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呼唤有效提问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23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皋市搬经中学江苏如皋226500)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话其实就说出了高效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秘诀:有效提问催生有效思维,促进课堂高效。
  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我们不少的问题不是问在课堂的关键处,问在学生最迫切需要的地方,导致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充塞课堂,影响课堂效率的有效生成,学生学过一节课后,仍然所得甚少或者一无所得。典型的有两种:
  
  1. 满堂问以“问”代“灌”,牵着学生鼻子走。
  
  在新课程背景下,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但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产生了。教师经过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有时甚至一问追着一问。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
  “满堂问”的教学,其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 随意问者用心不够,答者或无须思考即可直接作答或者难以打开思维,教学过程得不到有效控制,无序低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请说说你的感受。”“还有不同的想法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常使学生偏离主题泛泛而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或者由于预设不够,课堂上也会出现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结果常常是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这虽然完成了提问的形式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大量的有效课堂学习时间无形中浪费了,这些提问都是毫无效果可言的。
  整体而言,我们的课堂提问存在以下问题:重结论,轻过程;重一致,轻求异;重优生,轻中下生;重师问,轻生问;重单一评价,轻多元评价。这是造成语文课堂的高耗低效的重要因素。而就其原因无外乎我们的老师“目中无人”“胸中无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教学的总目的之一是“能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在这种教学观的理论视野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或简单的教练员角色,而应该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改变他对文本和学生的态度。教师应该是文本的探索者,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情感的共鸣与升华。其次,教师同样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是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一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的转变观念,仍把自己作为传统的“传道授业”者,未能很好的研究新教材,贯穿新课改理念,研究日日变化的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师观、学生观,死守传统,抱残守缺,以致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活力,成了语文的坟墓。这该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也是一名语文老师的失败。
  鉴于此,我认为语文课堂提问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青年学生求知欲旺盛,语文课上,教者必须努力改变学生阅读的心理状态,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答问营造氛围。为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积极的参与到语文课中来。答问的过程中教者要耐心启发,适时引导,加以提示,让学生表明自己真实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答问,教者要及时肯定,适度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样,才能创设起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语文课上才能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养成爱思考、爱学语文的良好习惯。
  
  2. 讲究课堂提问的策略和技巧。
  课堂提问是教师调控课堂的常用手段,但使用时要讲究技巧:(1)提问的“点”。一般来说,课堂提问要问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易错和易混点、学生的疑惑与思维阻滞点、教材与生活世界的联结点。(2)问题的类型。教师可以在阅读前提出导入性问题,在阅读后提出思辨性问题,在学生探究面临困境时提出启发性问题,在学生讨论有争议时提出引领性问题,在对话中发现学生认识有偏差时提出反驳性、质疑性问题,在新知识学习后提出应用性、迁移性问题。(3)问题的清晰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尽量清晰、明确,将抽象问题具体化,避免出现含糊不清的问题。(4)教师应该选择开放式提问还是封闭式提问、提问之后留给学生多少时间思考比较合适、对学生的回答如何评价等,都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 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的布鲁巴克也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着力引导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会问,从无疑而问到有疑而问。教师也要改变评课的观点,不让学生提问,学生没有疑问的课不能算作好课。
  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新课改浪潮中,身处新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只有不断更新语文教育理念,主动融入语文新课改的潮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探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即课堂提问的规律,才一定会带来更高效率的教学成果,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的天地。
其他文献
唐代: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译文  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西风飕飕,吹拂而过,好像有青萝蔓枝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注释  金河:
(南京市燕子矶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38)    高中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何谓阅读?Reading is an incredibly active occupation(Harmer,1998)即是一个心理语言学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想表达的信息.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篇章信息而不是掌握语言形式.按照交际语言教学观点,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社会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出它们本质或者是相互之间的联系(包括内在规律)。因此,充分运用逻辑知识有助于我们教师严密地组织教学。也有助于学生更快、更清晰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充分运用逻辑知识,具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助于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思想政治课中的许多概念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慢慢地懂得许多的道理,那些曾经的历程,时常闪现在我眼前,让我感触很深,也时刻警醒我。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妈妈带我去体验吃自助餐,我不明白为什么叫自助餐,妈妈告诉我:“就是交了钱之后,可以随便吃,想吃多少都行,但是不能浪费。”我一听,心里乐开了花,可以自己随便拿喜欢吃的东西,真不错!妈妈付了款后,我们就进了餐厅,自助食品非常丰富,都是我喜欢吃的食物,当我走到每一种食物,我都
番茄收获期间,非洲劳工在意大利普利亚大区工作  55岁的希迪来自西非的塞内加尔,和众多非洲劳工一样,历经千辛万苦抵达西班牙,却只能陷于棚戶区的艰困生活。  希迪身处的贫民棚户区,位于当地公墓附近。墓地里有划成一格格的壁龛、墓穴和教堂,大多漆成白色,而当地贫民窟的房子大多也是白色的。房子从外头看起来,有点像快递包裹的泡沫塑料盒,里面其实是由塑料和木板搭成,上头由绳索捆着,还有许多网布包覆在外头。衣裤
(靖江市第一中学 江苏 靖江 214500)    完形填空是历届高考保留题型,它全方位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选出正确答案,使补足后的语篇结构完整,意义通畅。它主要考查:a、词语辨析、基本句型和语法基础;b、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c、逻辑推理与篇章理解能力。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人物故事。其考查形式灵活,知识覆盖面广,综合能力
寒假时,我有幸来到了三亚,一览那海天一色的壮丽景色。  由于三亚这时如同夏天一般,所以我们换上轻便的夏装,来不及放行李,便匆匆奔向海边,想一睹海的风采。  我们卸下了沉重的行李,脱下鞋子,赤脚往海走去。路上,海沙像母亲的手轻抚我的脚丫,让我感觉很舒服。我挽起裤子,脚渐渐被海水淹没,浪花打在我的身上,飞到我的脸上,那不正是大海母亲在热烈地拥抱我吗?我闭上眼睛,任海水打湿我的衣裳,抚摸我的脸庞,愉快我
蚯蚓又叫“蛐蟮”、“地龙”。这类默默无闻的环节动物,身体細长,在潮湿、疏松的土壤里,穿行自如。一旦碰上坚硬的石块或树根,它们会很快地转向,绕道而过。那么,它们是怎么知道前方有障碍物的呢?  有人说,蚯蚓有眼睛,它们是靠两眼来辨别方向的;也有人说,环节动物比昆虫低等,它们的组织还没有分化出眼睛。据动物学家研究,蚯蚓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头部已经退化,并没有眼睛。那凸起在它头部前面的,是它的嘴巴,叫做口
盛夏的一个周二上午,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忽然,从窗子那边吹来了一阵风,我们往外一看,天空已经暗了下来。又过了一会儿,风更大了,老师赶紧关上窗户。这时,天空忽然划过一道闪电,一闪一闪的,随后,从远处传来“轰隆隆”的低沉雷声。我们回过神来,继续听老师讲课。   又过了一会儿,天更暗了,窗外像是晚上的天空一样,老师打开灯,这时,窗外又划过一道闪电,接着一连串的“轰隆隆”的雷吼声响起,震得我们耳朵有些发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深入开展,迫切需要地理教师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进行反思,树立现代地理教育思想,围绕新课改的要求开展地理教学,进行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学生,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育的规律;教育内容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地理教学方面,主要是运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老师讲,学生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