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语文课堂最美的一道风景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0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在执教苏教版小语三下《庐山的云雾》一课时,围绕着“背诵”这一教学目标,结合文本中云雾的鲜明特点及总分的构段方式,沿着同学们走进文本的历程,师生共同完成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在后来当堂背诵的过程中,同学们均能借助于板书中清晰的层次与关键语句,顺利地完成背诵任务。板书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放眼当下,板书已经成为语文课堂越来越稀缺的一项教学行为,取而代之的完全是色彩鲜艳、五彩缤纷的PPT!说实话,这一点真让人揪心,因为板书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最美的一道风景。
  一、 板书的作用不可低估
  板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梳理整体结构、定格人物特点、表现文本主旨、概述写作方法等作用,不仅能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留下思维印迹,更能充分地展现学习语文的过程。
  如《翻越远方的大山》一课中的时间推移:从“2001年到2002年、2003年,再到2004年5月8日”,刘翔也在岁月更迭之中,打破了亚洲纪录,战胜了阿兰·约翰逊,攀登上世界之巅。当这一组时间手写于黑板之上时,自然梳理了文本的整体结构,同学们对文本的框架也就了然于胸了。
  有的板书,则定格了人物的鲜明特点。如《少年王勃》一课中“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等词语,再整合练习上的“才思敏捷、手不停挥、笔下生花、力透纸背”等成语,这样的板书,让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王勃浮现在我们眼前,又烙刻于我们心中。
  有的板书,则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又一幅美好的画面。如《雪儿》一课中“向往春光、雪儿作伴、蓝天信使、展翅高飞、飞向蓝天”板书,把文本中的语言浓缩成简洁的词语,又把最美的画面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更让那份从孤独到盼望、从欢呼到不舍的情谊深埋于孩子们的心中。
  有的板书,在强烈的对比中揭示了文本的主旨。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中,“脚掌又大又厚却防止陷进沙子里、眼皮两层睫毛却防止渗进沙子、背上两个肉疙瘩却贮存了养料”等,把加黑点的词语有机地板书于黑板,让“判断美丑自然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其有没有用处”的深刻意蕴在强烈的对比中呼之欲出又自然而然。
  还有些板书,可以适当地渗透一些文本的写作方法,让从读到写有机衔接。如《恐龙》一课,作者在描写“种类繁多、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恐龙时,巧妙地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这样的板书设计实现了从概括文本内容到习得写作方法的转身。
  从上述板书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板书在教学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用不容低估!
  二、 板书可以有主副之分
  所谓“主板书”,是指基于语文的主体价值、基于文本的核心主旨、基于教学的内容选择之上,在设计教学与课堂展开时所提炼的重要内容。这样的板书贯穿教学全程,并全方位覆盖文本。
  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中,笔者在钻研文本基础之上,提取出的“六个美”的板书设计,即“传说美、历史美、资源美、环境美、物产美、浪涛美”。这样的板书,既暗合了文本所传递的重要信息,又巧妙地浓缩了文本的核心与精华部分,同时还让同学们在板书中学会提取与概括。
  再如《花瓣飘香》一课中,笔者抓住了文本中刻画小女孩的一连串动作——“俯、摘、捧、穿过、跑、摸、闻”设计板书,既能和同学们一起感受小女孩内心动人的孝顺之心,又学会了准确地使用动作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又抓住各式各样对话的提示语设计板书,如“低着头不好意思、眼眶里闪动着泪花”等,一位内心惶恐又懂事无比的小女孩,真真切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所谓“副板书”,是指在教学情境下,同学们依托文本不断衍生出的教学内容,包括与文本息息相关的作者、作品,包括那些精妙绝伦的观点以及让人拍案叫绝的回答等。这些内容更加丰富了学习进程,使得学习本身的呈现更加立体与多元。如果在教学进程之中,加以及时、准确地提取与记录,不仅仅是对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肯定与褒奖,更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唤醒与激励。
  如在学习《寓言故事》的过程中,除了两则寓言《揠苗助长》《鹬蚌相争》,以及关于寓意的板书设计之外,对于同学们所阅读过的大量寓言,结合他们的畅所欲言,笔者板书了“井底之蛙、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一组寓言故事的题目。再加上适时的朗读,副板书的作用一定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再如,曾经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江雪》一诗,有一位名叫余国梁的同学说,那位老渔翁“钓的不是鱼,而是寂寞”。一言既出,听课的老师掌声四起。笔者顺势将这句话一笔一画地写于黑板。谁知,这便成为永远的记忆,以至于同学们在小学毕业时仍念念不忘。
  主板书、副板书的有机结合,使得对文本的解读、对学习过程的描述、对思维进程的展开,都更加丰盈、更加具体,也越发全面。
  三、 板书应引入学生视角
  这里的“学生视角”,主要指让同学们能够亲自“走上黑板、拿起粉笔、写下板书”,这一特别的历程与体验。结合笔者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凡是让同学们能够上黑板写下自己的话语,他们总是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记得在上《赶海》一课时,当请同学们概括海边趣事时,笔者先示范性地写下了“追浪花”三个字,同学们便能很快在文本旁边写下“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捉大虾”等短语。在巡视的过程中,笔者陆续安排了三位同学上黑板板书,一列一列,整整齐齐,赏心悦目。有趣的不仅仅是海边,此时此刻,还有教室。
  再如在执教《槐乡五月》一课时,当同学们和文本面对面、零距离时,他们写了“摘槐花、蒸槐花、吃槐花、玩槐花、送槐花”、“槐花香、槐花白、槐花多、槐花美”以及“热情、俊俏、好客”等批注。让同学们把这些带着温度的批注写到黑板上,不就是最好的板书吗?
  慢慢地,笔者决定让学生们自己设计板书,并作为一项尝试性的作业进行布置。没想到,他们热情高涨。在他们眼里,这样的作业要远比那些机械性的抄写作业好玩得多,也有趣得多。殊不知,同学们在完成类似于“设计板书”这样的预习作业时,对文本的朗读一定是一遍又一遍,对内容的梳理一定是一轮又一轮,对板书的提取一定是一轮又一轮,否则肯定是完成不了的,即使完成了,也一定不会让自己满意。
  记得,学生们在为《海底世界》设计板书时,就抓住了“两个基本点、五个侧重面”来设计,即“景色奇异(详)、物产丰富(略)”两个基本点,“各种各样的声音、各有各的活动特点、形态各异的植物、各种稀有金属以及煤、铁、石油、天然气等”五个侧重面。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精心的板书手写于黑板上时,那种兴奋与愉悦,不就是对语文学习最好的注脚吗?如果再加上师生共同讨论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等,这不就是最完美的板书吗?
  畅想一下:当我们的黑板成为板书的大舞台时,学习的过程就会在这里浓缩,文本的主旨就会在这里彰显,学生的思考就会在这里表达。板书,语文课堂上一道最美的风景也就在这里诞生!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是指教师为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感受表达方式,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理解积累语言而精心设计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它承担着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和熏陶情感等任务,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策略之一。  一、 准确把握练的时机  1. 练前复习巧导入。一般来讲,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原有认知的基
期刊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中国书法数千年的历史,在给予我们不胜枚举的佳作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语文教育的无穷源泉。“人能写字,字能写人。”坚持以汉字教育陶冶学生的人格和性情,让他们在书写中培养毅力、锻铸意志,涵育语文素养,墨韵流芳扬国粹,生动情境育人文。  但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汉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教师将重心放在阅读、分析、随文读写上。识字写字及
期刊
一、 联旧知,揭主题  师: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来看一句诗:  (出示PPT:“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必须再向上登一层楼。  师:很好。那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我们再看一句,这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PPT:“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就
期刊
一、 “国人‘话都不会说了’”的警示  一天清晨,打开刚刚送到的《现代快报》,一个加黑的标题,猛地跳进眼帘:“国人‘话都不会说了’”,字号特大。我大吃一惊!再定神一看,标题右侧,附了一张大幅照片:一个小学生正捧着语文课本,全神贯注地在张开嘴巴朗读着课文。怎么回事?我迫不及待地看报道内容——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2010年度中国语言生活报告。报告中提到“学生汉语能力正在退化……需要引起关注”。一项
期刊
《学与问》,是一篇说理性课文。文字浅显,学生似乎一读就懂,但如果滑入“跟着课文内容跑”的圈子,纠缠于“为何要学与问?如何学与问?还有哪些勤学好问的人和事?”此类的问题,必然会使语文课异化成了“思品课”,或者直接成了“说教课”,那将与“语文”渐行渐远。再细读课文,就会发现从课题看,课文应该写“学”与“问”这两方面,但其实却侧重在写“问”,这又是何故?在特级教师刘红的指引下,我经历了一场对阅读教学教什
期刊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曾不止一次语重心长地说:“备课要把工夫花在‘备功夫’上,这第一个‘功夫’就是备朗读!”在备课时应该怎么备朗读呢?  一、 备朗读教学,教师首先要“自己补课”  1. 从一次尴尬说起。记得一次为了上区级公开课《怀素写字》,试教后,教研员田红老师把我精心打磨的教案放在一边,让我现场朗读课文《怀素写字》。我不屑地信口读了起来。没有想到,仅仅课题“怀素写字”这简单的四个字,就被田
期刊
“学生朗读能力测评的初步探索”,填补了长期以来被大家忽视的一个“空白”,真是“高大上”,值得点赞!  一、 “高”:测评指导思想立意“高远”  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测评,碰到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进行测评?关于这个问题,紫东实验学校的老师通过学习、研讨,统一了认识,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把对学生朗读能力测评的过程,当作是对自己教学的“一面镜子”。这个表述既生动形象,也很深刻。老师们带着这样的思想
期刊
任何学问当以问切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当是为学的基本架构和思维坐标系。笔者曾数次执教《三顾茅庐》一课,尝试追问小说类文本核心问题设计的“核”之源流。  一、 促儿童生长,也促教师创造的“一”问  教学的原点在儿童,借力于儿童的经验、情思、困惑的“自由思考”,才是产生智慧的唯一途径。“刘备是个怎样的人?”教师能在这个核心问题下引领学生去发现探究,用此类教法教小说类文本的教师比较多,教学
期刊
崔 峦:  一、 识字写字教学存在问题  1. 基础不够实  “课改以来,暴露出:中小学生错别字句,字写得不好,词汇量下降,在口头、书面表达中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情况比较普遍。”问题出在小学中高年级乃至中学、大学,根子在小学低年级。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当下,全国小语低年级教学普遍情况是:“重点不重,分析为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2
期刊
这次小语优质课比赛可谓精彩纷呈。教师们在朗读方面都下了工夫,以读促思,读中悟情。十二节课中,读的形式各种各样,开火车读、分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分角色朗读、指名读、教读、范读、表演读等等,最值得称道的有以下几种:  一、 多叹多读  宿松县燕媛老师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牢牢抓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这一问题,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反复阅读,徜徉在祖父的园子里,读出了美丽的园子、自由自在的园子、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