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追忆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iuscao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忆是从我们踏进老普家宅院的大门那刻开始的。更准确地说,或是从我在心里出发,去寻访这位已经足足逝去四年的老支书的那一刻开始的。
  今年的3月28日清晨一大早,天蓝得刺眼,像极了四年前的今天。四年前的今天,老普在与可恶病魔搏斗了近半年后,带着无限眷恋,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土地和乡亲。
  今天去看老普,仿佛是早些时候就注定的。这是一次追忆,在万物都在阳光里悄悄勃发的春天,这又仿佛是一次未经准备的祭奠,在即将来临的清明。对于我们,对于逝者。在这整整四年间,无论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报告会以及电影《村官普发兴》,我们都被老普的灵魂和精神清洗着,浸润着。
  今天,我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
  这是一片充满神奇的土地:解放前,这里曾经活跃着滇桂黔边纵第八支队的英雄们,有李鉴洲、普兆三、普之宝等革命先辈,在黎明即将到来之际,他们英勇地和国民党反动武装进行了坚贞不屈的斗争,为我们谱写着一曲曲悲壮的红色进行曲。远处的大青山脚,有碑刻铭记着60年前边纵英烈们的壮烈与豪情。当我们站在先辈们的纪念碑前,松涛阵阵,云飞有声。在默然中追昔抚今,怎能不令我们为之动容?今天的祥云下庄,交通区位优势凸显,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下庄借助被省建设厅列为中心小城镇建设试点的契机,借力区位发展优势,紧抓新型工业化、现代烟草农业和中心小城镇,将下庄镇建设成生态农业大镇、工业经济强镇、交通商贸物流集散重镇,使下庄成为祥云次级经济区。这足以证明:下庄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出发吧,老普在等着我们呢!内心仿佛有声音在催促。
  走进下庄村的巷道,我们好像迎来了老普那熟悉的身影。王发英老人的新农合保险金交了没有?李在明家的鱼塘坝埂打好了吗?幼儿园的炊事员是否来上班了……这些事仿佛都装在老普的心里。“这里是生我养我的热土,我在这块土地上出生、成长、入党、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是老百姓哺育我成长,我不敢忘掉根本,不敢忘记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他还说,“老百姓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就在老百姓的心里有多重……”
  也就是在这条熟悉的巷道里,2007年4月1日,我们送走了我们热爱的村支书普发兴。也就在那一天,全村的老百姓都早早地赶往老普家,想再陪陪老普,送老普一程。也就在那一天,整个下庄村,人们的心情如黑云压在心头般沉重,挽幛如林,黑纱阵阵,哀乐低旋。赶上出殡的时刻,村民们和附近四里八乡的,知名的,不知名的,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往老普家潮水般涌去。
  村上的驾驶员老茶,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悲伤的场景。当老茶再次通过画面看到葬礼上的黑纱和白花,他转过身去,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滴。
  走进老普家,一种特有的静打动了我。我以为这里应该充满荣誉、老普的身影,甚至是红色的革命主义激情。在我的印象里,每次到老普家,我都会被那些热烈的激情所感染,参观、握手、问候、留影。
  这种静,甚至让我无法感知老普就是村民们最值得信赖的村官,孙儿最疼爱的慈祥的爷爷,儿女印象中最严厉、慈祥的父亲。
  这种静,告诉我他其实就是这么真实,真实得触手可及。
  其实,老普在我印象里,也是最真实、最亲切的。2005年的春天,我作为参加祥云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员,就亲身聆听了老普在给年轻党员上党课时的谆谆教诲:“我没有什么值得汇报的先进事迹,特别是对照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和要求来说,我特别感到惭愧。我能谈的只是一些非常平凡的琐事和感想,我总感到自己对党和人民做的事情太少太少,而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多的荣誉……”
  另外一次,就在2006年的秋天,我因为要拍摄杂志的彩色插页图片,就到下庄村,想让村上熟悉情况的人帮忙引路,结果老普亲自和我跑遍了村里的田间地头、村间巷道、祥云四中、龙润工业小区等地,陪着我直到拍到满意的图片为止。
  现在,这一幕幕就好像发生在昨天,老普的声音仿佛就刚刚从我的耳畔飘过,依稀可辨。
  院子里,安安静静,非常整洁,仿佛刚刚经过老普细心打扫之后,他刚刚离去。那棵院角的樱桃,已经绿得一片葱茏,好像在静静等待它的男主人回来。花坛里盛开的波斯菊、月季,在这暮春时节,多了几分孤独和悲壮。太静了,老普,你要回来了吗?
  厢房的中门开了,老普的妻子胡芹英在“老幺”普裕平的媳妇搀扶下走了出来。我说明来意,她们热情欢迎,让进屋里,寒暄就坐。胡芹英老人已经年近七旬了,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身体看上去依然硬朗。
  然后是沉默。我吃惊于此刻的沉默。和我一道去的同事此刻正在寻找着角度,不断迅疾地摁下相机的快门。
  此刻,胡芹英老人也正沉浸在无限的追忆中,花白的鬓角下,细致的纹理中沁着丝丝泪湿。
  我这才发现,我们已经置身于祥云某个极普通的农民家里。沙发、茶几、顺着墙一溜洁白的矮柜,柜上被勤劳的主人擦得洁净的电视、玻璃盘等等,这怎能不让我感到亲切!
  耳边不时回响起老普不止一次说过的话:“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我所做的,只是一名普通党员应该做的。”
  “他(老普)比我大四岁,属鼠,我属兔。我们家共有四只兔子,”胡芹英老人告诉我们,“要是他还在,那该多好啊!”这时,儿媳妇轻轻地偎依在老人的身边,用温暖的手掌轻轻摩挲着婆婆的银发……
  老夫人不时凝神思考,看得出其内心并不平静。
  “过几天就是清明了,我想让几个孩子陪我去看看他。他一个人在‘那里’,虽然每天都有人去看他,但我还是想着他,他在‘那边’一定很孤单的。”
  在我们一起追忆老普的过程中,和我一起去看老普的同事王自林,还告诉了我们一件大家不为所知的事情。当年,他在祥云县乡镇企业局任副局长时,就因为下庄乡农具厂的改制,和老普有过几次激烈“交锋”。一边是为了全县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所实施的大踏步改制;一边是为了下庄全村几千人的小康生活的持续保障。虽然二者的远期目标一致,但眼面前的群众利益是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老普在原则上积极支持县里的改制,但实际上同样积极维护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那时,我们很快就形成改制的意向。但普支书为了尽可能地维护下庄人民的利益,便和我们谈得非常细,任何细小的环节都不放过可能的商谈,把我们也‘折腾’得够呛,但内心里又不得不佩服”。
  老普就是这样一个人,权利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能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我干支书近20年,从来没有私自抽过集体的一包烟,没有私自开支过集体一分钱。”老普说过这样的话,是因为他始终没有侵占过集体的一点利益。相反,许多时候他把自己应得利益的机会让给了集体,让给了群众。
  道别了老普家,我却没有想要马上离开下庄村的想法。总想着能到各处走走,尽可能地看看老普曾经挥洒过汗水的土地和山野,以及付出过太多心血的学校和村庄……
  老普劳累了大半生,也为群众奉献了大半生。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获得什么回报,直至他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我始终这样相信和这样肯定。
  责任编辑 杨泽文
其他文献
青山    在那个乡间,一个莽撞瘦弱的少年背个绣花包,朝乡村小学跌跌撞撞地跑去,被踩踏起的那些灰尘:洁净,轻盈,刺鼻。他朝对面的山上望去,湛蓝的岚烟,正清洗着他的目光。我是那个少年,我们都是那个少年。那个刚从师范毕业的青年教师,在那块摇摇欲坠的黑板上写下“青山”二字,俊秀优雅,最让我感到羡慕的是那个老师口齿清楚地念出了“青山”二字。全班八个学生跟着他念着“青山。青山!……”唱腔味十足,我们沉醉在与
期刊
青梅一样的女子风姿绰约  嘤咛在一张弓弦上  巫山渺茫,洗尽铅华的面目  陌上的太守,落马彷徨而走  青翠的桑叶比作短剑  愤怒的丝绦,扎痛他垂涎的衣袖    薄如蝉翼的纱巾顺江漂去  纱和浣纱的人,醉倒了满江的鱼  书生荡舟而来,成就浣纱女的  一生华贵的时候,只有家国没有梦想  是纱,把吴越和古楚反复弹拨  谁能相信爱情?除了江中那两只红肚的鸳鸯    撕纱。她一边里笑着看着  落泪的纱巾和痛
期刊
思念渐行渐远最后一缕余辉  你的面庞渐渐模糊  叹息桥沉重的质感  生失去了光彩  你的船漂过我的爱情走远  两岸的烛火   摇曳着未知的悲喜  回忆始终是种奢念  不久一切尽殁  你的身旁你的背影陌生  于我  或许你会偶尔想起  或许你早已忘记    责任编辑 张乃光
期刊
这是一条宁静而无人的道路  两旁高大的树木  遮挡了南风带给我的轻柔  也遮挡了我对月亮诉说的挚爱  破碎的花瓣还在飘浮着  我不敢回头望去  只因道路曲折得可怕  流星在我头上找过一道弧  带不走我的心愿  也带不走我的寂寞    恋在大理    我依旧拉开了白色窗帘  品读阳光下的大理  一盘CD 一串手链  是那古城里静静流淌的河水  青石板上曾有我追寻过的足迹  爱恋的你是我生活的每个思绪
期刊
石榴花    嗤的一声  一根火柴  在绿色遮掩的枝头点燃  嗤的一声 又是嗤的一声  一颗一颗的火苗  不断绽放  等这个顽皮的孩童  点着了五月  它就躲在夏天里  裂着一粒粒的小碎牙  快活地笑    栀子花    从箱底里翻出那条百褶裙  年年那么素洁合身  羞羞怯怯地来到城市  立在熙熙攘攘的路边  站在脚手架上的阿哥认出了你  他说你是他的表妹  名字叫乡情    蔷薇花    旧日的
期刊
老 井    云龙多盐,云龙多井。所以云龙多以“井”为地名。  古代的云龙,八大盐井辐射了周边地区,云龙食盐远销腾越、西藏和印度。因盐运而兴起的驿道四通八达。在那些盐贵如金的岁月里,当打卤熬盐作为一种淘生方式在历史的舞台上为这一方的人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希望的时候,在人们心里,用马帮驮回来的,已不仅仅是物质经济的往来、是生活的富庶,更是文明、是交流、是对远方的向往。人们就是这样用盐粒织就了一张张四通八
期刊
在天之水,不仅是云,是雨。还有湖。  这水,或者叫湖,就栖息在云彩的深处。水里有鱼,天上有云,树间有鸟。鱼在云中游,云在树间晃,鸟在水上飞。  这是一片名符其实的在天之水,它还有个实至名归的名字:天池!  崇山峻岭间,奇迹般地闪现出这片丰盈的水。水周围的山,从容而镇静。在我的周围,我看到了大量原生的云南松林,蓊蓊郁郁围住了这片水,使它无路可逃,静静地留守在这天的高处。  这是一片不同凡响的水。它像
期刊
火树银花不夜天,黎民百姓舞翩跹;  新春正月闹灯会,胜景元宵火千年。  这“火树银花”、“开灯会”,正是描述“胜景元宵火千年”的花灯。花灯,作为一种民间风俗活动,有着久远的历史。  花灯,是灯节活动中的展演主体,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的花灯种类繁多,形态千变万化,制作技艺也各具特色。  弥渡花灯,首先是以“会火式花灯”为总体,它包涵了每个春节至元宵节期间的灯彩展示、观赏活动;也包涵了花灯活动中民众欢
期刊
细数星辰    我和好友成仁端坐在狮子窝的天空下默默地数星星,浩繁深邃的夜空近在头顶。  狮子窝是成仁的老家,也是我倾慕很久,早就想到的地方。星星稠密,清亮得像是我们的童年,伸手仿佛就能摘到,但是伸出手时,突然想到,“伸手摘星辰,恐惊天上人”?那么近的看着似乎触手可及的星辰,还是平生第一次。这样的星空下适合无语静坐,周遭的山野是静默的。小时候我坐在平原上看星星,夜空高而辽远,每一颗星星都是模糊的。
期刊
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题记    一、狮子山     早荷从太极山采来一篮带着露珠盛开着的山茶花,沿着谷头村上面的青龙渠走了出来,跨过水渠上的小石桥走进庙场,走到那岩石上开凿出来的三十六级石阶前就站住了,仰望高高在上的神庙溶洞。溶洞不深,只有一般民房进深的一半。谷头村的祖先借助天然造化,将就在洞口立起四根雕龙石柱,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