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蛋白激发试验在消化道牛奶蛋白过敏症中的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儿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i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儿童消化道牛奶蛋白过敏症的临床表现,并评估牛奶蛋白激发试验对消化道牛奶蛋白过敏症的诊断意义。

方法

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50例行牛奶蛋白激发试验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1.6~20.0个月,其中<6个月36例,6~12个月12例,>12个月2例。分析50例患儿的临床特点、激发试验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激发试验前后血常规的变化,分析血清牛奶蛋白特异性IgE抗体测定的关系。

结果

(1)临床表现:以腹泻(27例,54%)及血便(25例,50%)最常见,其他主诉包括呕吐、呕血、拒奶及腹胀。(2)牛奶蛋白激发试验结果:激发试验阳性29例(58%),阴性21例(42%)。29例激发试验阳性的患儿中出现迟发反应26例(90%),速发反应3例(10%)。迟发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19例,73%),其中3例伴有呕吐,1例伴有腹胀;而速发反应表现为血管性水肿、呕吐拒奶及皮疹。(3)实验室检查结果:牛奶蛋白激发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无论是激发前还是激发后,阳性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血小板总数均较阴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牛奶蛋白激发试验阳性组激发后中性粒细胞较激发前明显增高[(3.8±2.8) ×109/L比(2.5±1.3) ×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2,P=0.007),而白细胞总数[(10.4±3.8)×109/L比(9.9±2.5)×109/L]、血小板总数[(426±115) ×109/L比(434±136) ×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牛奶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结果:47例患儿行牛奶血清特异抗体检测,5例阳性,其中4例牛奶蛋白激发试验阳性,且均表现为迟发反应。

结论

儿童牛奶蛋白过敏的消化道表现主要为腹泻及血便,牛奶蛋白性直肠炎是最常见的牛奶蛋白过敏性消化道疾病,临床上对消化道牛奶蛋白过敏症患儿应予牛奶蛋白激发试验。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粗针穿刺活检技术在局部晚期胰腺癌术中病理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4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结术中行粗针穿刺活检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病理检查结果和穿刺相关并发症等。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共入组病例36例。所有均进行粗针穿刺术中病理检查,病理诊断:胰腺癌29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慢性胰腺炎5例。经随访,5例慢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自噬功能的变化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4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8只)和糖尿病组(36只)。糖尿病组大鼠腹腔单次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建立模型。造模4周时,机械缩足阈值(MWT)较基础值下降>50%定为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NP)大鼠,再随机分为3组,神经病理性疼痛组(DP组),神经病理性疼痛+雷帕霉素组(
目的比较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病变腔内治疗与外科血管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92例(97条肢体) 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腔内治疗与外科血管旁路移植术临床资料,男58例,女34例,年龄56~86岁,平均年龄(68±9岁),>70岁的患者52例(56.5%)。Rutherford分期:Ⅲ期(重度间歇跛行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新体型指数(ABSI)与糖尿病患病率及空腹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2007年5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成华区中老年人685名,平均年龄(63.3±10.2)岁,男性占57.5%,对其进行了标准化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BSI与空腹血糖和糖尿病患病率的关系。结果随着ABSI的增加,空腹血糖水平升高(P<0.001),而糖尿病患病率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