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区域性考古学文化研究力作r——读《京津冀汉墓研究》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xue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汉代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环境中,物质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厚葬之风盛行.汉代墓葬的考古发现分布广泛,数量上可谓是中国古代之最,为我们以物证史、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从全国角度来看,汉代的历史记载与考古资料众多,基本上可以从文献与实物两个维度观察到汉代大一统时代背景下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的一致性.而从区域角度出发,汉代版图辽阔,人口众多,行政区划制度随国家政策不断发展变化,各地的文化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并不断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富有区域色彩的墓葬文化.
其他文献
【关键词】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祝辞》;战国时期  【摘要】清华大学藏楚简《祭公之顾命》是重要的古代文献,史料价值可比《尚书》。简文记述祭公病重期间,周王前去探视,并向祭公请教治国方略。此文见于《逸周书》,两者相校,文字多有差异,简本胜于今本。楚简《祝辞》分两部分:前半为“恐弱”与“救火”,“弱”读为溺,二者与水火相应;后半为“随弓”“外弓”“踵弓”,儒家以“射”喻修身,“三弓”祝辞的核心观念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近代岭南报刊已经有许多关于早期粤港澳地区的报道,这些报道不仅呈现了粤港澳地区内部主要城市之间的密切往来及海外交通,而且对粤港澳地区的近代城市生活进行了刻画,更为重要的是还呈现了该区域的近代发展规划与社会实践.但海盗猖獗的问题,影响了当地通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商贸往来与日常生活,引起晚清政府及港英、葡澳殖民地当局的注意.近代岭南报刊的相关报道反映了中西各方力量背后的角力,它们均借助报刊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近代岭南报刊中的粤港澳地区形象,引导读者更新观念、睁眼看世界,为近代岭南地区的变革做
作为历史人物的伍子胥在鸱夷沉江之后,开始兼有神格特质;对伍子胥的信仰滥觞于春秋后期,成熟在唐宋,在明清之时日渐衰微.在水神信仰中,伍子胥扮演着神格角色,保佑渡江涉水与祈风祷雨.在地方土神信仰中,伍子胥被赋予保佑科举得第与化解冤案的功能.历代伍子胥形象的角色转换是文化土壤和社会思潮的变更造成的.
陶渊明的画像有很多种,但是在宋元之后有一种表现方式体现出极大的趋同性,那就是持杖行走的陶渊明,画像中的陶渊明逍遥、脱俗、高逸,但这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陶渊明形象,它是宋元之后人们对于陶渊明高士形象的认知和对“杖”所附着的逍遥、闲适文化心理二者融合的结果.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确实发现陶渊明拄杖的描写,但更多的只是体现“杖”的实用功能而非文化意义.
唐代文学研究中,对李商隐的研究成就最为突出,在研究李商隐的学者中,刘学锴先生的成就最为显著,其成就主要体现在文献考订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文献方面,他和余恕诚先生合作,出版了《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等重要著作;在理论方面,他论述了李商隐各种题材、体裁诗歌的主要特征及其诗歌创作的渊源与影响,并探讨了李商隐诗歌的阐释史与接受史.他30多年来形成的“从文本细读走向理论概括”“以宏观历史文化为背景做个案研究”“义理、考据、辞章完美结合”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些成果是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拨
2019年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李拐沟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获得了一批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调查结果表明,李拐沟遗址与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测年结果显示,其年代与关中地区也大体保持一致,故洛河上游地区属于仰韶文化分布的范围.李拐沟遗址的调查工作填补了洛河上游地区仰韶文化考古工作的空白,对于认识这一区域史前时期文化面貌有重要意义.
书法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依靠特定的媒介进行传播.书法艺术的传播经历了原始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胶片传播和信息传播五个阶段.当下,书法传播主体多元发展、传播媒介多样化、传播内容日益丰富、传播对象大众化、传播效果立体,这助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但书法的生长环境弱化,加之传播载体责任意识缺失,传播内容随意,传播质量难以保证,传播效果具有不可确定性,也给书法艺术的传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山西临汾下靳墓地是晋南地区一处典型的陶寺文化早期墓葬群.本研究通过对下靳A类墓地出土18例颅骨进行形态学研究,认为该墓地古代居民在种族特征上最接近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其次与南亚类型也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在与若干古代组对比之后,发现其与内蒙古中南部的庙子沟组、冀北地区的姜家梁组以及西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上层组种系关系最为密切.本研究对于探索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人口交流与互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并且为陶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曾侯乍季汤嬭媵鼎是一件春秋时期的曾国媵器,出土于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时铭文有部分缺损,根据以往媵器铭文辞例,可将器铭增补为“曾侯作季姬汤嬭媵鼎其永用之”,如此则此器不仅记录了“一器媵二女”的内容,还是较为罕见的“异姓媵”.参考其他“一器媵二女”的铭文辞例对媵女身份进行考察,可知该铭文记载的是曾侯嫁女而以再嫁楚女陪媵的特殊案例.“异姓媵”在春秋媵婚活动中只能视为变例,且往往孕育于复杂的地缘政治语境之中.
【关键词】吉林和龙;菜营子沟遗址;砸击法;新石器时代  【摘要】菜营子沟遗址位于吉林省和龙市海兰江支流福洞河南岸的二级阶地上,2020年4月在对和龙市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时发现,并采集到石制品196件。同年10月对遗址进行试掘,出土石制品、陶片若干。石制品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另有少量石英岩、石英砂岩、凝灰岩等;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端刮器、边刮器、钻器、砍砸器、磨制工具等;剥片方式以锤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