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见证产权变革20年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sh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时争议分歧很大,但后来党和中央都接受了这种观点,国有制也已经进行了有进有退的战略结构调整。”
  
  12时过5分,刚刚结束上午的学术报告,刘伟便驱车赶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办公楼与《英才》记者会面。
  12时58分,匆匆结束访谈,刘伟又赶往报告厅做有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演讲。
  接受《英才》记者采访中途,刘伟接到一个午饭邀请,但他示意对方不要等他。
  采访结束,记者并不知道刘伟是否还有时间吃午饭。
  像这个普通的中午一样,在这改革开放的30年中,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始终忙碌在经济学领域。
  然而30年前,在北大荒务农的刘伟却根本不知道北京大学还有经济学专业,以致收到北大经济学系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颇为意外,甚至担忧自己的前途。
  20年前,刘伟对于产权制度变革的研究开风气之先,作为全国的第一批学者向国人介绍西方经济学,介绍国人尚不熟悉的西方产权理论。
  10年前,刘伟因对中国产业结构研究而获“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在学术界的地位也迅速崛起,被香港媒体誉为“京城四少”之一。
  
  特殊禀赋
  
  “‘文革’对一个民族肯定是灾难,但是它赋予了我们这代人特殊的经历,也锻造了这代人特殊的性格和禀赋。”
  接到北大经济学系的录取通知书着实让刘伟惊了一下。只知道热门学科数理化、文史哲的刘伟,对于当时冷僻的经济学甚至不曾听闻。其实,由于在北大荒务农没有受过系统的中学教育,数理基础相对薄弱,刘伟填报志愿就没有考虑选择理工科。至于文科,刘伟选择的是图书馆学,理由很简单:就是想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可以读书。
  事已至此,刘伟只能用这样的理由说服自己:“文革”结束了,也开始拨乱反正了,国家可能是真的要恢复到搞经济工作了,“或许学经济应该是一个比较有希望的专业。”
  很快刘伟发现,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幸运也随之降临在他们这一代经济学研究者的头上——变革中的中国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是中国以前任何时代的经济学研究学者都没有遇到过的课题,也是国外所有同时代的经济学研究者不可企求的。
  更让刘伟觉得幸运的是:整个时代充满了少有的对经济理论研究的鼓励和宽容,“造成了对经济理论研究犯错误、得出错误的意见以致争议的宽容性”。
  经历了“文革”的刘伟,其研究被深深地印上了时代的烙印。“‘文革’对一个民族肯定是灾难,但是它赋予了我们这代人特殊的经历,也锻造了这代人特殊的性格和禀赋。”批判性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关注度或许就是刘伟所说的特殊禀赋。
  
  研究禁地
  
  改革之初,体制性命题是敏感的,其中的核心——产权问题更是一个禁地。
  中国体制改革是刘伟持续关注的领域。“单纯研究体制变化本身有意义,但这个意义太单薄”。
  刘伟研究体制变化没有停留在变化本身,他试图发现体制变化的特殊性以及变化的意义,把体制性命题分析的落脚点放在发展进程的需要。
  改革之初,体制性命题是敏感的,其中的核心——产权问题更是一个禁地。刘伟的产权研究始于1986年。在国内还不太了解西方产权理论的时候,刘伟的第一篇论文在1988年发表在《管理世界》,系统介绍了20世纪西方产权理论的演变。
  介绍理论显然不是刘伟的目的,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寻找依据与出路才是刘伟理论体系的终极目标。
  第二年,《当代西方产权理论与企业行为》发表在《经济研究》第一期,刘伟用西方产权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中国当时企业制度改革。这是刘伟的第一次尝试,也几乎是当时全国最早的西方产权理论应用范本。刘伟试图在解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企业产权制度可以支撑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
  刘伟发现:一直以来,市场资源的配置都是和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如何把市场资源配置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结合在一起,这显然需要不同的企业制度。用什么样的企业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的企业制度又不同于过去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然后它还要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这是刘伟一直以来研究的核心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个难题”。
  然而考验刘伟的还不止于此。在大家还热情的批判私有化、西方自由主义的时候,刘伟研究并介绍的西方产权制度,显然有些“不合时宜”,当时的争议、分歧可想而知。
  对于国有垄断的体制,刘伟在上世纪80年代就断定它肯定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并且写了很多文章说明为什么国有制占垄断地位不可行,国有制产权的特殊性为什么和市场不能兼容。“当时争议分歧很大,但后来党和中央都接受了这种观点,国有制也已经进行了有进有退的战略结构调整。”
  
  角色转变
  
  “我现在对自己最满意的是现在的状态——一种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与状态,而不是哪一个成果。”
  自认为比较疏懒的刘伟,内在性格不太喜欢有大的变化。“所以才在北大从学士一直做到院长。”作为一个学者,刘伟自称需要不停思考。但是,他对经济学问题的思考,也经常被一些经济学之外的事情“打扰”。
  2002年,刘伟出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开始忙碌在官、学两种身份之间。
  在中国,有一个很特殊的传统:学术领导既要有一定的行政能力,又要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虽然,最优秀的行政领导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学术研究者,最优秀的学术研究者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行政领导,但是“这两者之间要有一定的平衡”。刘伟现在做的就是要找到这个最佳的平衡点。
   “教学、科研、外事和内部管理……全世界经济学院的院长都在做的就是我每天要做的工作,教学和科研是永恒的。”
  担任院长期间,刘伟把学院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工作看作自己最该完成的工作。“我不太喜欢炒作,就是一步一步做。”
  在刘伟心中,学生是检验学校的唯一标准。“学生来的时候是世界一流的学生,走的时候能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毕业生,这是检验学校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
  站在全国最好的大学讲台,面对全国最好的学生,这种状况让刘伟时刻充满着压力与挑战的冲动,社会的期望与鞭策。但对刘伟来说,这才是他所要的学术环境。“其实,我现在对自己最满意的是现在的状态——一种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与状态,而不是哪一个成果。”
其他文献
如飞速前行的过山车,中国股市经过了数次暴升暴跌,在每一个起伏的转折点上,无数焦点事件风起云涌、轰然降临,无数热门人物神魂颠倒、难以自持。    如果你要玩这游戏,  请你一定自己睁大眼。  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不会给你成功的机会。  有人苦不堪言,  也有人从此鸡犬升天……  这是什么游戏?魔力如此超赞!是《传奇》?是《征途》?是《魔兽世界》?是《仙剑奇侠》?都不是!当下中国成年人中最火最牛的“
期刊
我们需要有正确的人坐到董事会中担当股东进行决策,他们应该了解市场的发展,什么是违约,什么是掉期。    很多专家都认为,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是50年来最严重的危机,这场危机的规模和其最终的结果将是史无前例的。我很同意这一判断。因为,一些有着200-250年历史的,在业界被认为是偶像的金融机构都倒台了。  比较危机前后的董事会与CEO的角色,变化是不言而喻的。  危机出现之前,董事会在总体上的作用不那么
期刊
引进黑石,这是任建新想要的结果,企业治理改善,企业价值获得提升,而且完全符合国资委“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    早在1984年,刚刚创业的任建新,就萌发了他的国际化雄心。当时,蓝星公司的看家技术被命名为“蓝五”,本来是由五种原料混配而成的,但任建新的解释却是“这预示着蓝星的业务遍及全世界。”  对于借款一万元起家,还在防空洞办公的小小蓝星,这无疑像一个“宇宙牌香烟”的笑谈,但事实的演进,证明
期刊
300多年来,三井不但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危机,而且几乎一直在日本甚至全球的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这个全球经济衰退的年头里,日本企业一再被拿来当作危机管理的典范。的确,在日本顺利渡过20世纪40年代的二战、70年代的石油危机、90年代的金融风暴、至今仍健康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三井财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300多年来,三井不但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危机,而且几乎一直在日本甚至全球的同业中处于
期刊
华尔街的投行因为追逐金融创新业务而断送了自己,中国新兴的投行们却正在传统投行业务上开疆扩土。    把华尔街投行的精髓复制到中国,结果会怎样?在华尔街五大传统投行相继倒下的当口,这一问题颇具吸引力。  这并没有提起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的兴致,在他看来,答案并没有多大悬念,虽然投行“前辈”命运不济,但至少现在,华兴还没有嗅到风雨欲来的气息,太阳照常升起,日子四平八稳地过着。  别以为包凡的投行禀赋是自
期刊
李浩坐在SOHO现代城三楼的办公室里,这个29岁的年轻人,用我们惯常的词汇来描述,就是有着“一副未经岁月雕琢的脸庞”。“未来五年、上百亿美元市值”,易才集团总裁李浩说,这些词汇让他感到兴奋,因为这是他的公司所要达到的目标。  这是一家专注于人力资源外包的公司,在这个国人眼中比较陌生的行业里,易才集团是唯一提供“点对点”服务的公司,即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真正在全国范围内为企业提供统一、规范服务。他的
期刊
在北京农商行正式成立的新闻发布会,金维虹还真把“牛皮”给拿出来了。三年之后,他兑现了当初的高调承诺。    “爱挑战,不是你金维虹的特点吗?”三年前,上级领导的激将法让金维虹接下了改制北京农信社,创办省级股份制农业商业银行的“烫手山芋”。    做过中央银行官员,干过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深圳上市公司深发展(000001.SZ)的副行长,当过中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商业银行行长,金维虹
期刊
将最初“把互联网装进口袋”的梦想变成现实,优视动景花了四年多的时间,但要成为“手机上的谷歌”,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俞永福一手拎着一个箱子,从一楼爬到七楼,不禁气喘吁吁。  一个多月前,他还是联想投资的副总裁,在北京的5A级写字楼里办公,被无数的创业者围追堵截。而现在,他却出现在广州的一栋民宅里,那里将是他的新办公室。  “创业从爬楼开始。”俞永福在自己的日记上写下这样一句话。2006年12
期刊
就算“粮食危机”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论调,农庄经济也将会是资本流向的一个重要领域,毕竟让资金、管理和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以资本的形式进入中国广大农村的政策之门已经洞开。  刚刚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放开了土地流转的限制,并把土地的承包期延长到了70年,这无疑为农庄经济的未来做了一个及时的政策铺垫,但这是否意味着农庄经济将从此一马平川,驶入佳境?投资农庄经济的时机来到了吗?  事实上,农庄经济在中国被赋
期刊
刚就任Infosys中国区总裁时,林德茂搜索了“Infosys”这个关键词,得出的中文搜索页几乎为零。如今,包括Infosys在内的印度三大软件巨头已渐渐为人们熟知了。    根据印度媒体报道,2008财年,印度整个IT商业流程外包业(包括国内市场)收入520亿美元。其中软件及服务出口共计404亿美元,根据预测,2009财年,这一数字将增加至500亿美元。  截至今年6月,Infosys已在全球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