接利用头顶上堪称大自然之最的一种能源——太阳能。只有为数极少的动物是例外:这些动物从小到老都能与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合作,通过它们来捕捉太阳能,如海蜗牛。  与蓝藻共生  成年动物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例子固然罕见,但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动物胚胎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例子或许比我们想像的要普遍,尤其是那
期刊
现在有一种能直接利用核能的电池,用于给普通照明灯供电,可以用上15年!耐用吧!也许一般人见“核能”二字,心生畏惧,觉得核能的利用很复杂,很不安全。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常见到核能的利用。钟表的表盘就经常利用镭盐掺上荧光物质,涂抹在表盘刻度的位置,可以让我们在夜晚看清钟表的刻度和时间。别看那么一点,它会持续发光上千年而不见衰!这是因为镭衰变一半所用的时间是1600年!也就是1600年后,还有一半的镭
期刊
地球时刻都在自转,大约24小时自转一圈,每小时会转过大约15°的角度。这样的旋转对于脚踏地面,随着地球转动的我们来说,根本无法感受到。那么地球上的我们怎么才能看到地球的自转呢?  傅科摆证明地球自转  如果有一种仪器可以不随着地球转动,那么把它放在北极点上,地球转动的时候,它与地球之间就会有个相对运动,在我们看来,好像是地球不动,它在缓慢转动,转动的速度也是每小时转过大约15°。  什么仪器能够不
期刊
不久前,湖北省有关单位创办了一个奇特的银行——“生命银行”,这银行是储存生命的吗?的确如此,它的正式名称是“人体细胞保存库”。如果“储户”花1.58万元将自身的免疫细胞存入库里,那么一旦患病,就可从生命银行里取出“种子细胞”进行培养,然后用于对自身疾病的治疗。据介绍,用“储户”的“种子细胞”,未来可治疗种子主人的各种肿瘤、细菌和病毒感染性疾病,人们由此可以保命增寿。  生命银行的做法靠谱吗?真的能
期刊
超级细菌威胁婴儿生命  他们是医院病人中最脆弱的一群:新生婴儿,很多还是早产的,另一些则患有先天疾病。他们需要呆在医院的监护病房里。但现在,一个新的威胁又在逼近他们,即医院里常见的一种超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作为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恶果之一,如今MRSA已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对人类构成新的威胁。2011年,在英国阿顿布鲁克医院的特殊婴儿监护室,3名婴儿的皮肤上发现了MRSA。尽管它
期刊
我们每天都在慢慢变老,当然,我们身体的老化进程是从头到脚、从表到里全面演绎的,变老过程就像电影的连续镜头,直到生命结束。那么以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头脸为例,我们的头脸变老,究竟有哪些我们并不十分熟悉的“镜头”呢?别急,且让科学家为你展示一些“慢镜头”——  变老镜头连连拍  最近,我国一个研究团队对汉族人的头脸特征的年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之所以选择汉族人,是因为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容貌特征
期刊
世上男人都同根?  有些事情说起来真难以置信。譬如10多年前,基因学家通过调查全世界各个民族不计其数男人的Y染色体之后宣布,今天地球上生活的所有男人都是同一个男人的后裔,这个男人大约生活在距今6~14万年前。因在《圣经》的传说中,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故科学家借此说法,称其为“Y染色体亚当”。  科学家这个观点的依据是,男性的Y染色体是单传,传男不传女的。比如你身上的Y染色体完全来自你父亲,
期刊
很  多动物都有尾巴。牛在吃草的时候,鱼在游动的时候,狗见到熟人的时候……都少不了要摆尾巴。  很多细菌也有尾巴。细菌的尾巴我们一般叫鞭毛。鞭毛的工作方式迥异于动物尾巴。动物尾巴是用来左右摆动的,鞭毛却呈螺旋状,像开软木塞的起子,能以每分钟200~1000圈的速度旋转,推动细菌向前运动。  众所周知,人类的精子也是有尾巴的。但你恐怕不知道:在人体细胞中,超过99%的细胞都拥有尾巴。它们有的能摆动,
期刊
体验数学之美  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种形式的美——一张天使般的面容,一道秀丽的风光,一首优美的交响曲等等。上面所列举的美都是来源于我们的感官体验。但在,还有一种美的形式,它是来源于人的高级思维,这个就是数学之美。数学公式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对于有些人,尤其是数学家来说,许多数学公式就变得十分优美起来。描述数学之美,许多学者毫不吝惜自己的语言。哲学家柏拉图就曾说过,数学的抽象之美是美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