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范围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shiz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是中国古人对于世界的一种笼统说法,该词最早是出现在先秦古籍中,比如《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庄子》中还有一篇文章取名为“天下”,这时的天下具体而言,大概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王权所统治的范围,夏商时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周代则包括了长江流域的湖 北以及江浙地区等地。另外,周边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虽未被“王化”,但因其没有形成稳定的国家,所以其所居之地一向被视为王权之下的暂时未开垦之地。因此其时君王一旦南面称孤,也就是“王天下”“得天下”了。但先秦的一些哲学家则对“天下”的范围存在不同的理解,比如庄子认为“天下”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也认为儒家所说的“天下”实际上只占真正的天下的1/80,但这些观点多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无稽之谈。
  到秦代,随着郡县制的设立,中国的疆土得到极大扩张,“天下”的概念也随之扩大,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基本接触不到远邦异国的信息,所以直到清代中期,中国人还习惯性地以把包括中国以及周边的日本、朝鲜等附属国在内的区域称为“天下”。因此这里的天下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概念,而非地理意义上的概念,而这句话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说,显然他知道“天下”并没有这么小,而只是将“天下”作为一种政治概念。
其他文献
?筵 士与知识分子  认真说来,士或士人,作为概念或称呼,已经是历史了。今天没有“士”,只有“知识分子”。所谓“知识分子”,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指“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狭义的特指“社会的良心与良知”。这两种,都与“士”有关。  广义的知识分子,是士人身份的现代化。古代的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所谓“士农工商”,即意味着农是庄稼人,工是手艺人,商是生意人,士
期刊
保卫国家领导人,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中外亦然,古今亦然。古代的“中南海保镖”是怎么挑选的,又是怎么执行安保任务的呢?  周朝的警卫人员重出身  保卫国家领导人的条例,在古代叫皇家禁卫制度。在上古夏商周三代时期,就有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记录周代典章制度的《周礼》中,便出现了负责皇家禁卫的专业人员,安保设计相当周密。  负责周王安保工作的,叫“宫正”,“掌王宫之戒令纠禁,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众寡
期刊
1910年7月,上海股市因橡胶股票狂泻而濒临毁灭。此次风潮迅速波及富庶的江浙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的大城市,中国工商业遭受重创,清末新政的成果毁于一旦。粗略统计,华商在上海和伦敦两地股市损失的资金在4000万至4500万两白银之间,而当时清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不过1亿两左右。如此巨款的外流,让清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清政府于次年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以路权为抵押向列强借款,导致了辛
期刊
战国,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来最大的一次全社会范围内的大变革。这些大变革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思想启蒙,以各战国的变法图强为基调,涉及政治、军事、生产、经济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一副生机勃勃又各领风骚的大争之势。时代精神的逆转,经济模式的更新,战争规模的升级,乃至中央集权的科层制国家的成型,恰似《孙子兵法》中“风林火山”的四如真言,催生出了影响其后2000余年中国历史的秦制。  秦孝公薨殁之后
期刊
古人养生之法甚多,流传较广的有“六养”。“六养”具体所指如下:  水声养耳  人的五觉,特别是视、听、嗅觉往往是相联系的。听水声,同时嗅花香,如曾巩《西湖纳凉》里的诗句:“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观书养心  读书,不一定要读新书,只要勤于思考,读出新滋味,照样能养心。现在讲“回归大自然”,其实,自然山水景物是第一自然,书籍特别是游记、散文、山水诗所表现的自然之美,可看作是第二自然,是
期刊
据史料记载,唐朝贞观年间,薛仁贵因“平辽”有功,被封为“平辽王”时,拒绝了所有贺礼,只收下平民王茂生送来的两坛清水。薛仁贵当即饮下后,说:“早年我家境贫寒,全凭王茂生接济。如今王兄贫寒,送清水也是一番情谊,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交,如清风徐徐,若明月朗朗,平淡得让人觉得如一汪清水。腾达时默默祝福,危难时给予支持,可以不去锦上添花,却一定会雪中送炭。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朋友交往的最高境界。  
期刊
中国鬼怪故事直指的是人心,也就是竭力获取世俗的情感共鸣。凛然一惊,继而三省吾身,算是最高境界。  虽谈鬼色变,但中国人自古喜谈。从《搜神记》到《聊斋》,大家对鬼的态度并不神圣,只是用鬼代言中国的劝世理论和因果报应,成为一种民间的娱乐消遣。中国鬼怪故事直指的是人心,竭力获取世俗的情感共鸣,用以逃离现世和现实的污浊。而这些年,国人“谈鬼”诞生出一种包含童年记忆、城乡变迁史、人生荒诞感的特殊鬼故事,共同
期刊
最初提倡国学的人是个什么想法呢?  时间转到清末,西学东渐。梁启超、章太炎等人为了挽救中国文化,避免其被西方文化所吞噬,而提出国学、国故的概念。那么,这个概念在那个时候大概就是指的区别于西学或者外国之学的中国固有之学术。  这个中国固有之学术与毛佩琦教授的中国所有之学术就有很大区别了。  1  固有,中国本来就有,产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哲学框架之下形成体系的一切学术。所有,除了固有之外,外来之学融入
期刊
中国古代文化,儒释道精神蕴涵其中,有着高深的智慧和内涵。以古代文人的琴棋书画来说,是闲情逸致,更是修身养性,故有“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之说,造诣深者可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修炼文化。  琴棋书画,在我国古时被称为“四艺”,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常以此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讲究恭敬、端正、心平气和,把
期刊
中国书体大体经历了陶文、甲骨文、金石文、竹木简、帛书、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这一演变的过程大约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其中从陶文到金石文演变了五千多年。这一时期,书体存在多变性、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事实上,书体是以象形、具象向抽象和理性的过渡。  最初的文字是刻画在陶片上的,这是现在流行的观点。其实,最初的文字是刻写在岩石上的,这些被称为岩画的画面记录了人类的最初生活及其对自然的敬畏。岩画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