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件变革语文教学的好事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wall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崔 峦:
  一、 识字写字教学存在问题
  1. 基础不够实
  “课改以来,暴露出:中小学生错别字句,字写得不好,词汇量下降,在口头、书面表达中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情况比较普遍。”问题出在小学中高年级乃至中学、大学,根子在小学低年级。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当下,全国小语低年级教学普遍情况是:“重点不重,分析为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2. 识字速度不够快
  识字战线过长,小学生掌握足够识字量,词汇量的时间太晚。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拖了学习语文的后腿,拖了发展思维的后腿。新中国成立近70年,我们还没有在全国的范围、较好地解决识汉字和学汉字的矛盾,还没有让均数的孩子通过高级的识字教育,渡过识字、学词、写字关。
  “人生聪明识字始。”早识字,早阅读,早启智。古人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让蒙童熟读“三百千”,了解许多知识,认识两千字。我们花两年时间,认识1600字,负担还很重。识字速度不及古人。按《课标》要求,几年才认识2500字,才能自己读书,大陆小学生无障碍阅读的时间,比拼音文字国家的孩子晚一到两年。在小学教育的起步阶段,母语教育的差距已经拉开了!
  识字提速,写字提质。这不仅关系到每个儿童的学习、成才,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语文素养的提高,关系到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增强,关系到国家形象。
  二、 识字、写字教学值得研究
  古人积累了识字、写字教学的经验。张志公先生用心做了梳理,写成《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这部要作,对古人利用韵语集中识字给予肯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有志之士、专家、教师进行大量研究、实践,“课改”之前,有一定影响的识字经验有30多种。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是突出代表。“课改”以来,一些地方也在进行试验,取得很好效果:一年认2000字,“八岁能读会写”。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学习资源手段的均匀,儿童受教育的环境、条件越来越好,我们应当超越古人,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把识字、写字的问题研究得更透,解决得更好。
  三、 为有志者搭造一个平台
  各自埋头研究,比较封闭,思想不够开阔。搭造一个平台,互相切磋,交流碰撞,往往能擦出火花。
  “全国识字写字教学研究联盟”支持各种识字、写字教学研究,希望完善自我,把自家实验做得更好。“联盟”提供交流、研讨的平台,开展课题研究,举办研讨会,上研究课,进行师资培训,评选教学论文,推介好经验,开启国际学术交流,以活跃研究氛围,拓宽研究思路,交流研究成果,谋划全局性的改革思路。做到既有宏观的改革思路,又有各具特色的改革实验。
  四、 争取用我们的努力和成绩,影响教育决策
  我们的愿景是,举全国语文人之力,创造普遍认可的、省时高效的识字、写字教学体系。古人用“三百千”识字,延续千年。我们能不能研究一套思路、一个体系,能得到小语界的认同,实行几年、十几年、几十年?
  如果我们做的好,就能以识字、写字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带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惠及每个儿童,造福子孙后代。就能影响国家对小学语文教育、小学教育的决策,更加重视母语教育,而不是一再“瘦身”,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体系,为创造世界一流的母语教育作出我们的贡献!
  能影响教育决策层,识字、写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会更高,会更加受到重视,学生识字、写字学词的基础会更好,会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工具性、人文性得到更好地体现,会更扎实,成效更优秀。决策层的改变会改变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样态、内容、方法,会改变识字、写字教学的格局效果——我的希望是低幼衔接坡度更缓,入学初期小语教学幼儿园化;等儿童适应小学生活之后,识字要提速,轻松地做到尽早、尽快、尽可能多的识字,以利及早阅读。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做到认识的多,写得好,早读书。
  如果在全国的范围内,小学生能多认字,写好字,早读书,早启智,这就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若干年前,小平在这儿画了个圈,深圳成了改革开放的窗口。今天,我们在这画了一个圈,会迎来识字、写字教学的春天。
  (崔峦,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小语会名誉理事长)
  戴汝潜:
  我不只千百次地叩问:为什么一个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大国、拥有全人类仅存于世的古老文字,传承着灿烂的汉字文化的中国,至今却没有解决亿万人的识字问题?!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和享受文化的自由,义务教育不断深化普及的今天,依然辍学不断、文盲不绝,只因为没有解决识字教育问题,因而没有在孩子们产生厌学之前学会阅读,以至于义务教育阶段母语都不能够过关!
  我想提示各位的是:
  我们没有把语言文字当做生命的组成部分,我们没有像珍惜生命那样珍爱我们的汉字!
  识字教学要放在语文教育体系中定位,单纯地研究识字没有出路!单纯地讨论阅读教学也是解决不了语文教育问题的。
  识字教育是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瓶颈,20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走识字教育科学化之路。识字教育的好方法,95%来自一线教师。
  我还想提示:我们的语文教育是界定不明、内容无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
  界定:这是唯一界定不明的学科课程,处于一种“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状。
  语文寓于文学之中,文学以语文为基础,文学不等于语文,学语文不等于学文学!
  基础教育的语文就是打好母语语文基础,
  还要明白:语文不等于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仅只是学习语文的应用和语文应用的规律。
  大学、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学前教育目标各不相同!   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高校、高中的观点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当义务教育的指挥棒!
  目标:必须义务教育阶段母语基本过关!言语靠习得,而文语必须经过语文教育课程学得!
  学校语文课程主要是学习文语的!
  内容:“以学为本”。变“学从文”为“文从学”,变教材为学材!
  需要序化设计才有效率,文选即使都是璀璨的宝石、但也不是项链!
  突破:在书面语发展的关键期,以序化高效识字为突破口、以实现尽早阅读为首要目标!
  尽早阅读就是一切!
  途径:读写结合。汉字音形不对应,但需要通过读写结合统一,
  输入读文章——输出写文章, 输入输出分家,即阅读与习作分家永无出路!
  原理:文言是源、白话文是流,根是汉字,个中流淌的是汉字文化之水,即根源流水一脉相承!自古“辞达而已”,即汉字决定论。
  不要穿洋靴子走路!(接轨不可丢文化)
  变听说读写为听说读写悟,悟是学习中文的关键!言语靠语境,文语要靠悟!
  策略:序化高效。
  万事万物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合理就有必然性,必然就有规律,有规律就有序,序化就有效率,按规律办事是基本的科学素养!
  识字教育科学化需要“六先六后”的策略!
  科学的语文教育源自识字教育科学化。
  识字教学方法要立足于实现尽早阅读,万不可以用注音识字起步!
  1. 汉字学:汉字是以形示意的,形是根本,识形靠视觉分析,是决定性作用的。
  因此,学习汉字重要的是视觉分析而不是音素分析;
  2. 认识论:事物都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先入为主的是参照之本即形的视觉分析;
  3. 脑科学:认识事物要“事件、形象、声音、语义、符号”,优势非汉字莫属;
  唯汉字为双脑并用的文字!
  4. 心理学:发生认识论告诉我们儿童认知过程:同化——顺应;
  儿童已有的认知基础是语音、语义和数千语汇,是同化新知的基础前提;拼音没有同化的基础!
  5. 教学论:不顾主体主动学习的积极条件,而强制被动地接受抽象的拉丁字母!
  根植被动学习的歪苗。
  6. 文化学:汉字书写的缺失,集文化、美学、修养于一身流传至今的只有汉字!
  7. 人类学:变联想性思维方式为音素分析——提笔忘字的根本原因!
  最后我要提示说——
  “宋后无中原、明后无华夏”。没了汉字、没了特有的思维方式,我们还有什么?
  (戴汝潜,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中央教科所研究员)
  朱家珑: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可以说,人生奠基从小学语文学习开始。而识字写字教学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工程,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它不仅体现在小学一、二年级,而且也同样体现在中高年级,尤其是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在整个小学六年当中。有经验的老师知道,小学生汉字书写基本能力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班级授课制的今天,失去了私塾制度下教师一对一指导学生的条件,而义务教育造福整个儿童群体,针对每个学童提出的汉字书写要求,其落实的难度可以想象。这是一件特别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第一、二、三学段乃至初中语文老师接力棒式的完美传递,需要这其中的每一位老师必备的汉字书写基本技能和审美修养,需要大家不断坚持和坚守,为着儿童的终生受用的能力的培养,心甘情愿地去付出。
  显然,这是一项集科学性、审美性为一体的韧性的战斗,是小学语文教育中艰困,虽辛勤付出亦难以达成的目标,以至于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感叹: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的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老这里讲的“不过关”,相信既有汉字书写能力不过关的问题,这正是语文教育的沉痛顽疾。
  崔峦老师以对语文教育的敏锐洞察力,也是出于对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出创建“识字写字教学研究联盟”的倡议,实在是抓住了我们小学语文教育的牛鼻子,抓住了其关键点和要害,我从内心是拥护的。
  就我们小学识字写字的教学现状来看,有做得非常好的典型,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校均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薄弱的问题不容轻视。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提出对策。
  “全国识字写字教学研究联盟”的成立,切中时弊,对症下药,可谓适逢其时。它凝聚共识,广泛团结各类教育机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共同推动识字写字教学研究;它唤醒意识,通过加盟者的率先示范,成果展示,改变不能让人满意的教学现状;它引领方向,通过加盟者们的研究,提出丰硕成果,为识字写字教学提供科学的示范和指导。
  苏教版小语教材历来重视汉字书写。在《课标》的引导下,本教材修订又进一步强化了汉字书写教学。我们愿与诸位一道,大力开展识字写字教学研究,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新《课标》要求,夯实学生语文基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努力。
  当前识字教学正迎来绝佳的机遇,书法教育近几十年来第一次被正式列入国家课程,《书法教育课程标准》亦已颁布,一批优秀的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放下身段,弯下腰,积极夯实基础教育,这是天大的好事情。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争取支援,扩大合作。今天“联盟”应运而生,从这里我们已经嗅到了识字写字春天的气息,令人鼓舞。
  会议选址在深圳召开,我们认为会议组织者的深意在于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多种文化兼容互补;深圳也是日新月异的城市,它提倡实干,注重发展;深圳亦是一个创新的城市,它勇于开拓,不因循守旧,由此而奠定了它的特区地位。相信我们的“联盟”将以改革创新的深圳精神为动力,团结全国小学语文教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一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中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贡献。   (朱家珑,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江苏省小语会理事长,江苏省书法专委会理事长)
  李 亮:
  为何成立“识字写字教学研究联盟”?做这件事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崔老师都给出了极好的回答。顺着崔老师讲话的思路,我再试图梳理一下“联盟”今后工作的几个要点:
  一、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联盟”宗旨)
  1. 合作研究。我们可以在真诚合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识字写字教学问题,包括梳理传统识字写字教学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识字写字教学研究成果,探索信息化时代识字写字教学应对战略等。
  2. 促进交流。我们将努力构建识字写字教学研究共同体,打破流派壁垒,促进信息共享,相互启发,加速识字写字教学实践的融合与创新。
  3. 总结推广。我们要认真总结可供广泛应用的识字写字教学经验,推出优秀识字写字教学案例,发现和培养识字写字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等。
  4. 积累资源。综合性、全覆盖的识字写字教学研究平台,将为后继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源和智慧财富。
  二、 我们可以怎样做(“联盟”任务)
  1. 以课题引领基础研究的不断提升。“联盟”将滚动申报国家级课题,带动“联盟”成员,展开识字写字教学的基础研究。
  2. 为子课题提供咨询与服务。“联盟”成员可以通过自愿申报的形式,优先成为国家级课题子课题,
  特稿
  “联盟”将为子课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3. 不定期召开“联盟”成员交流研讨会。我们可以就核心议题举行专项研讨和交流活动,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4. 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观摩活动。我们可以以片区或学校为单位,通过现场观摩、课堂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召开成果推广会,把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活动的触角不仅限于内地,也可向港澳台甚至国际华语地区延伸。
  5. 举办教学及论文评比等活动,交流推广成功经验。我们可以通过论文评比、教学评比等形式,遴选、推介“联盟”成员单位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6. 物化研究成果,提供发表平台。我们拟联合网络和杂志,开辟“识字写字教学研究”专栏,物化有推广价值的成果经验,形成基础教育教学成果。
  三、 “联盟”的组织构成
  “联盟”拟邀请全国语文教育界知名前辈、专家学者担任“联盟”顾问,并联络全国小语界有志于识字写字教学研究的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组成“联盟”委员会。“联盟”委员会产生“联盟”主席1名,副主席若干名,秘书长1名,“联盟”委员若干名。首届“联盟”主席、副主席、秘书长拟由“联盟”顾问及“联盟”委员推荐产生。从第二届起,“联盟”主席将由“联盟”顾问及“联盟”委员选举产生,并采取“任期制”,每届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两届。
  “联盟”将联合有志于研究、创新、交流、推广识字写字教学的学校、学术团体、名师工作室和课题组,组成“联盟”的成员单位。
  “联盟”成员单位享有的权利包括:(1) 参加本联盟组织的活动;(2) 获得本联盟成员服务的优先权;(3) 对本联盟成员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4) 加入自愿,退出自由。
  “联盟”成员单位也需履行一定义务:(1) 执行本联盟章程;(2) 维护本联盟合法权益;(3) 完成本联盟交办的工作;(4) 及时向本联盟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四、 “联盟”的支持单位
  1. 广东省东南教育科学研究所,联盟秘书处所在单位,具体落实联盟的各项组织工作;
  2. 媒体支持单位包括:《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设计》《七彩语文·教师论坛》等杂志,将开辟“识字写字教学研究”专栏,梳理总结研究经验,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3.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为本“联盟”提供理论指导和学术支持;
  4. 网络支持单位包括东南教育科学研究所网站http://www.dnjy.org/、凤凰语文网http:/www.xxyw等,为网上的交流研讨、对话互动搭建平台,实现资源积累和成果共享。
  “全国识字写字教学研究联盟”在深圳成立有着特别的意义。1997年,在深圳,小平同志对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然后轻轻画了一个圈,于是就有了奇迹一般的深圳!我们今天聚首深圳,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虽然不一定能创造奇迹,但至少可以为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尽一份力、添一块砖瓦。唯此,方可告慰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共同努力!
  (李亮,教育博士,江苏省小语会秘书长,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副主编,江苏教研室教研员)
其他文献
苏教版语文五上第六单元共4篇课文,分别是《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后的练习是“写一篇读后感”。但是写这种感悟性的文章,很多学生都常常写成“改版后的原文内容,加上一两句话的感想”。而这几篇文章人物形象鲜明,说理性强,是写读后感很好的凭借。为降低难度,使学生领悟写读后感的方法,学以致用,我铺设了几级台阶,在第六单元的教学中进行了统筹安排,整合处
期刊
《补充习题》是与苏教版小语教材相配套的课堂练习册,它依托教材,立足课堂,重点、难点突出,对于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起着一定的巩固作用。如果我们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对于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一、 为制定教学目标,有章可循  苏教版四上《诚实与信任》一课,文章内容简单,故事浅显易懂,到底该教什么呢?翻开本课的《补充习题》,其第3项训练:  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是指教师为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旨,感受表达方式,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理解积累语言而精心设计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它承担着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和熏陶情感等任务,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策略之一。  一、 准确把握练的时机  1. 练前复习巧导入。一般来讲,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原有认知的基
期刊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中国书法数千年的历史,在给予我们不胜枚举的佳作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语文教育的无穷源泉。“人能写字,字能写人。”坚持以汉字教育陶冶学生的人格和性情,让他们在书写中培养毅力、锻铸意志,涵育语文素养,墨韵流芳扬国粹,生动情境育人文。  但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汉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教师将重心放在阅读、分析、随文读写上。识字写字及
期刊
一、 联旧知,揭主题  师: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来看一句诗:  (出示PPT:“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必须再向上登一层楼。  师:很好。那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我们再看一句,这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PPT:“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就
期刊
一、 “国人‘话都不会说了’”的警示  一天清晨,打开刚刚送到的《现代快报》,一个加黑的标题,猛地跳进眼帘:“国人‘话都不会说了’”,字号特大。我大吃一惊!再定神一看,标题右侧,附了一张大幅照片:一个小学生正捧着语文课本,全神贯注地在张开嘴巴朗读着课文。怎么回事?我迫不及待地看报道内容——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2010年度中国语言生活报告。报告中提到“学生汉语能力正在退化……需要引起关注”。一项
期刊
《学与问》,是一篇说理性课文。文字浅显,学生似乎一读就懂,但如果滑入“跟着课文内容跑”的圈子,纠缠于“为何要学与问?如何学与问?还有哪些勤学好问的人和事?”此类的问题,必然会使语文课异化成了“思品课”,或者直接成了“说教课”,那将与“语文”渐行渐远。再细读课文,就会发现从课题看,课文应该写“学”与“问”这两方面,但其实却侧重在写“问”,这又是何故?在特级教师刘红的指引下,我经历了一场对阅读教学教什
期刊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曾不止一次语重心长地说:“备课要把工夫花在‘备功夫’上,这第一个‘功夫’就是备朗读!”在备课时应该怎么备朗读呢?  一、 备朗读教学,教师首先要“自己补课”  1. 从一次尴尬说起。记得一次为了上区级公开课《怀素写字》,试教后,教研员田红老师把我精心打磨的教案放在一边,让我现场朗读课文《怀素写字》。我不屑地信口读了起来。没有想到,仅仅课题“怀素写字”这简单的四个字,就被田
期刊
“学生朗读能力测评的初步探索”,填补了长期以来被大家忽视的一个“空白”,真是“高大上”,值得点赞!  一、 “高”:测评指导思想立意“高远”  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测评,碰到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进行测评?关于这个问题,紫东实验学校的老师通过学习、研讨,统一了认识,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把对学生朗读能力测评的过程,当作是对自己教学的“一面镜子”。这个表述既生动形象,也很深刻。老师们带着这样的思想
期刊
任何学问当以问切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当是为学的基本架构和思维坐标系。笔者曾数次执教《三顾茅庐》一课,尝试追问小说类文本核心问题设计的“核”之源流。  一、 促儿童生长,也促教师创造的“一”问  教学的原点在儿童,借力于儿童的经验、情思、困惑的“自由思考”,才是产生智慧的唯一途径。“刘备是个怎样的人?”教师能在这个核心问题下引领学生去发现探究,用此类教法教小说类文本的教师比较多,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