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锦”的保护修复

来源 :丝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sl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博物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锦”,因存在污染、糟朽等病害,急需保护修复.文章采用测色仪、X荧光能谱仪、显微镜等专业仪器对该织物进行无损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制定了科学的保护修复路线,继而尝试采用支撑法、针线缝合法,选用风格相近的现代真丝面料进行背衬加固;同时还注重纺织品文物相关背景信息的收集整理,进一步对其价值认知、纹饰复原、修复技术难点等问题进行分析.修复后的织锦纹理更加明晰,丝线平顺稳固,整体色泽协调,牢固度提高,且观展效果增强.
其他文献
明清时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广绣成为最主要的出口手工艺术品之一,在艺术表现中明显吸收了西方艺术风格.文章通过对外销广绣商品实物、图片和国内外文献等多元化方式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因海外贸易市场的驱动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广绣外销织物呈现观赏型、定制型及批量型三种品类,且它们在对西方艺术的借鉴方式及程度上表现不一致,在艺术形式及制作方式上都呈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外销观赏型通过西方透视构图、色彩光影明暗烘托、水路技艺等艺术手段强调整体画面的立体空间感;外销定制型通过图案的题材和造型等艺术形式突出图案构造的创新;外
夏布主要有平纹组织与纱罗组织两种组织结构,其中平纹组织夏布较为常见,而组织结构、织造技艺最为复杂的一种纱罗组织夏布——花罗组织夏布,则因其繁复的技艺而较为罕见.为进一步补充夏布研究体系,促进夏布及其传统织造技艺的传承发展,本文以变化经重平组织为底,奇数梭横罗显花的花罗组织夏布为研究对象,对其组织结构、织造机具及织造技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当前所见花罗组织夏布有二绞经三梭横罗组织与1/2变化经重平组织分区交错排列的花罗组织夏布、二绞经五梭横罗与11/12变化经重平组织分区交错排列的花罗组织夏布、二绞经七梭横
针对先秦楚地服用玉器中凤鸟纹构建的价值研究,文章采用类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历史文献与考古实物二维印证法,得到其主要沿用中原玉器的形制特征,凤鸟纹的形态一定程度上传承了重视祭祀且神秘强大的古蜀文明凤鸟纹特征,其独特性和差异化构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多重文化价值.研究表明:龙凤同体的“风”字形龙凤合体纹服用玉器蕴涵阴阳相生、和谐统一的辩证法思想价值,为后世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楚地多凤立于龙身的龙凤附体纹服用玉器,彰显楚民族在发展壮大后仍保持着初期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价值;楚地独立凤鸟纹服用玉器的风格由
清末纺织教育制度是癸卯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过程受本土因素与外部因素双方面影响.文章以癸卯学制为背景,采取区域互证的方式,爬梳各类史料汇编及报刊图书等文献资料.研究认为清末纺织教育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894年李鸿章撰写《推广机器织布局折》至1897年蚕学馆建立是萌芽阶段,部分洋务人士意识到纺织教育的必要性,并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纺织学校,是纺织教育制度形成前的重要尝试;从1898年张之洞撰写《劝学篇》至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公布是理论形成阶段,以湖北经验为基础,以日本模式为借鉴,融合中国工农业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南宋赵伯澐墓出土一双丝质“编织鞋”,其制作技艺精巧独特,令人称奇.文章运用实物观察、比较分析、推理验证等研究方法,首先对实物进行观察分析,描述其各部分基本特征;然后将“编织鞋”与其他古代鞋履进行比较,宏观上推测其制作方法,进而转入微观视角,绘制鞋面组织结构图,推测鞋面成形工艺;最后以实践的方式进行验证.研究表明:赵伯澐墓“编织鞋”实际是采用了满地环编绣的装饰技法,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编织鞋”.通过研究不仅有利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启发当代织绣设计的创新发展.
自东京先锋派人物在巴黎崭露头角,日本建立“东京设计师委员会”,街头年轻人不断推动时尚亚文化的传播,顺利得到西方时尚界的关注,从全球时尚边缘地位向新的时尚生产创新中心发展.从对传统美式风格的模仿到寻求自主创新,日本逐步形成其独特的民族与次元特征的时尚文化.其间,日本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主因,战争引发的人才技术转移、文化传播与价值观演变是助推剂,全球化和数字信息化是机遇.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数据统计法,从日本时尚演变的时间轴和空间轴入手展开研究,对已有参考资料进行再挖掘,对历史脉络进行再梳理,讨论日本时尚的演
针对贵州水族螺形绣与青海土族盘绣常被学者认为是两种不同刺绣工艺的误解,运用对两地刺绣的实地调查与比较研究法,并结合文献分析,文章对二者技与艺之异及对汉地服饰与技艺的借鉴吸收情况展开剖析,旨在使学界在后续研究中能够准确定位.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得出民族服饰刺绣技艺呈现着中华服饰文化共性,体现出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研究结论.研究表明:从工艺制作手法看,水族螺形绣与土族盘绣并非各自民族独一无二的,二者均运用了双针挽制绣法,是因各自族群交流互动历史及审美喜好不同,从而形成同种工艺的不同应用形式和外观效果.
针对日本《延喜式》中所提及的丝织物品种及其织机问题,运用中日古文献、纺织品考古两维印证的方法,得到晚唐时期日本织部司官营织造工场的丝织技术接近甚至已经达到中国水平的结论.研究表明:晚唐时期,日本的丝织技术得到飞速发展,能够生产出各种类型的绫、罗、纱、锦,尤其是缂丝织物完成了中国丝织技术引进与吸收;在唐代日本赠送给中国皇帝的丝织物并不能真实反映日本当时的织造水平,主要是由日本的学习心态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两方面因素造成;根据《延喜式·织部司》中织机的相关记载,通过与中国花楼织机相关技术参数的比对,推测出晚唐时期
秉承以丝绸产品创新推动丝绸产业发展的理念,文章基于“一因双果、跨越三产”的丝绸产业特征,提出适用于丝绸产品历史传承与创新开发的“桑果”理论.“桑果”理论以种桑为丝绸产业兴起的因,以种桑养蚕直接地产出“桑类和蚕类产品”和间接地产出“丝类产品”为丝绸产业产出的双果,其理论建构以影响丝绸产品传承与创新的四个主要层面为基础,即丝绸文明和丝绸生活、丝绸哲学和丝绸科学.针对丝绸产业发展的现状,接轨当前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成品、商品的丝绸产业链,以丝绸文明为根基,以满足人类丝绸生活的需要为目标,构建起以丝绸产业“桑
土家织锦中台台花纹样独特的实用价值给予它特殊的符号象征.学术界对台台花研究存在“崇白虎”和“赶白虎”两种对立之说,而本文则运用“同源异支”交叉思维弱化对立,通过文献研究、实物分析及复原设计对其纹样进行分析总结.研究表明:“崇白虎”通过纹样形制数字化复原及元素拆解分析诠释白虎形象的抽象表达,而“赶白虎”更多的是从色彩分析视角进行形象追溯.通过纹样形制、色彩的艺术表征分析“同源异支”现象下两种观念所带来的神灵、祖先、生殖崇拜共性文化研究,进而探讨土家民俗所带来的文化蕴意,从全视野角度审视土家织锦艺术及其艺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