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下靳墓地出土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来源 :文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q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临汾下靳墓地是晋南地区一处典型的陶寺文化早期墓葬群.本研究通过对下靳A类墓地出土18例颅骨进行形态学研究,认为该墓地古代居民在种族特征上最接近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其次与南亚类型也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在与若干古代组对比之后,发现其与内蒙古中南部的庙子沟组、冀北地区的姜家梁组以及西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上层组种系关系最为密切.本研究对于探索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人口交流与互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并且为陶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其他文献
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具有合宪性与合法性,行使这项权力应处理好检察权与行政权、审判权之间的关系,检察权应恪守一定的监督边界,做到形式监督与实质监督相统一、阶段性监督与终局性监督相统一、程序性监督与实体性监督相统一,同时做到法理、事理、情理相统一.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在制度构建层面可以采取“一点”+“两翼”的“分层监督”模式.根据权力行使方式和运行规律的不同,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又可以从实体运行与程序运行两个维度进行全面构建,前者包括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范围、监督标准、监督方式等,后者包括启动方式、线索来
“完”在东北方言中可以用作程度副词,这一点明显有别于普通话的“完”.东北方言的程度副词“完”可以出现在“V/A完了”(动词记作V,形容词记作A)和“V得完完的”两种述补结构中,这种“完”具有唯补性、后置性、依赖性和结合紧密的特征,它与普通话的程度副词“极”并不完全相同.程度副词“完”适切的语境是认知主体带有主观情感体验的感觉或涉事主体的知觉、心理感受,它来源于“生命结束”义的动词“完”,是在认知隐喻及语法化的类推机制下衍生出来的.
庙墕地点位于陕西府谷寨山石城北部的一处山峁之上,北邻石马川河谷.202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其进行了正式发掘,发现了一处石峁文化墓地和居址,出土大量遗迹遗物,另外还发现少量仰韶文化晚期遗存,为研究河套地区的仰韶文化与石峁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
【关键词】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祝辞》;战国时期  【摘要】清华大学藏楚简《祭公之顾命》是重要的古代文献,史料价值可比《尚书》。简文记述祭公病重期间,周王前去探视,并向祭公请教治国方略。此文见于《逸周书》,两者相校,文字多有差异,简本胜于今本。楚简《祝辞》分两部分:前半为“恐弱”与“救火”,“弱”读为溺,二者与水火相应;后半为“随弓”“外弓”“踵弓”,儒家以“射”喻修身,“三弓”祝辞的核心观念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近代岭南报刊已经有许多关于早期粤港澳地区的报道,这些报道不仅呈现了粤港澳地区内部主要城市之间的密切往来及海外交通,而且对粤港澳地区的近代城市生活进行了刻画,更为重要的是还呈现了该区域的近代发展规划与社会实践.但海盗猖獗的问题,影响了当地通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商贸往来与日常生活,引起晚清政府及港英、葡澳殖民地当局的注意.近代岭南报刊的相关报道反映了中西各方力量背后的角力,它们均借助报刊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近代岭南报刊中的粤港澳地区形象,引导读者更新观念、睁眼看世界,为近代岭南地区的变革做
作为历史人物的伍子胥在鸱夷沉江之后,开始兼有神格特质;对伍子胥的信仰滥觞于春秋后期,成熟在唐宋,在明清之时日渐衰微.在水神信仰中,伍子胥扮演着神格角色,保佑渡江涉水与祈风祷雨.在地方土神信仰中,伍子胥被赋予保佑科举得第与化解冤案的功能.历代伍子胥形象的角色转换是文化土壤和社会思潮的变更造成的.
陶渊明的画像有很多种,但是在宋元之后有一种表现方式体现出极大的趋同性,那就是持杖行走的陶渊明,画像中的陶渊明逍遥、脱俗、高逸,但这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陶渊明形象,它是宋元之后人们对于陶渊明高士形象的认知和对“杖”所附着的逍遥、闲适文化心理二者融合的结果.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确实发现陶渊明拄杖的描写,但更多的只是体现“杖”的实用功能而非文化意义.
唐代文学研究中,对李商隐的研究成就最为突出,在研究李商隐的学者中,刘学锴先生的成就最为显著,其成就主要体现在文献考订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文献方面,他和余恕诚先生合作,出版了《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等重要著作;在理论方面,他论述了李商隐各种题材、体裁诗歌的主要特征及其诗歌创作的渊源与影响,并探讨了李商隐诗歌的阐释史与接受史.他30多年来形成的“从文本细读走向理论概括”“以宏观历史文化为背景做个案研究”“义理、考据、辞章完美结合”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些成果是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拨
2019年10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李拐沟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获得了一批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调查结果表明,李拐沟遗址与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测年结果显示,其年代与关中地区也大体保持一致,故洛河上游地区属于仰韶文化分布的范围.李拐沟遗址的调查工作填补了洛河上游地区仰韶文化考古工作的空白,对于认识这一区域史前时期文化面貌有重要意义.
书法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依靠特定的媒介进行传播.书法艺术的传播经历了原始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胶片传播和信息传播五个阶段.当下,书法传播主体多元发展、传播媒介多样化、传播内容日益丰富、传播对象大众化、传播效果立体,这助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但书法的生长环境弱化,加之传播载体责任意识缺失,传播内容随意,传播质量难以保证,传播效果具有不可确定性,也给书法艺术的传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