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纺织教育制度化研究

来源 :丝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jianj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纺织教育制度是癸卯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过程受本土因素与外部因素双方面影响.文章以癸卯学制为背景,采取区域互证的方式,爬梳各类史料汇编及报刊图书等文献资料.研究认为清末纺织教育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894年李鸿章撰写《推广机器织布局折》至1897年蚕学馆建立是萌芽阶段,部分洋务人士意识到纺织教育的必要性,并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纺织学校,是纺织教育制度形成前的重要尝试;从1898年张之洞撰写《劝学篇》至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公布是理论形成阶段,以湖北经验为基础,以日本模式为借鉴,融合中国工农业现状,形成了适合中国纺织业发展的现代教育制度;1905年学部成立至1912年学制更迭是实践阶段,受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各地纺织教育呈现不完全一致的面貌.通过描绘清末纺织教育制度化的历史图景,以期补充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的另一面相.
其他文献
唐昭陵保存了初唐时期大量壁画资料,但服装出土实物少,给服装结构的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通过对唐昭陵壁画中的女装款式、比例的统计分析,以出现率最高的半臂套装和襦裙套装为研究对象,利用比例换算、CLO3D虚拟试衣实验法测量推算出服装尺寸,并进行试穿实验,复原出服饰结构.通过服装比例比较、可穿性、变形率及压力等评价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虚拟复原的可行性.研究得出,壁画中主流款式的服装结构构成形式、服装与身高的比例关系、穿着方法对形态的影响等相关结论,为初唐女装结构与形象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本文应用改性低温阳离子可染的十字形截面涤纶长丝与抑菌涤纶长丝开发了一种抑菌吸湿快干的多功能涤纶织物,运用十字正交法以缎纹组织制得一系列具有吸湿速干和抗菌功能的低温阳离子染料可染织物.首先采用振荡法测定织物的抑菌性能,再通过测定其芯吸高度、滴水扩散速度、吸水率、蒸发速率、透湿性等指标对其吸湿速干性能进行评价,然后运用TOPSIS算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交织面料具有优秀的抑菌性能,且十字形截面吸湿快干涤纶纬纱比例越高,织物的吸湿速干性能越佳,十字形涤纶与抑菌涤纶比例为1︰4时交织所制得的织物综合性能最优.
明清时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广绣成为最主要的出口手工艺术品之一,在艺术表现中明显吸收了西方艺术风格.文章通过对外销广绣商品实物、图片和国内外文献等多元化方式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因海外贸易市场的驱动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广绣外销织物呈现观赏型、定制型及批量型三种品类,且它们在对西方艺术的借鉴方式及程度上表现不一致,在艺术形式及制作方式上都呈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外销观赏型通过西方透视构图、色彩光影明暗烘托、水路技艺等艺术手段强调整体画面的立体空间感;外销定制型通过图案的题材和造型等艺术形式突出图案构造的创新;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