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丁忧制度即是规范官员服丧守孝的强制性规定,是最具有特色、持续时间最长和影响最深的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之一.丁忧制度的伦理基础是孝和忠,它实质上是中国传统社会忠孝一体和家国同构的制度载体.在传统中国,家国同构不仅仅是一种价值倡导,而且是一种制度性结构.丁忧制度正是这样一种家国同构的制度,它通过消除个人行为与官员职责、私人生活与公共事务的边界使家与国在结构与功能上趋于同质化.从本质上说,丁忧制度与株连制度、保甲制度和庇荫制度等一样,是强化家国同构的制度安排,最终都是为了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统治秩序和以皇帝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忧制度即是规范官员服丧守孝的强制性规定,是最具有特色、持续时间最长和影响最深的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之一.丁忧制度的伦理基础是孝和忠,它实质上是中国传统社会忠孝一体和家国同构的制度载体.在传统中国,家国同构不仅仅是一种价值倡导,而且是一种制度性结构.丁忧制度正是这样一种家国同构的制度,它通过消除个人行为与官员职责、私人生活与公共事务的边界使家与国在结构与功能上趋于同质化.从本质上说,丁忧制度与株连制度、保甲制度和庇荫制度等一样,是强化家国同构的制度安排,最终都是为了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统治秩序和以皇帝为代表的官僚统治阶级特权利益.
其他文献
明时因倭寇问题激发了学人对于日本的研究,其中关于日本地理形象的论述以“琵琶”及“蜻蜓”为主.清初在沿用“蜻蜓”形象的同时,进一步将“琵琶”与“蜻蜓”形象相互结合.清朝中期则延续了“蜻蜓”形象,并延伸至晚清.晚清时期对于日本地理的认识更为深入,关于日本地理形象的论述更为多样,“蜻蜓”“鳄”“鲸”“龙”“爪牙羽翼”“肺叶”不一而足.明清时期对于日本地理形象认知的变化,折射出关于日本地理认识的深化,以及对日本态度的变化.
数字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数字经济的特征可从经济活动、主体权利和制度安排三个角度进行理解:数字经济重新定义了资源配置的类型和方式,导致主体约束条件放松和"选择权"扩展,并引致了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和宏观政府等层面的制度变革.从这些特征出发,可以将数字经济与中国的城乡结构转化相链接,并提炼出数字经济对城乡结构转化的四种影响,即产品供给效应、要素配置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和社会治理效应,这些影响使数字经济时代的城乡结构转化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城乡结构转化存在差别.数字经济为城乡产业转型
文学作品中意义世界的形成,与对物的讲述大有关系,物叙事是语言文字之外的另一套话语系统,如果不懂得这套系统,作者植入文本的意义无从索解.对物的轻视导致我们读不懂许多与物相关的叙事,人物的服饰、饮食、住宅,均为携带意义的符号,与物相关的行为,如物的保有、持用、分享、馈赠、消费、呵护和毁弃等,更值得做深入文本内部的细究和详察.物只有作为与人有关,尤其是与需求、欲望等有关的隐喻与象征,才会在叙事中获得特别的意义,成为耐人寻味的符号.与拥有与匮乏相联系的物叙事,在传世经典中屡见不鲜.物在人际间的流通,常常是一种以物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自实施以来,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缓解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本质上仍然是土地资源由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的过渡形式,不宜固化和永久化.为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应改变增减挂钩指标的计划配置和政府征收的落地方式,由各地区依据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需要,自行决定、调整增减挂钩的规模,取消对集体土地入市的不合理限制,缩小征地范围,改变政府单一的城镇建设用地供给模式,允许农村集体土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自主进入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当“多
清末民初是后科举时代知识人的初生期.与初生相应的,是他们正在别成一种社会群类,又常在脱散而不能归聚之中.知识人养成于学堂之内,而清末人所见的是学堂与学潮常常相伴,致"师生每成仇雠";之后由学堂之内走到学堂之外,民初人所见的又常是"凡国民中稍优秀者,无不鼓吹政治主义,逗挑政治感情",而"各据旗帜奋力相攻".这些记述说的都是知识人当中最有活力者,而反映的则是他们作为一个社会群类,整体上的不能以同类相聚而成其群体的存在.比之与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相连的科举士人,清末知识人是由朝廷兴学育才催生出来的,其背后没有一个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