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户外环境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幼儿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心理、身体以及个性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学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创设优质户外环境,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幼儿个性发展方面的优势作用,已经成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与研究的课题。对此,本文中笔者将以“小班幼儿个性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优质户外环境的创设对其的影响与促进作用,望能为广大幼儿园老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户外环境;幼儿个性发展;活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130-01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对幼儿教育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早早地被送进幼儿园,接受早期教育。小班教育作为整个幼儿教学的初始,其承担着帮助幼儿在身心健康、事物认知、适应发展、习惯养成以及安全保护等方面建立基本和早期的体系,而与此同时鉴于户外活动本身在培养幼儿性情、加强锻炼、培养起耐力和体力方面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一定要注重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户外环境的打造,因为这将是助推小班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极致户外游戏环境的打造
游戏在很多人的童年中都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其更是小班幼儿展开活动的主要形式。而一种游戏形式的选择是否能够满足幼儿自身的娱乐需要、是否契合其活动能力和心理特点,除却游戏本身的方法和规则外,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条件,便是游戏户外环境的打造。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不但是一种“玩”的过程,也是展开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尤其是户外游戏的选择,其不但能够发展幼儿的肢体动作、身体协调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在游戏的互助过程中获得非凡的情感体验。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要求,小班的幼儿(即我们通常认为的3~4岁的幼儿)在身体协调性方面所能达到的要求是能够沿着地面上的直线行走,能够在较矮或较窄的物体上走一段距离;能够双脚灵活地交替上下楼梯;能够身体平稳地双脚连续超前挑;分散跑时能够躲避他人的碰撞;能够双手向上抛球——所以根据教学指导,教师可以开启有针对性的户外游戏活动,比如《调皮的小皮球》这个游戏。
很多幼儿在进行游戏时,发现小皮球落到地上会弹起来,而且越用力回弹得就越高,所以笔者可以根据小皮球的这个属性,培养幼儿的弹跳技能和身体协调性。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在场地上画出一道分区线,先让幼儿利用皮球的弹跳性,将皮球弹至另一区间,这是对幼儿臂力和方向判断力的训练;
其次,组织幼儿沿着分区线到另一个区间捡皮球,要求沿着分区线,不能随意奔跑,同时每名幼儿只可以捡一个皮球;
再次,在分区线的基础上,另外涂画两条线,让幼儿沿着线路带球跑步,规则是先跑到终点的为胜,但是其间不可以脱离“轨道”、不可以撞到其他的幼儿,皮球不可以离开怀抱。
极致户外游戏环境的打造,能促使幼儿在不断得到观感和体验满足的同时,日渐丰富个人的情操,这对于助力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极为关键,更为其日后完整人格和思想品格的形成奠定有力的基础。而在游戏环境打造的细节方面,教师既要注重其内容和形式符合幼儿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又要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结合和统一,游戏器材的选择更要考虑到幼儿肢体所能承受的程度与范围。
二、天然自然空间的借鉴
很多幼儿对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白云蓝天以及娇小可爱的小动物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是都市中高楼林立的今天,能够真正意义上带给幼儿如此体验的地方确实已经不多,甚至于很多地方的幼儿园美其名曰的户外活动,依然是在罩有顶棚的空间当中进行,幼儿根本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蓝天白云。
所以说,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幼儿园在进行户外活动的环境设计时,在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幼儿日常活动的需要,主动为其创造一个色彩丰富、结构完整的自然空间,让他们得享触碰自然的快乐和幸福。鉴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小班幼儿有着能够看懂图画、能够描绘现象的要求,當教师引领幼儿感受自然、观看自然景象时,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画面描绘游戏,比如引导幼儿说出今天看到了什么样的花、看到了什么样的大树,觉得这些花草像什么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和场景描绘能力,同时还能引导幼儿自小便能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而在此基础上的游戏设计,可以采用黑夜接力的形式来进行,其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下:
首先,让两个幼儿为一组,其中一个用丝巾蒙上眼睛,另外一个幼儿在旁边对其进行指导说明;
其次,游戏围绕幼儿园中所有的花草或者树木进行;
再次,当教师说出开始的同时,也需要向幼儿发出一个游戏的指令,比如到大树旁边捡一片叶子,花从旁边有垃圾需要清理掉等;
最后,被蒙上眼睛的幼儿,其需要在另外一个幼儿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游戏,包括对方向的指引判断和对具体动作的说明等,比如指导继续向前走、蹲下,或者在方位的左边、右边等。
幼儿园中的幼儿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严格意义上来说,其是一群特殊的受众群体。年龄的幼小、心理和思想上的尚未成熟,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有关户外活动环境的选择时,必须慎重考虑幼儿本身的行为特征和心理要素,有所承继、有所创新,才能真正意义上让户外活动成为助力幼儿成长的强大武器,才能让良性的户外活动环境造就一个个幸福、美满而又充满挑战意义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孙晓丹.回归原点重视天性_关于幼儿户外运动的开展思考[J].科研,2017(02):65.
[2]范莲华,包敏.幼儿园户外自主性运动区域的环境创设[J].幼儿教育研究,2016(06):7-10.
[3]韩梅.基于幼儿健康发展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建设——以北京市昌平区工业幼儿园环境建设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3(05):32-35.
[4]王洁.从教师视角与幼儿视角透视大班幼儿户外自主游戏[D].华东师范大学,2017.
[5]王玮,沈中伟,王?.幼儿园户外环境特征元素对儿童认知游戏行为的承载[J].学前教育研究,2017(02):42-52.
关键词:户外环境;幼儿个性发展;活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130-01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对幼儿教育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早早地被送进幼儿园,接受早期教育。小班教育作为整个幼儿教学的初始,其承担着帮助幼儿在身心健康、事物认知、适应发展、习惯养成以及安全保护等方面建立基本和早期的体系,而与此同时鉴于户外活动本身在培养幼儿性情、加强锻炼、培养起耐力和体力方面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一定要注重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户外环境的打造,因为这将是助推小班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极致户外游戏环境的打造
游戏在很多人的童年中都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其更是小班幼儿展开活动的主要形式。而一种游戏形式的选择是否能够满足幼儿自身的娱乐需要、是否契合其活动能力和心理特点,除却游戏本身的方法和规则外,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条件,便是游戏户外环境的打造。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不但是一种“玩”的过程,也是展开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尤其是户外游戏的选择,其不但能够发展幼儿的肢体动作、身体协调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在游戏的互助过程中获得非凡的情感体验。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要求,小班的幼儿(即我们通常认为的3~4岁的幼儿)在身体协调性方面所能达到的要求是能够沿着地面上的直线行走,能够在较矮或较窄的物体上走一段距离;能够双脚灵活地交替上下楼梯;能够身体平稳地双脚连续超前挑;分散跑时能够躲避他人的碰撞;能够双手向上抛球——所以根据教学指导,教师可以开启有针对性的户外游戏活动,比如《调皮的小皮球》这个游戏。
很多幼儿在进行游戏时,发现小皮球落到地上会弹起来,而且越用力回弹得就越高,所以笔者可以根据小皮球的这个属性,培养幼儿的弹跳技能和身体协调性。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在场地上画出一道分区线,先让幼儿利用皮球的弹跳性,将皮球弹至另一区间,这是对幼儿臂力和方向判断力的训练;
其次,组织幼儿沿着分区线到另一个区间捡皮球,要求沿着分区线,不能随意奔跑,同时每名幼儿只可以捡一个皮球;
再次,在分区线的基础上,另外涂画两条线,让幼儿沿着线路带球跑步,规则是先跑到终点的为胜,但是其间不可以脱离“轨道”、不可以撞到其他的幼儿,皮球不可以离开怀抱。
极致户外游戏环境的打造,能促使幼儿在不断得到观感和体验满足的同时,日渐丰富个人的情操,这对于助力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极为关键,更为其日后完整人格和思想品格的形成奠定有力的基础。而在游戏环境打造的细节方面,教师既要注重其内容和形式符合幼儿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又要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结合和统一,游戏器材的选择更要考虑到幼儿肢体所能承受的程度与范围。
二、天然自然空间的借鉴
很多幼儿对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白云蓝天以及娇小可爱的小动物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是都市中高楼林立的今天,能够真正意义上带给幼儿如此体验的地方确实已经不多,甚至于很多地方的幼儿园美其名曰的户外活动,依然是在罩有顶棚的空间当中进行,幼儿根本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蓝天白云。
所以说,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幼儿园在进行户外活动的环境设计时,在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幼儿日常活动的需要,主动为其创造一个色彩丰富、结构完整的自然空间,让他们得享触碰自然的快乐和幸福。鉴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小班幼儿有着能够看懂图画、能够描绘现象的要求,當教师引领幼儿感受自然、观看自然景象时,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画面描绘游戏,比如引导幼儿说出今天看到了什么样的花、看到了什么样的大树,觉得这些花草像什么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和场景描绘能力,同时还能引导幼儿自小便能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而在此基础上的游戏设计,可以采用黑夜接力的形式来进行,其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下:
首先,让两个幼儿为一组,其中一个用丝巾蒙上眼睛,另外一个幼儿在旁边对其进行指导说明;
其次,游戏围绕幼儿园中所有的花草或者树木进行;
再次,当教师说出开始的同时,也需要向幼儿发出一个游戏的指令,比如到大树旁边捡一片叶子,花从旁边有垃圾需要清理掉等;
最后,被蒙上眼睛的幼儿,其需要在另外一个幼儿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游戏,包括对方向的指引判断和对具体动作的说明等,比如指导继续向前走、蹲下,或者在方位的左边、右边等。
幼儿园中的幼儿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严格意义上来说,其是一群特殊的受众群体。年龄的幼小、心理和思想上的尚未成熟,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有关户外活动环境的选择时,必须慎重考虑幼儿本身的行为特征和心理要素,有所承继、有所创新,才能真正意义上让户外活动成为助力幼儿成长的强大武器,才能让良性的户外活动环境造就一个个幸福、美满而又充满挑战意义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孙晓丹.回归原点重视天性_关于幼儿户外运动的开展思考[J].科研,2017(02):65.
[2]范莲华,包敏.幼儿园户外自主性运动区域的环境创设[J].幼儿教育研究,2016(06):7-10.
[3]韩梅.基于幼儿健康发展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建设——以北京市昌平区工业幼儿园环境建设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3(05):32-35.
[4]王洁.从教师视角与幼儿视角透视大班幼儿户外自主游戏[D].华东师范大学,2017.
[5]王玮,沈中伟,王?.幼儿园户外环境特征元素对儿童认知游戏行为的承载[J].学前教育研究,2017(02):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