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鬼怪故事:在镜中照见自己的荒诞……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8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鬼怪故事直指的是人心,也就是竭力获取世俗的情感共鸣。凛然一惊,继而三省吾身,算是最高境界。
  虽谈鬼色变,但中国人自古喜谈。从《搜神记》到《聊斋》,大家对鬼的态度并不神圣,只是用鬼代言中国的劝世理论和因果报应,成为一种民间的娱乐消遣。中国鬼怪故事直指的是人心,竭力获取世俗的情感共鸣,用以逃离现世和现实的污浊。而这些年,国人“谈鬼”诞生出一种包含童年记忆、城乡变迁史、人生荒诞感的特殊鬼故事,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某种象征。
  中国人虽然自古就喜谈鬼怪,但对它的态度并不神圣,因为孔子规定了准则:不知生焉知死,敬而远之。相对而言,街谈巷议,也就是民间是鬼怪故事的沃土。因来自民间,这些鬼怪故事主要功用在于娱乐消遣。与此同时,其中套路式的劝世理论、因果报应以及将现世生活投射于神鬼二界的技术性做法(阴间仍然是一个以阎王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制政治体系)往往消解了鬼怪的恐怖系数,从而使之形成了儒家学说纲常礼教的“外编”。
  干宝《搜神记》也不吓人,不过那会儿主要是道家方士的时代,多少还有点万物有灵、大千世界神秘而人不可解的意思。但《太平广记》,再到《阅微草堂笔记》的笔记体,鬼怪故事不仅是某种道德伦理上的“劝世良言”,而且还演变成了某种文人趣味。直到周作人“街头终日听谈鬼”,它不仅带有“革命性”地弃儒家本义于不顾,而且已然成为文人“个性”和“趣味”的追求道具,遑论对未知和神秘的探索精神?一个人深夜读《聊斋》,是很难毛骨悚然的。鉴于“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聊斋》的不朽与恐惧无关,反而在于它的温暖。现世和现实的污浊是有目共睹的,而那些未经现世污染的个体存在(人鬼狐等“异”)如何不叫人感动?
  追求传奇性,也就是故事性,而非最大程度的恐怖效果,是中国鬼怪故事的伟大传统。真正吓人的是不可解,是没来由,即那些在现实伦理和逻辑之外的事物。日本人似乎更谙此道。比如在《百物语》中,一个小和尚爱吃人肉,起因是他在帮师傅剃头时一时手滑割掉了后者一块头皮,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他将那块头皮吃了下去,并自此发觉人肉乃不可匹敌的美味。这貌似有源头和来由,但细究之,你会发现并非如此。虽然《午夜凶铃》和《咒怨》最终也都找到了“闹鬼”的源头,但贞子爬出电视、明明看见一个女孩进了卫生间而当你打开门找她时却什么也没有……此类细节的不可理喻正是滋生恐惧的暗湿土壤。寻找源头和解释,可能是克服恐惧的唯一办法。而当我们置身于这一寻找途中迷失方向后,恐惧则会表现出最有力的一面,一如《2001太空漫游》中那块黑色的石碑。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得到酣畅淋漓的恐惧,那么首先就应该使其没有任何道理可言,而在你寻找它的答案过程中,则必须迷路。基于上述,中国的鬼怪故事基本与此无关。中国鬼怪故事直指的是人心,也就是竭力获取世俗的情感共鸣。凛然一惊,继而三省吾身,算是最高境界。所以我不妨讲一个与此有关的当代鬼故事:
  小的时候,我和张德贵是非常好的朋友,是村里的祸害,经常一起开展偷邻居家的黄瓜之类的活动。每次进行此类活动之前,他都会敲我的窗户,然后我爬出去。当然,我们现在都长大了,不会再干这些了,而且也有很多年没见了。昨天晚上十一点多的时候,我正在网上斗地主,我又听到有人敲我的窗户,一看,果然是张德贵,他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我非常高兴,正想起身,想问问他今晚有什么活动安排,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一点力气站得起来,我瘫坐在椅子上只想到一个问题:我现在住在22楼。


  这是我这些年来看到的最为文学最为伤感的鬼故事。它几乎就是当代中国人的共同经验:童年记忆、成长的不可操纵、城乡变迁史、漫无目的的人生及其荒诞感,以及在这整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离死别和阴阳相隔。乃至于它构成了当代中国的某种象征。对比于《京城81号》这种都市题材的鬼怪电影,其固然没有资本、美女、爱情、凶杀、幽怨等传奇性,也就是没有任何“看点”。确实如此,人们热衷于那些己身不具的东西,而对己身所经验的惊悚恐惧和锥心泣血的事物浑然不觉。但请大家相信我,当你坐下来凝视镜中的自己,你是会被自己吓坏的。因为你自己就是鬼,或者是它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人这一辈子,均难逃被备胎的命运——孙权都称帝了,还是有很多人把他当备胎。  辛弃疾有词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而曹操根本不让孙权参与“调胎”。原因很清楚,在曹操的心目中,孙权被备胎了。实际上,在《三国演义》中,除了曹操外,把孙权当备胎的,还大有人在。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道:“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为“援”的,不是备胎
期刊
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而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  这个缘故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在这个定义上,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例如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都是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可是汉朝却是以文化来定义,才
期刊
评书里的皇帝大都是昏庸无道的,比如《杨家将演义》 里的宋太宗只知道任用老丈人潘仁美、陷害忠臣杨家将。对于这样的昏君,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于是为了满足民间诉求,小说家或说书的,便发明了一种“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大杀器”。  最著名的自然是八贤王赵德芳的“打王金锏”和杨家老太君佘赛花的龙头拐杖。此外 《说唐演义》 里的程咬金、尉迟恭,《杨家将演义》 里的高怀德,京剧 《大保国》 里的徐延昭,他们使用
期刊
张松:过目能诵 一目十行  曹操会见刘璋的使节张松,未予礼遇。曹操属下高级文官杨修却深心器重张松的才华。杨修将曹操撰写的兵书向张松展示,“松晏饮之间一看便暗诵。”(《说郛》卷五八上陈寿《益都耆旧传》)这个故事,《太平御览》《艺文类聚》这样的类书,都作为“强记”也就是记忆力奇好的典型。宋人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下据此称张松为“世俗命强记者”。然而宴饮之间就能读完一部兵书,首先表现出的是阅读速度的优异
期刊
?筵 士与知识分子  认真说来,士或士人,作为概念或称呼,已经是历史了。今天没有“士”,只有“知识分子”。所谓“知识分子”,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指“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狭义的特指“社会的良心与良知”。这两种,都与“士”有关。  广义的知识分子,是士人身份的现代化。古代的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所谓“士农工商”,即意味着农是庄稼人,工是手艺人,商是生意人,士
期刊
保卫国家领导人,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中外亦然,古今亦然。古代的“中南海保镖”是怎么挑选的,又是怎么执行安保任务的呢?  周朝的警卫人员重出身  保卫国家领导人的条例,在古代叫皇家禁卫制度。在上古夏商周三代时期,就有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记录周代典章制度的《周礼》中,便出现了负责皇家禁卫的专业人员,安保设计相当周密。  负责周王安保工作的,叫“宫正”,“掌王宫之戒令纠禁,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众寡
期刊
1910年7月,上海股市因橡胶股票狂泻而濒临毁灭。此次风潮迅速波及富庶的江浙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的大城市,中国工商业遭受重创,清末新政的成果毁于一旦。粗略统计,华商在上海和伦敦两地股市损失的资金在4000万至4500万两白银之间,而当时清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不过1亿两左右。如此巨款的外流,让清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清政府于次年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以路权为抵押向列强借款,导致了辛
期刊
战国,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来最大的一次全社会范围内的大变革。这些大变革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思想启蒙,以各战国的变法图强为基调,涉及政治、军事、生产、经济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一副生机勃勃又各领风骚的大争之势。时代精神的逆转,经济模式的更新,战争规模的升级,乃至中央集权的科层制国家的成型,恰似《孙子兵法》中“风林火山”的四如真言,催生出了影响其后2000余年中国历史的秦制。  秦孝公薨殁之后
期刊
古人养生之法甚多,流传较广的有“六养”。“六养”具体所指如下:  水声养耳  人的五觉,特别是视、听、嗅觉往往是相联系的。听水声,同时嗅花香,如曾巩《西湖纳凉》里的诗句:“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观书养心  读书,不一定要读新书,只要勤于思考,读出新滋味,照样能养心。现在讲“回归大自然”,其实,自然山水景物是第一自然,书籍特别是游记、散文、山水诗所表现的自然之美,可看作是第二自然,是
期刊
据史料记载,唐朝贞观年间,薛仁贵因“平辽”有功,被封为“平辽王”时,拒绝了所有贺礼,只收下平民王茂生送来的两坛清水。薛仁贵当即饮下后,说:“早年我家境贫寒,全凭王茂生接济。如今王兄贫寒,送清水也是一番情谊,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交,如清风徐徐,若明月朗朗,平淡得让人觉得如一汪清水。腾达时默默祝福,危难时给予支持,可以不去锦上添花,却一定会雪中送炭。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朋友交往的最高境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