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阶段性特征的几点认识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ma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深刻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理解把握好这些新变化、新特点,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主要战略机遇期,对于顺利推进“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战略思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但国际经济竞争继续加剧。由于沟通全球各国的交通、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继续不断扩展,世界各国地理、人文以及经济条件等等的不同,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深入发展表现出许多特征,其中主要有:一是国际资本和产业的流动继续加剧,投资领域、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兴市场和资源丰富的不发达地区将涌现出更多的投资热点。二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继续加剧,在国与国之间的双向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的同时,以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多种形式的多向区域经济合作也将得到加强。三是主要大国将继续通过G8、G20峰会等多种形式,协商经济合作与解决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但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垄断金融资本,为确保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地位,将交替运用市场开放、贸易保护乃至军事威胁等各种手段挑起国际经济争端并试图转嫁自身的经济危机,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加深与竞争激烈并存,大国之间抢占全球经济、技术、人才乃至环保、教育、舆论等制高点的竞争继续加剧。主要表现在:一是围绕汇率和金融市场开放的“货币战争”将会时不时地爆发,新自由主义金融理论持续推销,经济存在严重内在缺陷国家的经济、货币主权将会受到国际垄断金融资本的强势冲击,引发地区性货币危机和经济危机,并以“多米诺骨牌”的形式触发洲际性乃至全球性规模的经济金融危机。二是围绕油气、铁矿石以及贵金属、稀有金属、淡水等战略性、基础性资源的开采权、定价权、保有量等的争夺与竞争将越演越烈,国际垄断金融资本将频繁运用“造市”手段,扭曲市场需求和供给,加剧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不稳定性。三是发达国家试图在全球新兴和潜在战略性产业方面奠定领先优势,围绕与此相关的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争夺激烈。四是国际经济竞争加入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以及遗传基因等新的变量和参数,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
  “十二五”时期我国和国际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在全球格局中继续崛起但面临越来越多的外部制约。“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不断崛起,越来越具有大国开放型经济的特征,“十二五”期间将继续保持这种态势,与世界各国的互动将不断加深。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国经济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八五”(1991年开始)以来,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八国集团中的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其中“十五”年均增长达到9,5%,即使遇到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十一五”时期同样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前四年增长均超过9%。二是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份量不断上升。由于持续的较快增长,我国经济规模在世界上的位次不断前移,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份量加重。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七五”末(1990年)我国GDP在世界排名为第11位,到“十一五”后期(2009年)中国GDP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3大经济体。三是我国经济与各国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十一五”期间我国商品贸易出口排名超越美国位列世界第2位,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由“十五”初期(2001年)世界排名第8位上升到现在第4位,外汇储备在2006年超过日本,成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四是人民币的国际信誉和使用度不断提高。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上升,人民币币值稳定,汇率稳中有升,人民币使用的国际空间逐渐扩大。五是我国的经济政策对各国的影响加大。“十一五”期间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出台的投资、财政、货币等政策以及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变化,不仅对周边地区而且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国在适应世界的变化,世界也在适应中国的变化,全世界每天都在关注我国经济发生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外部制约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增长受外部需求的制约明显。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推动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同时,也加深了我国经济对外部的依赖程度。我国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与GDP之比)已由“九五”初的17.6%上升到“十一五”初的35.8%,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重重的2009年,仍达到24%,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G8国家水平。未来几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逐步升级,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增长动力受外部需求特别是主要经济大国国内需求变动的明显制约。二是能源资源等受国际格局影响加深。我国石油进口占消费量的比重已分别从“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初期的6.6%、22.9%、43.4%、52.8%上升到2008年的61.7%,其它如铁矿石以及食用油等的进口占消费量的比重也在明显上升,“十二五”期间这一进口上升势头不会改变,成为一些外部势力用于谋取超额利润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筹码。三是西方发达国家牵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图谋不会停止。“十二五”期间,西方发达国家依然会不断制造类似“中国经济威胁”、“大国责任”等的论调,国际强势资本继续加大对我国高端制造业、金融业乃至经济学术思想等的渗透和影响,甚至牵制我国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和政策,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其手法会更新、手段更巧妙。
  “十二五”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加快,发展质量会提高但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仍很艰巨。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党中央就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十五”、“十一五”规划党中央都确定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确立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七大更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这次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建议》,再次明确“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进一步点明了“十二五”的时代命题、发展的课题和现实的难题,期待着破解之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虽是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但实质上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期间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在关注GDP增速的同时,更加关注GDP的构成和质量。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国际产业链分工和竞争中,加快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 的转变。国际产业链分工有条“u”型曲线,一端是高利润的研发、设计、标准制定等,另一端是高利润的品牌、销售和服务,中间是低利润的加工生产。目前,虽然很多产品标注为中国制造,但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和市场营销都在国外,只有加工、封装等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在中国。“十二五”时期随着土地、能源、人工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刘易斯拐点(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折点)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支撑我国过去快速发展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将不断弱化。从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出发,打造富有研发、品牌、标准以及销售等内涵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各地率先走上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二是在财富流动创造的国际大循环中,加快从资本和技术流入、资源和人才流出地向人才、技术和资本流考入地转变。伴随着国际资本和产业向我国的快速转移,我国在获得“世界工厂”光环的同时,掩盖不住资源和高端人才严重流失的尴尬。据统计,截至到2008年,我国留学人员总数约139万人,归国留学人员只有39万人,回国总比例仅为28%,回归率在新兴发展中国家是最低的。人才的国际化环境和使用环境如何,将决定是否能够成为以人才引进带动技术、资本引进,促进新兴产业崛起和财富稳步增长的重要因素。三是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加快由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功能弱化向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功能修复转变。不可否认,长期以来由于偏重于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功能的透支和退化十分严重,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明显。“十二五”时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分迫切。
  “十二五”时期我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对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更高。2009年全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600美元以上。“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均GDP将不断上升,工业化进程将继续加快,内部结构将发生剧烈转变,工业化将表现出“重化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交叉重叠的特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重要经济城市在信息技术的强力带动下,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2009年全国城市化水平达到45%左右,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国际上一般达到70%以上城镇化开始-趋稳),城镇规模继续加速扩张,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城市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十二五”时期,国内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一体化步伐继续加快。“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强了区域经济政策的指导和推动,根据促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总体要求,相继出台了天津滨海新区、长江三角洲、江苏沿海、海西经济区等战略重点区域的指导意见和区域规划,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等,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随着“十二五”期间,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同时加快推进阶段,各大经济区域以及区域内部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交通往来将更加便利,东部沿海地区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鸿港经济圈等将加速形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越来越凸现。在这种趋势下。“十二五”期间对城乡、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要求更高,如何通过优化区域、城乡生产力布局和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来促进协调发展;如何健全区域、城乡协调互动的机制,促进区域、城乡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发展;如何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十二五”是一个大有作为时期。只要我们认真领会五中全会精神,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铸造新的辉煌。
其他文献
“廉者昌,贪者亡”。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以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八个“禁止”和52个“不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信心和决心。贯彻实施《廉政准则》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苏州市相城区要秉持“廉政也是生产力,廉政也是投资环境”的理念,通过把握五个关键环节,切实增强党员领导干部
<正> 一、前言 污垢的导热性差,是钢的1/30~1/50,结垢不仅是造成换热器传热效率降低和流体输送动力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且在换热器的设计中,因考虑到污垢热阻的存在而不得不需要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实践,显得日益重要了。但有关价值规律的传统理论,特别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
本文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的蓝金顿所撰写。初稿曾于1979年十二月在该校宣读。此修订稿刊载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语言学杂志”1982年3月总字第18期上。 就英语构
<正>对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研究,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是把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看作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顶峰。这就向人们提出一个问题:空想社会主义思
刘少奇在皖南事变发生后,处变不惊,及时向中共中央建议调整战略方针,以战略家的眼光,率先提出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并实现了华中党军领导和指挥的高度统一,创造性地解决了抗日
1949年,在我们党即将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一种政治清醒。在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重温和牢记“两个务必”,对于我们有效应对“四大危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个务必”的提出是
《金瓶梅词话》①(以下简称《词话》)是产生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一部文学巨著。该书人物形象突出,细节描写真实、生动,语言优美且富于性格化,这些特点对后世的文学作品比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