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银行,能保命增寿吗?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xueguan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湖北省有关单位创办了一个奇特的银行——“生命银行”,这银行是储存生命的吗?的确如此,它的正式名称是“人体细胞保存库”。如果“储户”花1.58万元将自身的免疫细胞存入库里,那么一旦患病,就可从生命银行里取出“种子细胞”进行培养,然后用于对自身疾病的治疗。据介绍,用“储户”的“种子细胞”,未来可治疗种子主人的各种肿瘤、细菌和病毒感染性疾病,人们由此可以保命增寿。
  生命银行的做法靠谱吗?真的能让“储户”保命增寿吗?
  做法一点不荒唐
  其实,生命银行的做法是有严格科学依据的,是免疫细胞疗法的一种具体应用。
  研究证实,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与NK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具有辨认并对抗癌细胞或病变细胞的作用,所以这种免疫细胞可以及早将发生癌变的细胞清除。然而,一旦癌细胞或肿瘤在体内形成,就表示免疫活性细胞的作用已经失败。所以若能在体外培养更多的、先前取自患者身上的健康的免疫活性细胞,然后再将它们注射回患者体内,无疑能及时且有效地杀死癌细胞或遏制癌细胞的迅速扩散。免疫细胞疗法就是据此诞生的。
  人体构造非常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理特性,进行免疫细胞疗法时,由于使用的是“储户”自身的免疫细胞,因此就不会产生排斥以及其它放、化疗的副作用。
  诺贝尔生医奖得主之一、加拿大免疫学家斯坦曼曾用这种方法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实验。他以自己研发的免疫细胞疗法治疗自己的胰腺癌,虽然最终没能驱赶癌魔,但却把自己的生命延长了4年。日本的临床案例也显示,在1413位各种癌症患者中,应用免疫细胞疗法后,均没有出现有任何的副作用,且近八成患者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相关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
  科学家认为,使用自身的细胞来实施免疫细胞疗法,打造量身订做的医疗服务,注定将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主流之一。生命银行的做法,无疑会发挥较好的保命增寿作用。
  保命增寿容易吗?
  尽管生命银行的做法不荒唐,但是其施行起来,是便捷还是很难呢?是不是每个“储户”都能如愿以偿呢?
  货币银行的基本功能是让货币保值,与之不同的是,生命银行的基本功能是让“种子细胞”长期“保鲜”,这是让“种子细胞”未来大显神功的先决条件。要“保鲜”,目前通常使用的是超低温速冻这种先进技术。一般用液态氮作为速冻剂,它使温度快速降低,这时细胞会直接进入休眠状态。如果温度不够低,降温速度不够快,细胞内的水分就会透出,形成冰晶,使细胞受损。接下来要利用冻存技术将细胞置于-196℃液氮中低温保存,这样可以使细胞暂时脱离生长状态,将其细胞特性保存起来。
  那么细胞的“保鲜期”有多长呢?以红细胞为例,红细胞在-65℃的含甘油的保存液里,可以“保鲜”10年。对于生命银行来说,保鲜期能维持10年,也就可以满足“储户”需求了。有实验证实,冻存5年的细胞与冻存3天的细胞相比,解冻后的细胞活性相差无几。所以对于处于健康状态的人,每5年或每10年去生命银行“存储”一次自己的免疫细胞,就可以了。当然,人一旦过了70岁,因其免疫细胞活性不足,所以就没有必要存储了。
  和“保鲜”冻存难度相比,“保鲜”解冻的难度也不小,因为解冻的成功率也不是百分之百。实验证实,免疫细胞越年轻,“储户”的健康状况越好,免疫细胞的解冻成功率就越高。当然,为了保证解冻的成功率,生命银行通常会多存储一些免疫细胞。这样就不会让“储户”最终的收获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现在看来,人们在健康的时候,尽早把自己的免疫细胞存储到生命银行里去,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绝不是为了赶时髦。
其他文献
我们对外星人真可谓一片痴心。当一部分人还在孜孜矻矻寻找活外星人的时候,另有科学家已经做好了穷打算:就算外星球上的“小绿人”全体都呜呼哀哉了,我们还是要把它们找出来。这份痴心真是一点不让孟姜女千里寻夫那种“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痴情。可不,最近有科学家还真的提出了寻找死外星人的办法。  2012年,一个英国研究小组通过电脑模拟,想看看在太阳膨胀成一颗红巨星之后,地球生命将面临的严峻未来。大约再过几十
期刊
病因难辨的日本神秘怪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发现了一种神秘怪病,患者为5岁以下的儿童,其症状包括高热、过敏、结膜炎、身体皮疹、手足肿胀、皮肤脱屑。若不治疗,可导致血管炎、动脉瘤、冠状动脉梗塞甚至死亡,危害极大。后来,人们把这种神秘怪病命名为川崎病。本世纪初,美国科学家又发现了这种怪病的另一诡异之处,那就是它的症状有时候几周内就会自行消失,但会潜在地留下导致严重心脏动脉损伤的祸根,患者很可能二
期刊
令人惊悚的场景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吧:太阳永远挂在地平线的尽头,既不升起也不落下,人们永远不知道这是早晨还是黄昏。朝着太阳的一面走去,人们将进入永远的白天和酷热;背着太阳的一面走去,人们将进入永远的黑夜和寒冷。而在这晨昏交界之处,狂风肆意呼号,人们不得不常年生活在地洞里。  这是未来的末日世界吗?不是,这是科学家们提出的一个设想性场景: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地球也一面永远朝向太阳,另一面永远背向太阳
期刊
17年的生命相约,矢志不渝  还记得毕业时的相约吗?那时我们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相约10年后在学校门口聚会。10年的奋斗磨去了相约的激情,同学聚会的日子到了,或者拖家带口,或者工作忙碌,或者忘记了,没有去赴约。于是当时30位同窗的相约,如今只是10位同学的小聚。  然而有一种昆虫,它们的约会令所有人为之感叹、钦佩和困惑,它们在刚出生的时候就纷纷相约17年后地面相见,经历17年的时光磨砺,它们克服千
期刊
150年前,法国科幻小说先驱儒勒·凡尔纳在《地心游记》中描述了地球内部的巨大海洋。一直以来,人们仅仅把这个描述当作是一种科幻,但今天,科学家们发现凡尔纳的描述其实是“科”而不是“幻”,是地球“肚里”埋藏的一个惊天秘密。不仅如此,地球“肚里”还有一个惊天秘密!  地球竟然有“一大肚子水”  本世纪初,日本东京技术学院的科学家猜测,地球不仅仅是地壳的表层有水,很可能在地壳下面的地幔里,也有水。为了证实
期刊
根据目前的太空观测,地球是太阳系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但是科学家怀疑其他星球比如火星上也可能存在生命。于是,他们利用火星车开始了探索工作。  人们历来对发现火星生命抱有很高的期望,可是在1976年,当美国的“维京号”火星车有史以来第一次登陆火星,却连有机物的影子也没有发现时,许多人的希望破灭了。大概正是这个原因,此后近20年美国再也没有派遣新的飞行器登陆火星。  这个结果还产生了一个谜:即使火星上从来
期刊
可怕的“炸弹低气压”  每年的4月上旬是日本赏花的最佳时期,也是各国游客赴日旅游的旺季。但是,2012年4月的一场由“炸弹低气压”引发的暴风不仅让赏樱客们败兴而归,更让日本的交通几乎陷于瘫痪,东京羽田机场有近800个国内航班被迫取消。仅仅4月3日、4日两天,此次暴风天气已导致全日本4人死亡,356人受伤。  所谓“炸弹低气压”,是指气压在自然因素影响下,每小时下跌超过1‰的标准大气压,以致大气压下
期刊
动物们真够奇怪的,它们为了获得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每天不停地吃草或者冒着生命危险捕食,却全然不懂得去直接利用头顶上堪称大自然之最的一种能源——太阳能。只有为数极少的动物是例外:这些动物从小到老都能与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合作,通过它们来捕捉太阳能,如海蜗牛。  与蓝藻共生  成年动物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例子固然罕见,但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动物胚胎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例子或许比我们想像的要普遍,尤其是那
期刊
现在有一种能直接利用核能的电池,用于给普通照明灯供电,可以用上15年!耐用吧!也许一般人见“核能”二字,心生畏惧,觉得核能的利用很复杂,很不安全。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常见到核能的利用。钟表的表盘就经常利用镭盐掺上荧光物质,涂抹在表盘刻度的位置,可以让我们在夜晚看清钟表的刻度和时间。别看那么一点,它会持续发光上千年而不见衰!这是因为镭衰变一半所用的时间是1600年!也就是1600年后,还有一半的镭
期刊
地球时刻都在自转,大约24小时自转一圈,每小时会转过大约15°的角度。这样的旋转对于脚踏地面,随着地球转动的我们来说,根本无法感受到。那么地球上的我们怎么才能看到地球的自转呢?  傅科摆证明地球自转  如果有一种仪器可以不随着地球转动,那么把它放在北极点上,地球转动的时候,它与地球之间就会有个相对运动,在我们看来,好像是地球不动,它在缓慢转动,转动的速度也是每小时转过大约15°。  什么仪器能够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