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一场自上而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进行。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期,社会转型步入深水区的时刻,执政党再次强调“群众路线”这一法宝,重申党群干群之间的血肉关系、鱼水情谊,可谓用意深远。
  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正如列宁所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这一观点至今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中国古代就有“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安泰的战神,是大地之神盖娅之子,他的力量源于母亲大地,每次与敌作战,只要他把脚往大地上一站,立即获得了无穷的力量。后来,敌人发现了这个秘密。在交战时,设计了一个圈套,诱使他双脚离开了大地,安泰招架不住,忙向大地呼救:“母亲啊,快赐给我力量吧!”盖娅伤心地说:“孩子,你已离开了我,我再也无法给你力量了!”由于切断了安泰的力量之源,这位勇士就成了任凭对手宰割的羔羊。这个故事充满了启示。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把带领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幸福富裕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为人民谋利益是党的最高价值追求。为民的思想和实践,在我们党,毛泽东把它集中概括为5个大字:为人民服务。民,从最初被刺瞎了眼睛的奴隶,到封建统治者心目中被放牧的对象,到共产党人心目中的上帝,这才真正回到了这个词本来应有的历史位置。
  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使命和责任。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一致性,现阶段表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目标而共同奋斗。同时,人民群众的利益又是具体的,多元经济成分和多样分配方式导致了纷繁复杂的利益需求。现阶段,我们既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要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民;既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更好地保障人民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党史和马列主义经典典籍中看,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群众路线教育,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把权力使在为群众服务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前大力倡导的法治,我们并不缺少法律和法制,而是部分执法干部认为法治并没有规定先后顺序,事有轻重缓急,但先办后办的时间序差中存在着权力寻租的极大空间。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想事情办事情,把人民群众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才是群众路线教育的真谛。
其他文献
<正> 一、前言 污垢的导热性差,是钢的1/30~1/50,结垢不仅是造成换热器传热效率降低和流体输送动力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且在换热器的设计中,因考虑到污垢热阻的存在而不得不需要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实践,显得日益重要了。但有关价值规律的传统理论,特别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
本文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的蓝金顿所撰写。初稿曾于1979年十二月在该校宣读。此修订稿刊载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语言学杂志”1982年3月总字第18期上。 就英语构
<正>对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研究,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是把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看作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顶峰。这就向人们提出一个问题:空想社会主义思
刘少奇在皖南事变发生后,处变不惊,及时向中共中央建议调整战略方针,以战略家的眼光,率先提出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并实现了华中党军领导和指挥的高度统一,创造性地解决了抗日
1949年,在我们党即将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一种政治清醒。在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重温和牢记“两个务必”,对于我们有效应对“四大危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个务必”的提出是
《金瓶梅词话》①(以下简称《词话》)是产生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一部文学巨著。该书人物形象突出,细节描写真实、生动,语言优美且富于性格化,这些特点对后世的文学作品比如《红
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深刻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理解把握好这些新变化、新特点,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主要战略机遇期,对于顺利推进“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战略思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