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式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来源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d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城乡融合步伐,优化城乡发展布局,促进农业跨界融合,大力发展乡村特色农业,创新要素保障,建立长效的乡村全面振兴管护机制,走内生式乡村振兴之路。
  关键词: 内生式; 乡村振兴; 路径;马鞍山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411/j.cnki.sxsx.2021.02.022
  The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Endogenous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e Ma’anshan City as an Example
  JIANG Xin-hong
  (Party School of Dang Tu County Committee of CPC, Dangtu 243000,China)
  Abstract: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is a major issue facing the current rural work. The key to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lies in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vigorously developing rural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novating element guarantee,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aking the road of endogenous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endogenous form; rural revitalization; route; Ma’ anshan
   農业是人类生存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决定,这是新阶段农村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立足乡村实际,优化现行城乡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挖乡村独特资源禀赋,促进农业跨界融合,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激发乡村自身发展动能,走内生式乡村振兴之路。
  一、乡村内生式振兴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工业文明的推进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现象日益严重,乡村发展如何再出发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日本学者鹤见和子在1969年针对日本乡村发展提出了“内式发展”和“外生式发展”的解决方案,“内式发展”在指导日本乡村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1]。此后,这一理论逐步被世界各国学者传承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乡村发展模式。21世纪以来,关于如何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问题,国内学术界关注非常之高,温铁军指出要有效地启动过剩劳动力,变负担为资源,最后变为社会资本,党国英认为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向,陆学艺认为内生发展模式应是中国农村发展的理想形态[2],学者们纷纷深挖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逐步形成共识: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必由之路。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马鞍山市作为安徽省最早启动美好乡村建设的市,在推动乡村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激发乡村内部活力,有一套较为成熟的做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二、马鞍山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
  马鞍山是传统的工矿型城市,农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一直较小,2010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这一比重有所扩大,即便如此,2019年也才占7.7%,但马鞍山在行政区划调整后,乡村人口增加了80多万,2019年乡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62%,乡村面积占全市面积92%,可以说,乡村振兴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全市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马鞍山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坚持五个注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注重产业提升
  马鞍山市2019年在乡村实施了产业提升行动,2019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63.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一年度增长2.4%。主营业收入亿元以上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0家,蒙牛乳业(马鞍山)有限公司、和县金城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进入全省50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市经开区食品经济开发区、花山农产品加工聚集区进入全省20个加工强园。全市村均经营性收入35.37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达79个,占18.7%,超全省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2万元以下的92个村全部消除。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万元,增幅10.4%,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1。
  (二)注重生态建设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域实施“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创新开展沟塘清淤“双千行动”,完成常住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3.68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省级重点示范村14个、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38个。全市181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32%。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影响重点行业整治,全面完成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在全省率先完成渔船拆解、渔民退捕转产,全国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现场观摩会在我市顺利召开。   (三)注重补齐短板
  马鞍山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十分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2019年改造中低产田8.8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1万亩。改善灌溉66.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6.4万亩。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 93.62%,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患规范管理率达80%以上。修建改造农村校舍8.3万平方米,推动市区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成“1+4”互惠教育研究共同体46个、招考乡村教师220人,占总招考比例78%。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5949人(其中贫困人口237人)安全饮水问题。建设农村道路畅通工程502.8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63.1公里。
  (四)注重实践创新
  充分尊重基层实践,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及时将基层鲜活经验总结提炼成为工作模式,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整体发展。完成9个村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省“三变”改革试点当涂县桃花村顺利通过验收。集体土地确权试点工作不断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不断健全。构建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全市农村产权交易总额累计超过4亿元。
  (五)注重典型示范
  按照分类实施、示范带动、有序推进的原则,重点投入、强力推进、分门别类打造 “产业+”“乡村旅游+”“园区+”等一批乡村振兴典型。每年每个县至少发展5个示范点、每个区至少发展3个示范点、相关园区至少发展1个示范点。按照树点、连线、成片推进,支持各地结合实际,主攻乡村振兴新的典型示范点创建,加大新增示范点创建在县区“三农”考核中的權重分值。同时,鼓励有一定基础的现行乡村振兴示范点进一步提升品质,扩大影响。
  三、马鞍山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一)城乡融合度不高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首要的问题是要实现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论断告诉我们城乡关系的最终归宿是城乡融合发展,这是发展的方向[3]。从马鞍山市的现状看,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互动性较差,两者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在经济层面,生产要素存在过度向城镇流动的倾向;在社会层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不小;在生态层面,兼具城市完备公共服务和乡村独有生态优势的城乡生态系统尚未完成构建;在文化层面,乡土文化和城镇文化的价值观还存在一定的冲突。特别是三分巢湖后,我市新增82万乡村人口,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68%(全省第二名)降至2011年的59.4%,而我市近8年来城镇化率年均增长仅为1.3%,至2017年末我市城镇化率为67.89%,接近2010年原马鞍山江东板块的水平。由于乡村人口的大量增加以及新成立的博望区距离主城区较远(近40公里),主城区与和县、含山、博望区的快速链接通道较少,缺乏快速、便捷、廉价的交通出行环境,从我市整体看,主城区与和含、博望区、示范园区、郑蒲港新区之间以及这些板块之间的互动性较差,城镇带动力弱、城乡融合度不高。
  (二)乡村人口空心化风险
  人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资源。马鞍山周边城市居民多,马鞍山距离南京、合肥、芜湖这些城市的半径都在60公里以内,这些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较强。2017年马鞍山三区户籍人口迁出大于迁入,迁出27350人,比迁入多290人,市区吸纳人口的能力减弱。近年来,马鞍山外流务工的乡村人口都在70多万,这些人年富力强,都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乡村人口空心化风险不容忽视。从总体看,马鞍山人口集聚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长江天堑的阻隔,马鞍山现有的过江通道仅2条,短期来看,这种状况不会有大的改观,对我市近期的拥江发展以及未来的跨江发展都会是较大桎梏;二是“江东”和“江西”板块的文化差异造成的理念认同问题,从当前看,马鞍山仍然面临中心城区认同不足的问题,中心城区得不到和含、博望区、示范园区、郑蒲港以及胡阳镇和黄池镇居民的普遍认同,面临离心力过大,向心力不强的风险,中心城区的城市聚集效应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小城镇对人口的集聚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聚集能力不强;四是乡村产业发展不够稳固,难以留住乡村外流人口。
  (三)新产业新业态较少
  乡村要全面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从世界农业产业的先行国以及我国江浙一带乡村产业的发展规律看,乡村生产方式的绿色化,高科技化,创新农业新模式、新业态,强化农业的跨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新产业新业态已成长为一个推动乡村发展的新支点[4]。马鞍山乡村产业基础较好,但与江浙先进地区以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来看,差异巨大,一产在农业发展中占比过大,产业的规模和层次不高、普遍存在规模小、产品单一、带动弱、附加值低、产业集聚不强等问题,新产业新业态在发展中一是面临不知如何引进哪些新产业新业态,农民们观望严重,怕引进的新产业新业态不适合地方实际情况,造成销售困难,吃力不讨好;二是引进新产业新业态缺乏风险分担机制。政府对于新产业新业态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对于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激励力度不够,对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失败造成的损失补偿过少,我市乡村发展新载体新模式的压力不小。
  (四)发展要素匮乏和事权有限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保障是发展要素的有效供给和简政放权的实现。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人力、资本、土地、物资、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保障,但从我市乡村振兴的现状来看,普遍面临人才、资金以及土地的瓶颈。一是乡村难以留住人才。乡村在发展中面临人才的双重困境,一方面自身人才大量外流,另一方面乡村难以引进自身发展所需人才,特别是乡村发展急缺的规划、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二是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遭遇瓶颈。土地的零散、碎片化经营弊端众所周知,但总体而言,现阶段土地大规模的流转也会带来巨大社会风险,如何探索现行土地制度下,解决乡村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等难题确实是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三是乡村发展面临资金掣肘,难以满足乡村全面振兴的实际需求。一方面,融资过于困难,另一方面,融资成本又十分高昂。四是基层授权不对称。随着基层社会事务的增多,基层的乡镇和村需要更多的授权,但实际情况是往往得不到上级机关及时有效的授权,同时基层的社会组织又发育不全,难以承担更多的社会事务,造成基层社会治理出现真空。   (五)发展的硬件和公共服务滞后
  优良的基础设施和较好的农村生产条件以及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条件。这些年来,我市乡村发展条件得到了极大提升,但这与下一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村与外部相连的道路以及公共交通出行存在短板,多数乡村只是简单解决了与外部世界的连接问题,道路的通行标准不高,一到节假日,乡村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十分常见,同时公共交通还没有完全覆盖到每个村庄,农民们廉价便利的出行尚未完全实现。二是乡村内部的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乡村的农田水利设施急需提标,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另一方面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电力和自来水等设施也需改造提升,特别是当下乡村需求迫切的物流网络和5G基站建设亟待加强。三是乡村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升。乡村的教育、养老以及医疗是当前最为突出的三大短板。
  (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管护机制不全
  乡村要全面振兴,就必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在全省起步较早,取得不小的成效,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管护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乡村振兴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和健全还需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层面,我们或多或少存在重建轻管现象,管理者对乡村振兴建设前期的硬件投入较多,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生态宜居的环境打造以及道路和亮化等硬件的建设上,因为,这有明确的推进进步要求和考核要求,对于乡村振兴后续的管护谋划较少,缺乏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建成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缺乏后续完整的跟踪考核,后续乡村管理中的应急现象较为突出,不少乡村振兴点缺乏稳定的管理人员和必要的维护经费来源,特别是不少地方连亮化和保洁的经费都缺乏有效的保障,长效管理更是无从谈起,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发动农民不够的问题,农民自己动手不足,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四、推動马鞍山乡村内生式振兴的建议
  (一)优化城乡发展新布局
  优化城乡发展布局可以有效促进城乡融合,促进乡村人口空心化问题的解决。我们要构建协调互动的新型城镇格局,强化城市和乡村的有效互动,构建起中心城区、县(新)重点镇以及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各自发展定位,促进城乡资源高效流动。一要构建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新格局。通过田园城市的构建,将城市和乡村链接起来,充分发挥乡村和城市两者资源各自优势,利用城市发展动能带动乡村快速发展。二是强化城乡连通互动。积极规划和建设连接主城区、县(新)重点镇以及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快速通道,特别是要加快“一江两岸”跨江通道的建设,有效将乡村和城市无缝对接起来。三是进一步做强县(新)城以及重点镇。强化县(新)城、重点镇的功能完善,进一步强化县(新)城以及重点镇对乡村发展的带动功能。四是调整和完善乡村建设发展规划。要尊重乡村实际情况,对乡村发展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引领乡村有序科学发展。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乡村要全面振兴,就必须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是世界上多数国家解决农业产业化的常规路径。世界上特色农业主要有四种模式[5]:美国模式主要注重区域特色化农业,美国以优势农业资源为基础,实行农产品的地区专业化生产;日本模式则着力开发本地优势资源,日本大力推进“一村一品”运动;荷兰模式则注重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荷兰的花卉种植世界闻名,都是采取专业化生产;以色列模式则更加强调农业新技术推广和智慧农业建设,滴灌技术已经被全球多个国家采用。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口考察时指出: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6]我市周边城市群较多,有近3亿的消费人口,消费潜力巨大,但同时农业同质化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是我市乡村产业振兴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一要着力发展“一县一特”。要巩固提升和县绿色蔬菜、当涂生态水产、含山精品果茶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粮油、健康畜禽等重点基础产业。要积极提升“含山大米”“和县蔬菜”“当涂水产”优势特色产业的质量效益水平,促进当涂特色水产、和县绿色蔬菜、含山专用品牌粮食扩大规模、提档升级,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健全供应链,提升优势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二要加快特色村镇建设力度。尊重村镇现有特色产业,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要重点支持黄池镇争创国家级产业强镇,乌溪镇、大陇镇、林头镇青龙村争创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三要全力创建地方特色品牌。要积极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名特优新农产品收集登录,抓好“含山大米”“当涂螃蟹”“和县辣椒”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的发展,打造好、保护好、使用好具有明显本地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实施农产品认证登记发展计划,不断扩大我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的总量规模。
  (三)促进农业“跨界融合”
  农业是多种功能的复合体,除了最为基础的经济功能,农业的观光、文化、生态等功能在今天越发受到人们重视。日本是最早从事农业多种功能开发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就从稻米文化率先尝试,日本学者奈良臣提出的“第六产业”概念更是影响深远,[7]农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推进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这个问题,指出农业发展要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8]。促进农业“跨界融合”是实现我市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为此:一要打造“一村一景”。要利用和挖掘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上的特色,按照徽风皖韵、留住乡愁的要求,通过改造提升,营造田园式建筑、田园式风光、田园式生活,打造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9]。按照由点到面的顺序,依次推进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打造一批“一村一景”美丽乡村。二要培育一批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载体,要结合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的构建,在城乡融合互动发展中创造,让田园综合体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力。要重点支持和县林海生态农业园、当涂金色田园、花山秀山生态园等一批田园综合体发展。三要创建农旅融合精品。依托高质量的田园综合体和美丽乡村等载体,推动农业资源、美丽乡村、旅游景点串珠成线,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聚力提升当涂大青山、和县鸡笼山、含山太湖山等重点休闲农业片区基础设施水平和品质,串点连线成片,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打卡地”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争创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园。四要发展乡土文化经济。要想方设法发挥乡土文化的经济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最终形成乡土文化、地方生态环境,经济与乡村文化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可通过合理利用乡村文化中原本的山水、建筑、生活用品、农用设施等有形物质与民俗、故事、民间艺术等无形精神要素,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文化经济。五要大打怀旧牌。乡村的往日情怀和悠悠旧时光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资源,乡村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直通心灵,每个乡村自身都有无可替代的往日情怀,对于深藏于乡村的这些资源,我们要善于捕捉,要将其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之中。   (四)创新要素保障,简政放权
  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必须要搞好乡村发展的要素保障工作,简政放权。一要解决乡村发展所需资金。资金是乡村发展的启动器,要想方设法拓展融资渠道,千方百计降低融资成本,广泛集聚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各方资金支持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大政府资金扶持的力度,广泛整合各种支农资金,有效利用各种项目资金,最大限度解决乡村发展所需资金来源。二要搞好乡村人才发展保障工作。一方面千方百计留住乡村现有各种专业人才,加大人才使用和激励力度,积极发展乡村产业,留住青壮年外流人口,积极支持农民返乡创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乡村振兴所需的紧俏人才,积极搭建人才成长平台,不断优化人才干事创业环境。三要盘活现有乡村土地资源。[10]一方面要盘活农民宅基地,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逐步解决宅基地的闲置问题、置换问题以及适度合理的流动性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在解决好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后,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四要简政放权。乡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生事物会越来越多,这些新生问题需要及时得到处理,但囿于制度的架构,很多问题乡村面临无权处理的困境,这一难题急需破解。从当前看,合理有效授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应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创新力度。
  (五)大力提升乡村承载能力
  乡村承载能力提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要有效整合乡村发展资源,突出发力重点。综合承载力的滞后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面临的一个短板。一是要尽快完善乡村与外围链接的快速通道,特别是要打通乡村与乡镇、县(新)城、城市主城区的路网链接,尽快形成便捷廉价的交通出行与低成本的物流。二要狠抓农田水利。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力度,保障这些设施具备正常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要利用乡村农闲的有利时机,加强对水库、沟坝的疏浚、扩建、改建,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三要进一步搞好高标准农田改造工作。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推动现代生产要素快速进入乡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举措。四要提升现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大力提升公路通行能力,提升农村电网、自来水建设标准。五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改善乡村现有的教育、医疗、养老服务标准,切实满足农民基本需求。六要强化乡村智慧农业建设。[11]大力改善乡村物流服务,加快乡村物流网点建设,加快乡村5G布局,积极谋划无人农场建设。
  (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乡村要全面振兴就必须在深层次上推进长效管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强现代农民的培养。一要在谋划乡村振兴时将后续的长效管理机制纳入其中,进行配套,从源头上解决乡村振兴示范点建成之后的后续管理问题;二要补缺补差,对已建成的点,要统一安排后续的长效管理;三要至少从市一级的层面统一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特别是要解决好已建成示范点的后续运转的经费和人员问题,同时也要建立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人们投入乡村振兴建设长效管理的积极性;四要推进“人的新农村”,切实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加快农村新型农民的培育,加强乡村文明新风培育,积极弘扬传统优秀乡土文化,扎实推进基层民主管理。
  总而言之,乡村要全面振兴就必须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走内生式乡村振兴之路。
  参考文献:
  [1]章志敏,张文明. 农村内生发展研究的理论转向、命题与挑战[J].江漢学术,2021(2).
  [2]邹农俭,季鸿雨. 陆学艺“三农”思想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20(2).
  [3]李红玉.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4]曾庆双,唐亮.跨界农业的开发及价值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5).
  [5]陈 洁.我国区域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20.
  [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7]刘 云. 日本的农村问题及农业政策[J].国际研究参考,2017(10).
  [8]潘盛洲. 习近平“三农”思想的三个方面[J].人民论坛,2015(30).
  [9] 罗志高,杨继瑞.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0-27.
  [10]张勇. 乡村振兴战略下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现实障碍与破解路径[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
  [11]马红坤,毛世平,陈 雪. 小农生产条件下智慧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中日两国的比较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0,(12).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收稿日期:2021-03-30
  基金项目:2019-2020年度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重点项目“乡村文化与安徽乡村振兴研究”(ZD201906);2018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重大研究项目“安徽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究”(2018ZD009)
  作者简介:江新红(1977-),女,安徽当涂人,讲师,研士,主要从事基层社会治理和乡土文化研究。
其他文献
文章編号:1673-9973(2021)03-0052-05  摘要:重大疫情预警“吹哨人”体制机制建设对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与公共卫生体制机制意义重大。《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经典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制度创新思想,主要包括:制度创新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最终旨归;制度创新以遵循客观真理为根本原则;制度创新以包容不当意见为关键理念;制度创新以人们建议平等为重要基础。《莱茵报》时期马
期刊
文章编号:1673-9973(2021)03-0077-06  摘要:社会企业是以企业形式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组织,旨在弥补政府公益提供之不足及克服传统慈善机构与营利性机构完成公益任务之弊端。社会企业与市域社会治理之间存在诸多契合点,是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优质主体。陕西省现行的市域社会治理政策虽然为社会企业留有参与空间,但存在内容抽象、涵括不周、法制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既有的相关实践也因为立法的欠缺而存
期刊
县城是城乡的中间地带,可谓是“城市之尾、农村之头”,是粗犷的城市胃口下的一个小小群落。一直以来,文艺家们对小县城多持不屑态度。小说、电影以写(拍)城市或农村为多,反观小县城往往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乃至艺术界的绝对盲区。韩浩月曾在《中国青年报》上报道过《热闹的县城,落寞的县城文化》一文。在他的描绘中,我们看到,现如今县城只剩下一副徒留空壳的皮囊,曾经静谧的县城生活早已一去不返,作为乡村到大城市的缓冲地带
期刊
摘 要:综合陕西各地级市2019年度截面数据及中国城市竞争力比较评估指标体系,可以构建出陕西省地级市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分别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揭示各个城市竞争力水平,寻找提升空间和短板。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在总体得分上远远领先其他,陕西省地级市发展水平呈现一支独大与两极分化严重态势;安康和商洛处于全面落后状态,因而需要全方位提升和向北融合发展;榆林、渭南、咸阳和宝鸡存在彼此间优势不明显
期刊
摘 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的国家战略,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黄河保护与治理的总目标和总要求。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生态是黄河生态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渭河生态区建设关系到黄河生态治理的成色和质量。把渭河治理成为陕西人民的幸福河是陕西在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渭南段渭河生态区建设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应创新理念,坚持系统治理与绿色发展,通过打造“四廊两区”
期刊
文章编号:1673-9973(2021)03-0090-05  摘要: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背景下,国内城市逐步推行物业公司参与基层治理,但物业公司参与基层治理仍存在一些困境。调研发现物业公司参与基层治理的政策保障、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监督指导机制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物业公司参与基层治理,应确定其参与基层治理的政府角色,强化其参与基层治理的政策保
期刊
摘 要: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文化产业各项经济指标在2020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出现断崖式下滑。进入后疫情时代,虽然各地的文化产业都在稳步复苏,但不同文化业态的复苏情况也差异明显,文化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众多不确定性,以陕西为例,传统的线下聚集文化业态复苏缓慢,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大幅下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文化新业态蓬勃发展,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逆势快速增长。 
期刊
生活是多面的,也是多彩的。就象是气球,在人间开放着炫丽的花朵。而精心藏在暗处的生活,呈现出的或许会是意想不到的另一种颜色。  芸芸众生,有的陶醉,有的挣扎。假若有一天,有人把一个针头不小心扎进了属于你的那只气球,生活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后,该怎样面对人生中不得不面对的背叛,还有伤害。生活里的丑陋,犹如卡在喉咙里的鱼刺,是坦然接受,让它在那里发炎、化脓,直至有一天,终于消失不见。还是去做一个手
期刊
文章编号:1673-9973(2021)03-0115-04  摘要: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非支配性实力,在政治、经济、民生等领域,甚至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记忆是文化记忆的一个重要维度。以数字化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的新媒体,因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多元化和适时互动等特性,利于提升城市记忆的同一性和个体对集体身份认同归属感。因此,新媒体也逐渐成为了象征、承载和传播城市“文化记忆”的
期刊
电话是弟弟从凤山县老家打到省城的。我只好停下了手中的笔,中断了写作。弟弟的音调低沉,黯淡,单薄,在三百里之外,我似乎能看见弟弟那悔恨、沮丧的神情灌满了手机。弟弟一开口就检讨:怪我,都怪我,怪我不该把房子借给五爸。我问弟弟咋回事?弟弟说,你也知道,当初,五爸答应只住半年,一年半都过去了,我催了几次,五爸就是不腾房子。我说,不腾,就叫他住着吧,我今年夏天就不回来了。弟弟说,五爸的为人你还不知道?恐怕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