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残纸与五体书法的形成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书体大体经历了陶文、甲骨文、金石文、竹木简、帛书、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这一演变的过程大约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其中从陶文到金石文演变了五千多年。这一时期,书体存在多变性、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事实上,书体是以象形、具象向抽象和理性的过渡。
  最初的文字是刻画在陶片上的,这是现在流行的观点。其实,最初的文字是刻写在岩石上的,这些被称为岩画的画面记录了人类的最初生活及其对自然的敬畏。岩画大多以太阳、动物和人为主。2014年,由宁夏石嘴山博物馆在贺兰山高峰沟发现的230多幅岩画,已经具有中国象形文字的孑影。为什么象形文字存在于岩画之上呢?岩画和陶文相比,岩画的载体是自然的,而陶文则是人工的,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生存经验,能够用火烧制泥巴,形成器皿,才能在上面画刻文字。
  岩画的象形符号和画本生命是文字和书法的基本起源,由于从岩画中发现象形文字极少,学术界只能把陶文作为书法的最初始点。在此,我们仍然沿用约定俗成的观点,暂从陶文入手研究书法的起源和变异过程。
  甘肃大地湾陶罐上的几个符号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痕。这几个笔画是中国文字第一次在人工制品上留下的痕迹,尽管我们至今无法破译它的全部意义,但它作为文字的源点却无可置疑。
  随着大量考古的发现,越来越多的陶文面世。西安半坡、浙江良渚、山东城子崖、西安乐都、甘肃马家窑——先后发现了古陶文。从甘肃大地湾起历经五千年,陶文慢慢地变异为可以识别的文字。
  相对于陶文,甲骨文无论是在字形、书体还是章法上,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沉淀,为后来的金石文做了必要的铺垫。但是,它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上大多是枝桠、石片,文字的载体是陶片、龟甲、骨等等。青铜器的出现为书法提供了新的载体,大量留在青铜器上的篆书开启了书法的新纪元。
  陶文由刻画到涂写是质的飞跃,它表明人们开始使用毛笔和颜料——这是书法的最初表现形式。
  篆书的出现至少有五大特点:


  1.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过渡。虽然篆书和陶文、甲骨文都有具象性、意象性等象形文字的特征,但是篆书对象形高度概括使之抽象。
  2.宗法式向世俗化的演变。陶文、甲骨文、金石文大多是宗教祭祀的功能,篆书更多的是记事的功能。
  3.贵族式向平民化的转变。
  4.由多变性向规范化的转变。
  5.书体增加了自我美学的感情色彩。
  以陶片、骨片、青铜、木竹、帛为书写载体,制约了书法的发展,纸的出现才使这一现象得到了改观。书写的面积上,纸为书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地选择。书写的传递上,纸可以随意地传递和传阅,表现为可移动性地阅读。此前,虽然简牍也可以随意地移动阅读,但是写在木片上的书法沉重、容量小,往往记述一件事情需要一大堆的木片,古人所谓学富五车就表现了这种意思。纸释放了书法的能量,使它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变得轻便起来。
  严格意义上讲,篆书是一种宗法式的书体,表现的是贵族的尊严和统治的权威,现存的篆书大多是此等内容。周朝的礼崩乐坏、诸侯纷起和平民意识,在促使社会变革的同时,也促进了书法书体的改革。隶书的出现就是这种社会思潮的产物。
  隶书是书法平民视角的书写状态,随之而来的五体书法的诞生。楼兰残纸就是这一变异过程的产物。五体书法不同于篆和此前的古体书法,如同秦王朝统一中国走到了历史转折点一样,书法也进入了转折的节点。平民意识的崛起使文字不再是贵族独自占有,书法也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各种的书体大量地涌现出来,呈现出了书法百家争鸣的局面。在经历了多种书体的试验之后,社会急需书法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一标准不同于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强制规范,而是民间自发的相互承认的约定俗成。一是,在字体上逐渐由隶书演变出“速写的隶书”——行书,进而有了具感情色彩的草书。二是,俗字的大量应用。俗字事实上是民间自创的一种字体,被社会接受并广泛使用。三是,章法上的创新。陶文大多以单字,甲骨文把字无规则地刻在龟骨上,金石文整齐排列如同算子,这三种都没有什么章法可言。只有到了五体书法才有了章法的变化创新,当然甲骨文部首的奇异变化在美学上是值得研究的。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四是,自觉美学意识对书法的影响大大加强。书法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功能,也是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自觉的美学使书法与人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综上所述,从陶文、甲骨文、金石文、篆文到五体书法的形成,历经了漫长的岁月。解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变异过程,对书法研究至关重要。楼兰残纸就处于这个变异过程的关键点上,对上它是由古文字向今文字异化的终结者,对下它是晋唐书法盛世的启蒙者和开拓者。如果把中国书法的演变比作链条,楼兰残纸是这个链条上承上启下的一环。从陶文到篆文再到五体书法,这是中国书法的原生态时期,楼兰残纸就是这一原生态时期的标本。
其他文献
张松:过目能诵 一目十行  曹操会见刘璋的使节张松,未予礼遇。曹操属下高级文官杨修却深心器重张松的才华。杨修将曹操撰写的兵书向张松展示,“松晏饮之间一看便暗诵。”(《说郛》卷五八上陈寿《益都耆旧传》)这个故事,《太平御览》《艺文类聚》这样的类书,都作为“强记”也就是记忆力奇好的典型。宋人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下据此称张松为“世俗命强记者”。然而宴饮之间就能读完一部兵书,首先表现出的是阅读速度的优异
期刊
?筵 士与知识分子  认真说来,士或士人,作为概念或称呼,已经是历史了。今天没有“士”,只有“知识分子”。所谓“知识分子”,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指“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狭义的特指“社会的良心与良知”。这两种,都与“士”有关。  广义的知识分子,是士人身份的现代化。古代的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所谓“士农工商”,即意味着农是庄稼人,工是手艺人,商是生意人,士
期刊
保卫国家领导人,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中外亦然,古今亦然。古代的“中南海保镖”是怎么挑选的,又是怎么执行安保任务的呢?  周朝的警卫人员重出身  保卫国家领导人的条例,在古代叫皇家禁卫制度。在上古夏商周三代时期,就有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记录周代典章制度的《周礼》中,便出现了负责皇家禁卫的专业人员,安保设计相当周密。  负责周王安保工作的,叫“宫正”,“掌王宫之戒令纠禁,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众寡
期刊
1910年7月,上海股市因橡胶股票狂泻而濒临毁灭。此次风潮迅速波及富庶的江浙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的大城市,中国工商业遭受重创,清末新政的成果毁于一旦。粗略统计,华商在上海和伦敦两地股市损失的资金在4000万至4500万两白银之间,而当时清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不过1亿两左右。如此巨款的外流,让清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清政府于次年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以路权为抵押向列强借款,导致了辛
期刊
战国,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来最大的一次全社会范围内的大变革。这些大变革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思想启蒙,以各战国的变法图强为基调,涉及政治、军事、生产、经济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一副生机勃勃又各领风骚的大争之势。时代精神的逆转,经济模式的更新,战争规模的升级,乃至中央集权的科层制国家的成型,恰似《孙子兵法》中“风林火山”的四如真言,催生出了影响其后2000余年中国历史的秦制。  秦孝公薨殁之后
期刊
古人养生之法甚多,流传较广的有“六养”。“六养”具体所指如下:  水声养耳  人的五觉,特别是视、听、嗅觉往往是相联系的。听水声,同时嗅花香,如曾巩《西湖纳凉》里的诗句:“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观书养心  读书,不一定要读新书,只要勤于思考,读出新滋味,照样能养心。现在讲“回归大自然”,其实,自然山水景物是第一自然,书籍特别是游记、散文、山水诗所表现的自然之美,可看作是第二自然,是
期刊
据史料记载,唐朝贞观年间,薛仁贵因“平辽”有功,被封为“平辽王”时,拒绝了所有贺礼,只收下平民王茂生送来的两坛清水。薛仁贵当即饮下后,说:“早年我家境贫寒,全凭王茂生接济。如今王兄贫寒,送清水也是一番情谊,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交,如清风徐徐,若明月朗朗,平淡得让人觉得如一汪清水。腾达时默默祝福,危难时给予支持,可以不去锦上添花,却一定会雪中送炭。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朋友交往的最高境界。  
期刊
中国鬼怪故事直指的是人心,也就是竭力获取世俗的情感共鸣。凛然一惊,继而三省吾身,算是最高境界。  虽谈鬼色变,但中国人自古喜谈。从《搜神记》到《聊斋》,大家对鬼的态度并不神圣,只是用鬼代言中国的劝世理论和因果报应,成为一种民间的娱乐消遣。中国鬼怪故事直指的是人心,竭力获取世俗的情感共鸣,用以逃离现世和现实的污浊。而这些年,国人“谈鬼”诞生出一种包含童年记忆、城乡变迁史、人生荒诞感的特殊鬼故事,共同
期刊
最初提倡国学的人是个什么想法呢?  时间转到清末,西学东渐。梁启超、章太炎等人为了挽救中国文化,避免其被西方文化所吞噬,而提出国学、国故的概念。那么,这个概念在那个时候大概就是指的区别于西学或者外国之学的中国固有之学术。  这个中国固有之学术与毛佩琦教授的中国所有之学术就有很大区别了。  1  固有,中国本来就有,产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哲学框架之下形成体系的一切学术。所有,除了固有之外,外来之学融入
期刊
中国古代文化,儒释道精神蕴涵其中,有着高深的智慧和内涵。以古代文人的琴棋书画来说,是闲情逸致,更是修身养性,故有“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之说,造诣深者可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修炼文化。  琴棋书画,在我国古时被称为“四艺”,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常以此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讲究恭敬、端正、心平气和,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