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来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min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医案方剂具有多维度的特性,单独采用一种相似度算法难以展现方剂数据在各维度的相似情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基于中医医案方剂的多维数据特点,结合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思维过程,设计了中医医案方剂的多维相似度算法,并以七则国医大师医案为示例,详细展示了该算法的计算过程,同时将多维相似度算法计算结果与传统算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本算法能够相对全面地反映不同方剂间的相似度,且结果更为合理也更贴合中医临床实际.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古今文献共检,分析总结运动障碍的取穴规律,为给运动障碍人群制定安全有效、规范系统的选穴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华医典》(第五版)及2011-202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F)中运动障碍选穴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整理,分析归纳选穴规律.结果 古籍条文纳入443条,共涉及121个腧穴;现代文献纳入249篇,共涉及152个腧穴.使用频率最高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四肢部和头面部取穴较多,躯干部取穴较少;使用频次最
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预示着对我国医疗模式的探索已处在新旧转化的重要时期.目前,随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现代学科交叉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医学正在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以针灸为例,其作为中国医学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本文试从学科交叉助力针灸发展的角度展开讨论,以期探索针灸未来的发展.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方法丰富,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发展成难治性IBS.目前国内外关于针灸治疗难治性IBS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尚不多见.本文立足试验方案设计的“PICOS”原则,从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四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针刺辅助治疗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试验设计的关键要点.从选择特色优势病种、明确诊断标准、制定符合临床实际的干预方案、运用符合目标的安慰针刺、结合研究设计和目的选定结局指标几个角度,阐述
目的 基于昆仑穴的古籍文献,归纳整理其主治病证、腧穴的单穴及配伍应用和应用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方法 以《中华医典》为源数据库检索昆仑穴的相关条文,建立昆仑穴应用数据库,通过IBM SPSS STATISTIC 26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检索相关的古籍著作共计238部,纳入文献条文432条,昆仑单穴主治病证共达47种,优势病证为:腰痛、足痛、头痛、下肢肿(头痛、下肢肿为并列关系)、癫痫、鼻衄、喘证、难产(癫痫与鼻衄、喘证、难产为并列关系)、肩背痛、太阳中风、前阴肿、疟疾、暴喘、中风、水肿
目的 通过观察电针“四关”穴及其相应单穴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蛋白激酶类家族B(Tropomyosin-related kinase B,TrkB)蛋白表达变化,研究电针四关穴治疗PSD时的抗抑郁机制,并探索四关穴的治疗中两穴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关组、合谷组及太冲组.除空白组外,余大鼠均予PSD
晕动病是指在乘坐交通工具过程中由于旋转刺激引起的一类前庭神经疾病,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根据症状调查表明:晕动病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的胃肠道症状,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伴随出现,同时这些胃肠道疾病及其伴随的情绪异常均会引起、加重晕动病发病;通过调理体质、饮食调节及中西医治疗调理胃肠道后,晕动病的发病率及症状会明显减轻,由上可看出晕动病与胃肠道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存在的影响及针灸调理肠道菌群治疗晕动病的可行性,探讨肠道菌群及胃肠道与晕动病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关系以及针
郑氏针法学术流派创始于郑云祥、郑老勋先生,形成于郑毓琳先生,成熟于郑魁山教授.郑氏针法起源于《内经》《难经》,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针灸流派学术体系.郑氏针法包含了郑氏家传针法、热补凉泻针法、温通针法,其手法灵活、适应症广、疗效确切.郑氏针法要求针刺基本功的训练,重视双手的配合,要求心手合一,注重针刺补泻效应与气至病所.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郑氏针法的手法、选穴、主治疾病以及近年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并将其治疗手法进行总结,旨在为其针法进一步实验、临床研究与传播推广提供参考,
目的 观察择时电针对野生型(WT)小鼠和P2X7基因敲除型(P2X7 KO)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探讨P2X7受体在择时电针调整自发活动近日节律中的作用.方法 WT小鼠36只,P2X7 KO小鼠36只,两类小鼠各自分为CT8、CT16两个时间点处理,每个时间点又分为空白组(Con组)、假穴组(SA组)、电针组(EA组),共计12组,每组6只.采用Achoff导引方法,电针组于暗置第11天电针“百会”穴和“长强”穴,假穴组于暗置第11天电针腹部非经非穴点,空白组不做处理,运用Clocklab、Matlab分析
目的 探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P2X3受体在电针缓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大鼠内脏痛的调节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直结肠球囊扩张(Colorectal dilatation,CRD)刺激诱导IBS慢性内脏痛模型.将清洁级SD(Sprague-Dawley)雄性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通过行为学评分和结肠形态学方法鉴定模型制备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氟代柠檬酸组.电针组取双侧上巨虚穴(S37)、天枢穴(S25)进行电针治疗,针刺深度为5 mm
行针手法是针灸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但60年代前并无行针手法的定义及这样的分类方式.且两类手法风格存在较大差异,提示可能存在不同来源.本文通过梳理历代文献,旨在探寻主辅分类的原因及二者的来源.发现基本手法的直接来源是“雀啄术”和“旋撚术”,辅助手法来源是中国传统手法.且60年代后开始出现行针手法的分类.现代教材中行针手法的分类正是国际交流的结果,体现了不同流派互相交流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