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携手,期待破茧而出的斑斓

来源 :体育师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荏苒,教学轮回。暑假开学,接任了一年级新生的体育课。
  追忆前几年初教一年级的窘境,至今还留有心悸,那时,刚从一所中学调入小学,丝毫没有小学教学经验,尤其是一年级新生,可摸不透这帮小家伙的脾气。课堂上,你说你的,他闹他的,“任凭你严爱相济,怎奈他翻云弄海,”一年下来,面对教也教不会,管也管不住,活蹦乱跳的那帮孩子,不知在苍茫无助中伫立过多少次。从那后,一晃几年再没有涉足过一年级。
  经过近几年教学的磨砺,经验不断积累,业务素质逐步提高,也有了信心迎接这次挑战。同时也感到担忧,学生刚入学,年龄又小,课堂规则、学习方式等好些事,都得从一张白纸开始一点一滴的学习和培养,面对的困难重重,这次是横亘囧途,还是平坦顺畅?心里还真是没底,有点忐忑……
  刚上课,排队可是这帮“小精灵”的难事,学生之间不熟悉,这节课排好位置,下节课又找不到了!难怪有的教师感叹:“一年级排队真难,得半年功夫!”对于这个难题,笔者是备足了功课。上课前,先在教室里按相邻座次站立排队,以便于学生记忆位置,然后再带到室外上课,课上反复演练“解散”、“集合”;有两个班早已站熟放学时的路队,(放学路队与体育课队形是有区别的)那就随势而导,上课时就这样站,一两周后,孩子们都相互熟悉了,也掌握一些排队技巧,就轻而易举改排好体育课队形了;每个班中都会存在理解能力慢,认知发育晚的学生,他们常会出现忘了该往哪儿站,找不到位置的情况,唯恐同学们嘲笑,着急、尴尬地这挤挤那钻钻,又怕老师责怪,还不时用恐慌的眼光瞅瞅我。面对这种状况,笔者就简单提示或给找个合适位置站入队中,尊重、善待他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耐心和时间,若照本宣科责怪或训斥,既耽误了上课时间,又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也难求一时的转变。开学几节课后,学生便能轻松熟练找到了位置排好队,初战告捷,自己有了点“小奏凯歌”的成功感。
  受体育课的特性和在室外复杂环境影响,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开学都一个多月了,每次快到上课时,这群可爱的“小精灵”飞奔到操场,脸颊充盈着喜悦,眼中流溢着惊奇,兴奋地闹着、玩耍着,把听铃声站队集合上课的事,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如何使他们养成上课快速集合的常规习惯?经过了一番苦思冥想,一上课来了“三问”,为什么要打上课铃?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听见铃声是怎样做的?在室外上体育课时,听到上课铃声应该怎么做?“上课铃是告诉上课了……在教室上课的时候听见铃声快坐好,准备好书本……体育课快快集合……”叽叽喳喳的,孩子们回答的积极踊跃,场面甚是热闹。推波助澜,“同学们回答的真好,听铃声准备上课多么重要呀!体育课前快速集合,和在教室里听铃声快准备好同等重要,是上好一节课的开始,同学们以前没有表现好,是还不了解铃声有这么多意义,再说大家玩的高兴,也会忘记课前集合的事,那老师就帮帮你们,编一首听铃声集合歌谣:“小小铃声集合号,听见铃声快站好;课前站队整又齐,良好开始最重要”以后,孩子们一听见铃声,就唱着歌谣情绪激昂地快速集合等候上课。心里感到由衷的欣慰,孩子们有时做不好,如何剖析内因,找到好的引导方法,应该是一位教师毕生的修炼和探索。
  由于一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原因,我们学校教学的惯例是,到二年级开始学广播体操,但小孩子的好奇心比较强,每年,一年级新生看高年级做操时,都流出羡慕、渴望的目光。笔者这次决心尝试一下,提前学学,同时,也做好最坏打算,即使孩子们学不会,满足一下好奇心也行。教的时候,使出了浑身解术,孩子们模仿能力强,但空间感和方向感差,自己就苦练镜面示范。学习操是一件比较枯燥的活动,如果一节一节的,按部就班地教,这群小家伙可没有那么多耐心,于是,在每节都起上生动鲜明的主题名称,如预备节为“喜迎阳光”,第一节为“苦练飞翔”;每一节的动做都编上童趣化的口诀,如体转运动的口诀是:第一个八拍,挥挥手(1~2拍)——听一听(3~4拍)——插过去(5~6拍);第二个八拍八,蹲下去(1~2拍)——翻过来(3~4拍)——甩过去(5~6拍)。这样精心设计的编排,孩子们学起来感到特别新鲜有趣,也利于形象深刻地记住所学动作。
  为了克服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容易分心走神的特性,适时地让他们齐呼口令、口诀,进行诙谐地点拨,形成动态和谐氛围,使每节课,孩子们都精神振奋,徜徉在欢快的课境中。努力播种着收获,三四周以后,孩子们奇迹般地把整套操学会了,课间操时,他们也同高年级学生一样,整齐划一地做起了操。师生的共同努力与智慧换来了回报,心里氤氲着喜悦,有时不能低估孩子的能力,要有尝试的勇气和创新改变的追寻,或许,你给孩子一个机会,孩子就还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弹指间,一学期临近尾声,回暮历程,心绪如花,新时代的孩子充满朝气,个性更张扬,具有闪闪的灵性与聪慧。校园里,随处感受那炙火的热情——孩子们看见你,老远就跑过来,偎依在你身边,掬着笑脸,说声:“老师好!”雀跃地离去……留下一片片剪影;课堂上,感悟无以伦比的生命课境——整日与心若芷萱的孩子相伴,风轻云淡,倾心用智慧之火点亮稚子的心灵,让源泉之爱唤醒与放飞生命的本真;竞技场上,惊叹着未曾预约的惊艳——队列体操比赛、跳绳比赛、体育节……初登成长舞台的他们,依靠稚嫩的呐喊,永不言弃的精神,获得满场的喝彩。今昔,由衷感到与孩子们携手的幸福,一年的凝练,小精灵们像出生的蒹葭,勃勃芊芊,更像不断吸纳营养,不断积聚着力量,探寻努力方向的幼小蚕蛹。美丽的蜕变需努力地寻觅,为他们推开心灵之窗,驻足眺望远方点燃的梦想,携起一只只嫩嫩的小手,期待破茧而出的五彩斑斓。
其他文献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观察、判断与分析能力,帮助学生较快地学习新的动作技能,认识和掌握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下面谈比较法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顺序比较法  就是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相比较,看它们之间的联系、相似与不同之处。按体育课程标准安排,“快速跑、立定跳远”是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内容,到了中、高年级开始学习蹲踞式跳远,这三项技能到底有何联系和区别呢?通过比
摘要: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效果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课;体育课程改革    1 前言  我国从2001年开始基础教育改革,到现在已走过了九年的历程。这九年来,一线教师在改革过程中习得了新的课程理念、创造了新的课堂教学;学生在拓展课程资源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文化,但在改革过程中遭遇不少阻力,出现一些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主要
目的研究新生儿NO治疗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入院接受治疗的72例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一氧化氮(NO)
目前有一项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嫉妒、孤僻、神经衰弱、逆反心理等心理行为问题,并且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相当高:小学生约为43%,初中生约为45%,普高生约为49%,职高生约为55%,这个比率现在还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一点在中职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中职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不如普高学生,自卑心强,缺乏上进心。中职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自卑、青春期的躁动、人际交往障碍、社会舆论的压力等心理问题。对中
摘 要:学生体质水平25年来的持续下降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党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指示,体育工作者有必要对问题的根源、改进策略、学校体育教育的职责和校外体育锻炼等问题进行探讨和梳理,以求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落实措施,切实改变学生体质下降问题。  关键词:体质水平;下降;体育课;课外锻炼  中图分类号:G804.3 文
步入教师岗位至今已有三个年头,这三年来它一直陪伴着我,和我一起共成长。它就是我的电脑中一个名为“课堂教学日记”的文件夹。在教学过程中,每当我有所想法,都会把它记录在这个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合理地运用跨栏架,能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和练习的效率。  一 跨栏架用作跳高架  体育课堂中跳高内容的教授时,为了降低难度,许多老师利用橡皮筋代替横杆,但学校不可能为一个班级提供多副跳高架,分组练习的时候也无须每组都设立跳高架。跨栏架可以在60厘米到110厘米之间自由升降,而这一高度正好是中小学生普遍的跳高高度,将跨栏架用作跳高架,将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