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药网络考试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来源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be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医药卫生领域,网络考试和学习已经成为护士、医师、药师等执业资格考试与培训的主要形式。经过系统定位、功能开发和分层构建,Jsp+Servlet+Extjs 4.1+Tomcat服务器+Mysql数据库的系统设计方案实现了医药执业资格考试的模拟训练与学习功能。依据考试大纲开发题库,通过成绩分析改进和优化,并将考点、例题、难点等开发为微课程。在系统的支持下将微课程与考题进行链接,实现了考试与辅导的有机融合。这种基于网络和在线学习的考试系统兼容性好,学习针对性强,还可以根据学习端的应用进行完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微助教"平台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湖北医药学院2016级康复专科1班(55人)和2班(57人)共计11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1班为对照组,2班为实验组,对照组采取传统讲授法进行教学,实验组用"微助教"平台来辅助生理学教学。课程结束时,通过期末考试和问卷调查来评价"微助教"平台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用SPSS 17.0对组间数据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差异
基于西安医学院形态学实验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实践,从管理规章制度、仪器设备、实验教学、环境与安全、实验队伍等方面,总结和探讨实验室日常运行与体制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强化资源共享、制度管理,使管理工作细化、制度落到实处、责任落实到人。并以实验中心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内涵建设。深入解读指标体系,查找差距,以评促建,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补充和更新实验设备,改革形态实验教学体系,促进
从眼视光专业留学生知识架构特点和眼科特殊检查特殊性入手,结合视光学留学生临床眼科特殊检查实习带教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带教计划,实施分类带教。在常规带教的前提下,采用引导式三部曲带教,指导留学生识别、分析特殊检查中影像和功能检查结果中的共性和差异,着重培养留学生眼科临床诊断思维,获得较好的实习与带教效果。
目的探索构建能够充分反映医学学术型博士培养特点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方法收集41个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及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现状,并进行深入分析各类评价体系对学位论文评价的重点;选取6所高校350名医学类博士生导师开展问卷调查,界定评价指标框架及内涵;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完善评价指标内涵及各项指标构成、权重。结果参与调研的博士生导师认为,指标体系的构成应遵循科学性、创
目的探讨适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有效评价方式。方法选择参与课外教学活动的6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方法(最终得分=每组评分平均值/2+教师评分/2)和"平均差值"法[最终得分=教师评分-(每组平均差值-所有组平均差值)],计算每组的最终得分;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绝大部分的小组评分高于教师评分,其中第3组的自评和互评都是高评分。传统方法中,所有小组的最终得分均高于教师评分;而"平均差值"法中,与教
数字化信息时代下,"互联网+"模式给传统医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研究从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蓬勃建设、医学MOOC的迅速蔓延、后MOOC时代的到来、医学立体化教材的隆重出台、社会性互动软件的灵活运用、可穿戴设备Google眼镜与远程教育等方面,介绍了"互联网+"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模式。并从构建自主、共享、动态的教学新氛围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两方面探讨了"互联网+"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优势,强调"互
北京大学医学部访问学者继续教育制度(中青年骨干研究班)是国内比较先进、全面的医学继续教育制度,其中的导师制指导是访问学者继续教育的良好方法。在此依据访问学者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并结合其反馈结果,探讨目前国内访问学者教育体系的优势与不足,并就访学继续教育在国内的开展提出具体建议。
目的探索有助于预防医学本科生慢性病管理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模式,为改进目前我国预防医学专业慢性病管理能力的理论教学提供可行性建议,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慢性病管理工作。方法课题组在阅读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非概率抽样,对190名从事慢性病管理工作和教学的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培养慢性病管理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及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慢性病管理能力的构成及培养模
老年医学临床教学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翻转课堂通过其交互作用,能很好地加强学生的参与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者利用微信作为翻转课堂的平台,设计了多种模式的微课;通过更多的换位教学,答疑和讨论发言,强化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初步实践表明,相关教学可以为学生构建永不下课的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广域网共享,为远期跨医院、跨学校交流推广提供可能性。
医患危机和对医学人文教育实效性的困境,需要思考如何通过课程及其运转机制去实现、转化和体现医者对自身职业的价值意义。本研究从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外在背景和内涵机理出发,由课程展现到其内涵价值的外显转化,思考如何切实在教育的机制上体现和促进实现医学人文课程的人学和社会学价值的转化落实,梳理出由政策牵头的制度机制、作为课程基础的学科机制、课程的外显形式架构的体系构成机制以及作为隐性课程的文化涵养机制,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