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词,巧妙系起语文教学纽带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v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断】
  (学完《十三岁的际遇》后,有个学生举手提问。)
  生:老师,作者在北大不是已经整整生活了两年吗?为什么说“我望着熟悉而又陌生的北大呢?”既然熟悉为什 么又会陌生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惊讶学生阅读如此之细心,如此之敏锐,我乘机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究竟矛盾不矛盾。)
  师:矛盾吗?大家怎么看?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就此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
  生1:我认为矛盾,因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才十三岁,考虑问题可能还不全面,写作时没有注意。
  生2:我认为不矛盾,十三岁的孩子应该知道“陌生”和“熟悉”是一对反义词,她是有意这么用的。
  生3:哪有生活了两年还陌生的校园呀,估计她真的是一个“书呆子”,平时只顾钻研,很少走出教室。
  (面对学生激烈的讨论,我做了适当的引导。)
  【教者反思】
  什么是矛盾词?教学中抓住相互矛盾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矛盾词是指意义相对或相反、词性相同、语音形式大体对称的一组词,是客观事物矛盾对立关系在语义中的反映。矛盾词的特点在于语义上的对立性,其矛盾的结构所带来的不调和性往往给读者带来疑惑惊奇。如果在教学中善于抓住矛盾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客观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法则,揭示客观世界中的各种矛盾,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精确性和生动性的认识,更利于学生对文章要传达的感情的认识。尤其在一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体会某一情境下的特殊感情,巧妙地抓住这些矛盾的词语教学,让它成为语文教学的纽带。
  1.抓住“矛盾词”,易于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形象。
  《十三岁的际遇》这篇文章是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的,她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教学片断展示的问题提出后,我并没有急着去帮助或告诉学生答案。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从而着急、郁闷乃至悲苦的时候,不去启示他开导他。我让学生到文中找到体现“熟悉”的句子,再找找哪些地方又体现“陌生”,学生很快找到体现这两个特征的句子,再去思考探索“熟悉”和“陌生”是否矛盾。问题迎刃而解,“熟悉”是说自己在北大已经整整生活了两年,学到一定知识并对北大的许多方面都比较了解;“陌生”是说北大的精神,北大浩瀚的知识海洋是无穷无尽的,自己还没有学完,还有更多的领域还没有涉及或领悟透彻。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在学生的探究中让我们看到一个思想日渐成熟,求学急迫的“老生”形象。
  2.抓住“矛盾词”,易于帮助学生揭示事物的特征。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抓住文中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中的“极普通”和“不平凡”这对矛盾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白杨树的“极不平凡”体现在哪里?又为什么说它“极普通”?让“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时候激起课堂的热情,让他们在比较中生出智慧的火花。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很普通,但是它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气质、象征意义不平凡,所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把“极普通”和“不平凡”这一对“矛盾词”辩证统一地用在白杨树身上,揭示出白杨树的“不平凡”的特征。普通寓于不平凡之中,“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极普通”和“不平凡”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抓住这一矛盾,让学生从表面看似矛盾的语言结构中,揭示出白杨树的特征,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
  3.抓住“矛盾词”,易于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死”和“活”是一组矛盾词,既然“死”了又为什么还“活”着?这不是典型的矛盾吗?我利用这个矛盾词串起全文教学的脉络,打破课堂的平静。如何理解一个字或词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我向学生们介绍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鲁迅的精神,引导学生明白此处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还活着,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的感情,第二个“活”字意思是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意思是缺少灵魂,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的感情,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死亡,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惋惜和怀念之情。这节课学生经历从无疑到有疑、从流畅到停滞的过程,有的环节甚至给人以“涩”的感觉,学生的思维看似受到阻滞,其实恰是在“愤愤悱悱”中进行思考和交锋,一旦有突破,课堂就会出现说不出的流畅、自由。教学时我把握住这组矛盾词,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爱憎的情感,即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
  这些表达初看会让学生迷惑之极,难以理解,但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以及写作背景后会发现简短的矛盾结合体现出的是深刻的意义张力。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些矛盾词,巧妙地让它成为语文教学的纽带,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点拨和化解,那么不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帮助学生透过这些“矛盾词”领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的精髓。
  (作者单位:海安县隆政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竞争人数增长、岗位投放减少、人才需求升级。为此,政府层面,要完善政策,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高校层面,要多措并举,提升毕业生就业实效;学生层面,要转变思路,强化自身就业能力。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法学专业;应对之策  [作者简介]张云涛,男,北京人,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陈晨,女,山东青岛人,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助理研究员,硕
【摘 要】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如何应对竞争环境、如何适应网络时代、新闻内容、新闻形式、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本文以《零距离》为例,就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上述问题,认为应从新闻内容、节目形式及品牌等方面着手,让电视民生新闻获得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关键词】媒介融合;零距离;电视民生新闻  2002年江苏城市频道开播的《南京零距离》,于2009年改名为《零距离》,
[摘要]随着国家“双高计划”的实施,我国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对标文件,全力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双高”建设的任务要求之一,促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国际化办学。文章通过研究“国际影响力50强”指标、分析“国际影响表”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不平衡、不健全、不深入,为此提出各省市级政府应明确高职教育国际化定位、给予政策扶持、协调资源搭建高职教育国际化合作平台,学校应明确国际化
【摘 要】 随着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制度设计下的财务治理成为民办高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在分析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办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趋势,提出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共同治理”的财务治理模式及具体优化对策,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运作和政府的监督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分类管理; 制度设计; 民办高校; 财
有人说,吃自助餐的最高境界,就是“饿得扶墙进,撑得扶墙出”。要不然怎么对得起花出去的钱?前天,23岁的小刘就抱着这样的想法,连续吃了近4个小时的自助餐,晚上因腹痛难忍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急性胃扩张。  俗话说“十胃九病”,这提醒人们,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胃是很容易得病的,必须小心呵护。以下十个习惯最伤胃:  1.就餐不守时 “废寝忘食”似乎成了不少上班族的习惯,然而就是无意间的饥一顿、饱一顿,
【摘 要】新媒体时代下,可接触到科普的受众群逐渐扩大。从接受效果来看,对大众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普及往往会比自上而下式灌输科学知识收效更佳。“博物杂志”作为微博平台上科普影响力较高的传播主体,其传播路径之异除互动性的提升外,还体现在传者风格的重塑、内容和渠道的选择及对目标受众的把握。  【关键词】新媒体;博物杂志;科普;传播路径  一、新媒体与科学传播  (一)新媒体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
建设部"人均每天用水220升"并非为广州量身定做,它是面向全国所有特大城市制定的一个标准。    今年春天,一则消息让广州市民一下子紧张起来。  据当地媒体报道,2007年3月1日起广东省试行《广东省用水定额(试行)》规定,居民用水按城市人口数量分为6级,人口最多的广州市人均日用水量为210升。如果居民用水量超过限制,将面对高水价的惩罚,从而体现用水越多收费越贵的原则。  令人颇感奇怪的是,市民们
【摘要】随着网络新闻评论的进一步发展,曾经为其带来诸多优势的互联网,不利于网络新闻评论深化之处也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试以凤凰网“自由谈”为案例,探讨现有的网络专题新闻评论通过整合手段形成的“整合的评论”的传播效果,以此为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献策。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专题评论自由谈整合效果  凤凰卫视旗下凤凰网评论频道设有包括评中评、凤凰解读、自由谈、最深度在内的13个栏目,“自由谈”作
要建立一个长效的国际机制,有关国家必须从合理开发高层空间的角度出发,不要拘泥于一己私利。这就像现在鼓励坐公共交通一样,现在很多国家的航天计划重复建设的现象很严重,造成了空间拥堵。  美俄卫星相撞事件发生后,《新民周刊》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  《新民周刊》: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布赖恩·惠特曼12日承认,美俄卫星相撞是因美国在计算卫星轨道时存在失误。这是否说明目前监测太空垃
【摘要】瑞士资讯网站为适应媒介发展形势,在短短十余年时间中从传统外宣广播媒体成功转型为网络媒体,其采取的推出多语种手机新闻客户端,改版适应多渠道登陆需求,积极开拓中国社交媒体平台等措施成为引领瑞士传统媒体融媒发展的典范,其发展之路对我国对外传播媒体转型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瑞士资讯对外传播媒体融媒发展  瑞士资讯网站前身是瑞士最重要的对外传播机构——瑞士国际广播电台。为适应媒介发展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