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双宁:越读书越觉无知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ona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本职工作与“铜臭”为伍,与“孔方”长伴,读书很有限。但可以自慰的是,从小学到现在,四十八九年时间,我没有停止过读书。
  个人体会,我读书至今基本经历了三个过程:被动需要的过程——工作需要、产生兴趣的过程——逐渐喜爱、主动需要的过程——无书不能生活。如实地讲,这三个阶段目前在我身上还有交替,但基本上已经过渡到第二、三个过程。总结起来,我读的书总体上有五大类。
  一是每天必读报、必听电台的新闻广播。最早是“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后来转为“新闻联播”,现在则偏重晚间新闻及网络新闻。这个习惯我几十年从未中断,偶尔间断第二天也要补上,否则就有“丢东西”的感觉,非得找回来不可。之所以把这一点放在首位,一是时间久频率高,二是我确实是以一种等同于读书摄取知识营养的心态在做这件事。
  第二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方面著述。对于这些著作,我并不是为了看才去看,所以,具体阅读数量没有专门统计,只是大概记得《资本论》通读过两遍,《矛盾论》读过数遍,其他著作会时常翻阅。
  第三则是与我的工作有关的专业方面的书籍,如经济金融等专业书籍,包括亚当·斯密、庞巴维克、凯恩斯、弗里德曼等名家名作。
  四是文史哲。我在文学方面,涉猎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如中国的古今名著、诗词曲赋,以及这些年的“陕军东征”、唐浩明、二月河系列等等;外国作家包括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歌德、司汤达、大小仲马、泰戈尔等等。在历史方面,则主要包括二十八史(清前的二十四史加清史、北洋史、民国史、中共党史)、世界史、中外哲学史、中外文学史、历史人物传记等等。思想哲学方面包括卢梭、培根、黑格尔、康德、尼采、萨特、普列汉诺夫、克鲁泡特金、奈斯比特、托夫勒等等。但老实说,这些人的书大多是过去读的。
  最后,我还会浏览一些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杂书和文章。
  坦白地说,没有书我不能生存。苏东坡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对我而言,此“竹”应当当作“书”解。
  虽然也算看过一些书,但我在读书方面也有不足,那就是我看过的书中,社会科学多,自然科学少;中国书多,外国书少;过去的书多,当代的书少。
  在这一点上,有一句话我的体会最深:“已知的半径越长,未知的圆周越大”,越读书越感觉自己无知。
  因为很多书对我影响都很大,所以我很难回答出对我影响最大的三本书。如果一定要说,我只能硬着头皮按时间顺序列出《道德经》、《忏悔录》和《矛盾论》三本。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是讲辩证法,讲道法自然,物极必反,告诉人们无为无不为;卢梭的《忏悔录》在我看来其可贵之处在于教人真诚;毛泽东的《矛盾论》则把辩证法讲活了,在指导工作,处理矛盾时,受益无穷。
  我认为除基础理论与专业书外,一个人应当多读点文史哲。文学即是人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是对社会真实的全面描述;哲学则可以让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读书为什么?我体会读书要处理好六个关系,这样不单对读书大有裨益,对运用读书学来的知识也颇有帮助。
  一是知与行的关系。我给北大清华讲书法,讲到“书外功夫”,有同学就问我何为“书外功夫”?我的回答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师万人长、抒万般情、拓万丈胸”。读书解惑要与行结合起来,才能读懂。老实说,为了读党史,几十年来,长征一、二、四方面军走过的路,我基本都走过;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走过的路,我基本都走过;李白、杜甫、苏东坡走过的路,我基本也都走过。
  二是薄与厚的关系。书要越读越薄,不能越读越厚。复杂话要学会用简单话去说,外国话要学会用中国话去说。把简单问题说简单是初级水平,把复杂问题说复杂是中级水平,把复杂问题说简单是高级水平,把简单问题说复杂则是没有水平。
  三是精与通的关系。精力所限,不能什么书都精读。大量的书是可以通读的,有的书甚至可以看简本,更甚至听讲座、看光盘。但有的书一定要精读,比如哲学。哲学是地基,其他专业书是楼房。当然不能只打地基不盖楼房,但更不能只盖楼房不打地基。
  四是读与思的关系。读书要用心,否则“尽信书不如无书”。钱钟书也说过:“不识字的人受人骗,识字的人受书骗。”所以读书要思考。比如我对毛主席的认识,过去是盲目崇拜,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曾有过怀疑动摇。后来我读了大量关于毛主席的书,有正面的,也有不太正面甚至攻击性的。读后我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全面历史地去评价,才理性地认识到毛主席是人不是神,但他不是一般的人,是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诗人、大艺术家。至此,我对毛主席的认识定位在理性崇敬。
  五是学与用的关系。学习是为了应用。读专业书有专业的用途,读文史哲有时对指导工作也有用,甚至更有用。特别是单位、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其主要职责是把握方向、用好人才、处理矛盾,读点文史哲,可以更好地工作。
  六是书与友的关系。读书本身就是交友,还可以净化交友的圈子。正所谓“不用开门,明月自然来做客;无须会友,古人多少是同心。”
  (整理 张军)
其他文献
李浩坐在SOHO现代城三楼的办公室里,这个29岁的年轻人,用我们惯常的词汇来描述,就是有着“一副未经岁月雕琢的脸庞”。“未来五年、上百亿美元市值”,易才集团总裁李浩说,这些词汇让他感到兴奋,因为这是他的公司所要达到的目标。  这是一家专注于人力资源外包的公司,在这个国人眼中比较陌生的行业里,易才集团是唯一提供“点对点”服务的公司,即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真正在全国范围内为企业提供统一、规范服务。他的
期刊
在北京农商行正式成立的新闻发布会,金维虹还真把“牛皮”给拿出来了。三年之后,他兑现了当初的高调承诺。    “爱挑战,不是你金维虹的特点吗?”三年前,上级领导的激将法让金维虹接下了改制北京农信社,创办省级股份制农业商业银行的“烫手山芋”。    做过中央银行官员,干过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深圳上市公司深发展(000001.SZ)的副行长,当过中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商业银行行长,金维虹
期刊
将最初“把互联网装进口袋”的梦想变成现实,优视动景花了四年多的时间,但要成为“手机上的谷歌”,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俞永福一手拎着一个箱子,从一楼爬到七楼,不禁气喘吁吁。  一个多月前,他还是联想投资的副总裁,在北京的5A级写字楼里办公,被无数的创业者围追堵截。而现在,他却出现在广州的一栋民宅里,那里将是他的新办公室。  “创业从爬楼开始。”俞永福在自己的日记上写下这样一句话。2006年12
期刊
就算“粮食危机”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论调,农庄经济也将会是资本流向的一个重要领域,毕竟让资金、管理和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以资本的形式进入中国广大农村的政策之门已经洞开。  刚刚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放开了土地流转的限制,并把土地的承包期延长到了70年,这无疑为农庄经济的未来做了一个及时的政策铺垫,但这是否意味着农庄经济将从此一马平川,驶入佳境?投资农庄经济的时机来到了吗?  事实上,农庄经济在中国被赋
期刊
刚就任Infosys中国区总裁时,林德茂搜索了“Infosys”这个关键词,得出的中文搜索页几乎为零。如今,包括Infosys在内的印度三大软件巨头已渐渐为人们熟知了。    根据印度媒体报道,2008财年,印度整个IT商业流程外包业(包括国内市场)收入520亿美元。其中软件及服务出口共计404亿美元,根据预测,2009财年,这一数字将增加至500亿美元。  截至今年6月,Infosys已在全球2
期刊
“当时争议分歧很大,但后来党和中央都接受了这种观点,国有制也已经进行了有进有退的战略结构调整。”    12时过5分,刚刚结束上午的学术报告,刘伟便驱车赶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办公楼与《英才》记者会面。  12时58分,匆匆结束访谈,刘伟又赶往报告厅做有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演讲。  接受《英才》记者采访中途,刘伟接到一个午饭邀请,但他示意对方不要等他。  采访结束,记者并不知道刘伟是否还有时间吃午饭
期刊
2009资本市场投资机会    中国人总爱在农历新年之际,抒发一下自己的生肖情结,何况在经历了2008年这个并不容易的鼠年之后,我们迎来的是牛年。要知道,牛可是虚拟经济世界里的精神图腾。  如今,华尔街的“病牛”正在痛苦呻吟,而眼下中国大街小巷的市场里各种红彤彤的牛玩具生意却很红火。尽管,2008年中国A股市场罕见的在经济增长并未出现恶劣衰退的情形下,跌去了七成,但国人对牛年的股市仍然充满了期盼。
期刊
台塑帝国的后权力猜想    恩怨像是在黑夜中的怪兽,在夜深人静时,摸不到也看不见,却从未消失过;也像是一场接力赛,一年接过一年,一代接过一代。    11月8日是王永庆的遗体告别仪式。  这一天对于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本人的一生,一切努力都盖棺定论了。作为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是耀眼的典范。但是,对于王永庆身后的“家务事”,却远远未能盖棺论定。  从这一天开始,一场接班竞赛要重新开始了。王永庆
期刊
编辑|张刚 出处|英才杂志12月刊    2008年4月10日,纽约第五大道上潮人云集的NBA专卖店里,来了两三百位奇特的中年人,他(她)们身着肥大的球衣,脚蹬由球星亲笔签名的球鞋,分成几支队伍,比赛投篮。  比赛自然不会是全明星赛的水准,球员却个个都是All-Star MVP(最有价值球员),事实上,这几百号人均来自汤姆森与路透集团的高级管理层,他们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一场名为“倒数会议”的大会—
期刊
“这个产业是一个大家都看好的产业,市场需求非常旺盛。但这里面的问题是投建液晶面板生产线是否与你企业的能力相匹配,还有当大家都认定这个事的时候,谁先走一步谁可能就占据了主动,后面的人就不好做了。我们走的就是这么一个道。”    一身蓝领工装,颇为低调,若不是名片提示,你很难将眼前工程师样貌的邢道钦和国资委直属央企掌门人的身份联系在一起。但这更像一个刚刚经历转型变革,开始二次创业的国有企业领导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