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断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62283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话是弟弟从凤山县老家打到省城的。我只好停下了手中的笔,中断了写作。弟弟的音调低沉,黯淡,单薄,在三百里之外,我似乎能看见弟弟那悔恨、沮丧的神情灌满了手机。弟弟一开口就检讨:怪我,都怪我,怪我不该把房子借给五爸。我问弟弟咋回事?弟弟说,你也知道,当初,五爸答应只住半年,一年半都过去了,我催了几次,五爸就是不腾房子。我说,不腾,就叫他住着吧,我今年夏天就不回来了。弟弟说,五爸的为人你还不知道?恐怕他再住一年半截,房子就永远要不回来了。我一听,知道这事有点棘手了,就推脱:你是村干部,你看着处理吧。弟弟的一声叹息,有些沮丧,我心中的宁静被他打破。还没等他再说什么,我挂了电话。
  弟弟所说的房子,是我的房子。
  电话同样是弟弟打来的,他在电话中说,省上派干部下来检查,把你的房子借给五爸住几天。秋雨下的不停,五爸家的房子快塌了。我随口答应:行。你看着办。我还不知道,五爸住进去之前,弟弟给五爸吩咐,上面检查的干部来问,你就说这是你的家,房子是你十多年前盖的。果然,省上来检查的干部到了松林村,走进了五爸借住的家。五爸的日子过得很烂,却有表演的天分,他未露蛛丝马脚,十分真实地在县、乡干部和省上的领导干部跟前,扮演了一个富裕农民的角色,说房子是他十年前盖的,说家里有余粮,手里有存款,日子过得十分滋润。连村支书和作为村委会主任的弟弟也没有料到,五爸竟然表演得活灵活现,天衣无缝,给他们脸上贴了金。第二天,村支书还给五爸送了三百元,表示对五爸的奖励———他支持村委会工作很卖力。半年以后,弟弟去叫五爸腾房子,五爸说,你不是教我给上面的领导说,房子是我的吗?既然是我的,我还腾啥?弟弟说,五爸,你咋放着明白装糊涂?这房子明明是我哥的,是我哥借给你的。五爸说,我不管,你们不叫我住,我就去找县上的领导,把你们哄骗领导的事说出来。弟弟大概知道,五爸是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的,他反而嘴软了:五爸,你不能乱来,你先住着也行,不过,迟早要腾的。弟弟明白,假如五爸去县委县政府嚷嚷一回,县委县政府肯定会通报批评的,也许,他和村支书的位子都保不住了。令弟弟棘手的是,五爸一拖再拖,不腾房子,弟弟和村支书着急也不顶用,也拿不出撵走五爸的好办法。
  房子是我在1993年盖的,房子盖好后,妻和我的儿子只住了几个月。年底,妻和我的儿子的户口“农转非”进了省城,一把锁,锁上了院门。到了夏天,西安太热,我回故乡去住一两个月避暑,也不是每年夏天都回去。其实,这些年来,房子一直等于空着,无人居住。
  房子上大梁那天,村里人都来看热闹,五爷当时还活着,他也来了。盖房前,在秦岭腹地的凤县工作的朋友给我买了五立方松木,房子的屋顶全是松木———松木梁、松木檩、松木椽;用这么好的木头盖房子,村里人自然羡慕。五爷仰长脖子,眯着眼,正在看着木匠们上檩子,五爷很复杂的心情书写在眉眼里,在花白的胡子上抖动。我的妻走到五爷跟前去说,五爷,你看看,这房子和你分走山子他先人的房子相比,哪个更好?五爷的嘴张了张,想笑一声,又没笑出来,面部衰老的皮肉动了动,脸上的尴尬即刻弥漫了,这尴尬来得如此之迅捷,随即泛上来的羡慕又是如此之虚假。老于世故的五爷当然明白,我的妻想听到什么话,于是,五爷说,山子的房子比他先人盖的好,山子比他爷爷有本事。在这个时候,妻对五爷的“刺激”,连我也觉得有点不近人情了;几十年都过去了,现在还计较先人那时候的事情,就有點不近人情了。我在一旁留意到了,给五爷手中塞了一支烟,给他点上了火。弟弟正在放鞭炮。我去招呼村里人。当我再次抬头看时,不知什么时候,五爷走了。
  五爷是我爷爷的堂弟。五爷好赌,把分家时得到的家产全押在了赌桌上,后来,只得把自己卖了壮丁。到了解放的时候,五爷家自然贫农了,而爷爷名下有了三百多亩土地和三院宅基,头上自然戴上了地主的帽子。五爷住的那院房子,是1950年从爷爷手中分走的。两边的厦房和前院的庭房分给了另外两家贫农,他们把房子拆走,另立了门户,院子里只留下了五爷一家和后院的三间半砖木结构的大瓦房,我们那里人称这种房子为“楼房”。那时候,只有财东家才能住得起这样的“楼房”。
  五爷一家在这座“楼房”里住了六十多年。我每次回故乡,站在这座老房子跟前,心情难以平静———这座房子无声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房子很老了,宛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用沧桑的面孔注视着松陵村。当年的雕梁画栋已被历史的尘埃涂抹了生动的线条;几根立柱分别扭向两边,好像将灵魂抽去的一个空壳人,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立柱下面雕着花鸟的柱顶石也是伤痕累累,有几处被砸伤了;两边的墙裂开了口子,勉强的支撑着屋顶;瓦楞上的枯草在秋风中瑟瑟缩缩,一副可怜相,仿佛在独语,在诉说主人的艰难。这房子已经岌岌可危,随时有坍塌的可能。1995年,五爷去世在这座破房子里,据说,五爷去世时,拉着五爸的手,只说了两个字:房子。也许,他要给五爸诉说的话很多:十六多年了,他没有创下家业,没有盖一座像样的房子……临终忏悔,也是常情。也许,五爷在弥留之际依旧盼望五爸能够盖一座体面的房子。
  1979年,落实政策的时候,我的叔父和几个弟弟,还张扬着向五爷要房子,被我拦住了,我说,你们可千万不要那样想,更不能那样说,五爷也是咱的爷,即使政策允许,咱也不能把事做绝。叔父和弟弟听了我的话,没再提房子之事。这座具有象征意味的房子依旧在五爷的名下。
  弟弟打毕电话的第二天,我想了想,给弟弟拨了电话,我说山虎,你是村委会主任,五爸家的状况你是知道的,你们想办法给五爸把房子盖起来,也算是扶贫。全松陵村,除过五爸,谁还住在六十年以前地主家的房子里?弟弟说,我们每年都给五爸争取资金,资金争取到了,房子盖不起来。我说,这是为啥?弟弟说,前年,我们争取了三万元,叫五爸再拿三万,把房盖起来,五爸连二百元都没有。去年,我们争取了五万元,叫五爸拿三万,五爸连三百也拿不出。今年,争取了五万,五爸更盖不起房了。我说,那又为啥?弟弟说,盖一院房子,至少要十多万。我说,没有那么夸张吧。弟弟说,你整天坐在房子里写小说,根本对民情不了解,你不知道,当下农民盖房有多艰难。前些年,一个小工一天三五十块钱,匠工的工资也不过一百元,现在,一个小工一天一百元,匠工每天二百元,甚至有要三百元的,这且不说,建筑材料昂贵得如卖血。我说,这又是为什么?弟弟说,前些年,咱们村子后面的石灰厂有十几家,现在,全县连一家也没有。前些年,一个乡镇至少有一家砖厂,现在全县只有一家,买任何建筑材料都要到几十公里或上百公里的外县或外省去。就拿砂子来说,前几年,渭河两岸的砂石厂一家连一家,现在连一家也没有,砂子先是按车卖,后来按斤量卖,我看,过几年,就要按粒卖了。上面一个文件,一句话,一刀截:关闭。在治理环境的名义下,各类建材厂都停办了,建筑材料很稀缺,价格就成十倍、成百倍的向上翻,农民能盖得起房子吗?我说,这种情况,我确实不了解。无论你咋说,五爸的房子无论如何要解决的,你也不要再逼他,就叫他先住在我的房子里。弟弟说,也只能这样了。   父亲那一辈是“常”字辈。我的父亲叫冯常学,五爸叫冯常存。五爸是五爷的独生子。在五爸的人生字典中,只有“灾难”、“不幸”、“厄运”这些灰色的字词。其实,少年时的冯常存是很聪颖的。他从初小一年级不歇气地读到了高中三年级,年年是优秀学生。他的优秀是五爷的骄傲,也是我们冯姓人家的自豪。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学生中享有很高声誉的冯常存成为造反派们拥戴的领袖,他组织了凤山县高级中学的红卫兵批斗校长、书记;红卫兵在冯常存的带领下,走出学校,破四旧,砸毁了县城街道上几百年的古建筑;革命小将冯常存冲进县委县政府,揪斗县委书记和县长。冯常存成为学生中唯一的一位革委会副主任。在我的记忆中,五爸戴一顶有些发白的军帽,穿一件不知从哪儿弄来的军装,腰间扎一条很宽的皮带,走起路来,高扬着头颅,似乎要上天摘星星,他面部的傲慢和自信毫不含糊,十分确定。他手臂一挥,那派头,不像二十岁的年轻人,更像一个成熟的“领袖”。文革结束后,冯常存被逮捕判刑了,松陵村人不知道冯常存的其它罪行,只知道,在打死凤山县广播站长那一案中,他参与了;只知道,在武斗中,冯常存扛着一把轻机枪,英雄人物似的向“敌人”扫射。在被审判的十几个人中、冯常存的量刑最轻———十五年。
  冯常存从监狱里回到松陵村的时候,我的五爷去世了。那时候,我进了省城,在S省作家协会的一家刊物当编辑。我是在故乡的街道上看见五爸的,他苍白、干瘦、枯萎,只是面部有一点浮肿,头发已经花白,发际大幅度地向后退去,脑门上顶着几枝不伦不类的白发,可怜兮兮的样子;他挺直的腰杆知趣的佝偻了———似乎还硬撑着向上挺;他那样子,比还不到五十岁的实际年龄要老十岁或二十岁。他是一副被彻底打败了的颓废的样子,神情冷漠,缺少光泽的眼珠子好像为了装饰五官完整性的玻璃球,一动也不动。我叫了他一声五爸。他凝视了我片刻,一句话没说。那一瞬间,时间仿佛被他的没有理睬拉长了许多,变成了两条线,一条通向过去,一条通向未来。我和他都跌入在街道上的宁静之中。我又问了一句:五爸,身体怎么样?还好吧。这一问,他才抬眼头,眼珠子动了一下,表示他是有知觉的。他扫了我一眼,虽然是不经意的一眼,但是,我能感觉到他递来的扇面形的冷光把我罩住了,在春天的午后,我领略到了尖锐的冰凉。我在心里说,五爸完蛋了。须臾间,他说,活着,还活着,没有啥瞎好。我本来还想问问他,什么时候回来的,家里的日子怎么样;我一看,五爸那疲惫而颓败的样子,尤其是,我已经窥视到他从监狱里带回来的仿佛对人,对村庄,对街道,对一草一木,对进入他视野的任何人和物都放出一缕仇视的光。我也不敢和他再说什么了。天空是冷淡的浅蓝色,几朵灰色的云仿佛不怀好意的追赶着懒洋洋的太阳。我拧过身就走。突然,五爸叫了一声山子,我只好站住,等他开口。五爸说,山子,你有没有《易经》?借五爸看看。我迟疑了一瞬。我知道,五爸读小学时就爱好文学,读过不少小说,他写一手好毛笔字,文章也犀利,凤山高中造反派的《战斗报》上,许多尖刻犀利的文章都是出自五爸之手。我初学写作,也受过他的影响———他曾借给我不少红色经典,如“三红一创”,《青春之歌》、《苦斗》、《三家巷》之類。我看他一脸的认真,目光也柔和了一些,就说,有,在西安。我下一次回来时给你带上。五爸不认识似的对我只一瞥,不吭声了。五爸的不言语又把我和他推进了万籁俱寂的深谷。我说,五爸多保重身体。他苦笑了一声,比中药还苦的笑容仿佛残秋的雨水从他嘴里跌落下来,漫上了我的身体:山子,你有出息,好好干。我活一天算一天。他撂下一句话,头也不回地走了。
  第二次见到我的五爸冯常存是在两年以后。故乡的周公庙门前,举办周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县政府邀请我参加,我回到了故乡。在庙内的周公殿的山墙那儿,我老远看见了五爸冯常存,他顺着山墙蹲下来,正在给一个女人算卦。于是,我走近了些,顺着墙走到了他的跟前。只见他在专心致志地算卦,也许没有看见我,也许看见了故意装聋卖傻。他的面部不再浮肿或苍白,眉眼里,面部的每一个毛孔中都塞填了一种自卑,一种无奈,一种晦暗,像他背在脊背的灰色的砖头一样,那晦暗有棱有角,沉甸甸的,使五爸脸上灰色的皱纹更加干枯,更加刺目。他给那中年女人说,你的前半生吃了苦,受了罪,后半生会有转机,晚年大富大贵。人的一生是苦乐平等的,你过早地把福享尽,晚年就要受苦,你留下的苦不吃,谁吃?中年女人抬起一双饱含希望的泡泡眼,说,师傅,你算一算,我那出走的儿子,啥时候能回来?儿子?五爸的眼睛睁了睁,瞪了中年女人几眼,仿佛“儿子”两个字把他提起来,悬在了半空中,他在苦巴巴地注视着“儿子”,在掂量儿子的份量有多重。顷刻的寂然无声给五爸的算卦增添了厚重的神秘。
  冯常存呀冯常存,你咋不算一算,自己的儿子什么时候能回来?你的儿子为什么走上了不归之路?你能脱了干系吗?你把一切都归结于命运,这命运是怎么造成的?难道你心里不清楚吗?1970年,冯常存和凤山县医院一个十分漂亮的护士结了婚。1971年,十九岁的护士给他生了一个儿子。1976年,又生了一个女儿。正当儿子读小学的时候,冯常存入狱了。那个漂亮的护士断然和他离了婚。还不到三十岁的护士带着儿子和女儿生活。女人的放纵不是漂亮的副产品,也不是单身的恶果,女人的放纵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一种病,癌症,只有死亡才能制止它。这个护士没有再嫁,她的漂亮成为她做人的、比旗帜更醒目的招牌———尤其是三十岁之后又增添了风韵和成熟。她的漂亮被院长、副院长、科主任医生轮番使用。她不仅疏忽了对儿子的培养、教育,也影响了女儿的成长。儿子勉强地读到了初中毕业,再也读不下去了,于是,就去社会上闯荡。在深圳、广州一带打工:儿子在餐厅里给人端过盘子,在车间里的流水线上干过计件活儿,在宾馆里做过保安,帮人讨过债、要过钱,也帮人打过架、结过仇;儿子饿过肚子,受过胯下之辱;在车站、屋檐下睡过觉;在野地里安过身。后来,儿子到了云南,他先是帮人运毒品,自己也染上了毒,后来,他伙同几个人制造毒品。他有钱了,身边的女朋友不断,常常出入高档宾馆。正在春风得意之时,儿子被捕了,被判了死缓,之后改判无期。无期是什么意思,难道你冯常存不明白?冯常存从监狱里出来,去找离了婚的妻子,当年美丽动人的护士已胖得如同一条麻袋;当四十岁过后,她再也玩不动的时候,她嫁给了一个退了休、死了老婆的县人大副主任。前妻告诉了他的儿子和女儿的境况,他一句话也没说,回到松陵村,走进公坟地,趴在我的五爷的坟头上大哭了一场。   中年女人说,师傅你再算算我的女儿的命。当中年女人报了女儿的生辰八字之后,冯常存的面色神秘而阴沉,他煞有介事地说,你的女儿上半年有一次小灾难,到了下半年就云开日出,灾去运来。接下来,冯常存便告诉女人怎么禳治才能除去灾祸。女人急忙掏钱。
  真是骗人的勾当。那你为啥不给自己的女儿算一卦,看看你的女儿什么时候会灾去运来?在人的品质中,我最痛恨的就是欺骗。
  冯常存的女儿叫冯婉侠。冯婉侠十五岁那年还在读初中,就被她的语文老师哄上了床,直至肚子显了形,被当护士的妈妈发现,冯婉侠才说了实情。语文老师哭着跪倒在当护士的冯婉侠的妈妈跟前。做过大众情人的母亲深知婚外情的滋味,她终究网开一面,放过了这个教师。语文老师拿了三万元,她给女儿做了人流,将这件事平息了。
  第二年,冯婉侠不再读书,她游荡到了省城,在省作协还找过我。按辈分,她叫我哥。她想叫我给她找一份工作。那时候,我还在省作协干临时,儿子和妻子的户口也没进城,我实在帮不上妹妹。她很不高兴的走了。后来,我才知道,她在吉祥村的一家理发店借着“学理发”而卖淫。她被公安打击过几次,关进去十天半月,放了,出来,又重操旧业。在这个省城,她成了拘留所的常客。她觉得,可能大城市目标大,容易败露,没多久就到了河南的开封,自己开了个理发馆,说是理发,实际上也是卖淫。我当年去开封给杂志社组稿还见过她一面,之后,就杳无音信了。据我所知,她和自己的母亲没有联系,至今,母亲不知道她在哪里,不知道她是死是活。她也不知道父母亲的生存环境。在吉祥村的时候,母亲找过她一次,当母亲责备她卖淫时,她大发雷霆,暴跳如雷,她竟然说,是母亲教她那样做人的。她说的有鼻子有眼。她说,你和你的狗情人在床那头干起来,又是呻唤又是喊叫,全然不顾睡在床这头的女儿。她说,凤山县医院的男人有多少睡过你,你比我清楚,你还来指教我?女儿还没说毕,她一个耳光就过去了……从此,母女俩就断绝了关系。
  冯常存,你现在就算一算,冯婉侠在哪里?命运如何?
  中年女人离开之后,冯常存从铺在地上的一片分不清是什么颜色的小布块上拿起了一本书,翻看。那本书,就是我给他的《周易解读》。看来,为了算卦,冯常存还是有“知识”准备的。
  我一看,我的五爸跟前没有人来算卦,便走上前去,给他打了个招呼。五爸一看是我,先是一怔,继而,用不屑的目光扫了我一眼,我半开玩笑的说,五爸,给我算一卦。五爸垂下了头,半眼也没看我,掩饰似的用手展了展那块脏得很彻底的小布块。我说,我会给你钱的。五爸一听,忽地站起来了,他凶巴巴地说,山子,你不要笑话你五爸!三十年前,你五爸比你现在牛逼,你别嚣张(文革用语);人是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如果世道不变,你娃现在正给生产队里的油菜地头拉粪土哩。没有不亮的天。你以为永远会这样?下次世道再变,你娃活的还不如我,走着瞧。五爸口中的唾沫星溅在了我的脸上,我没有注意到,五爸稀疏的向上挑的眉毛和脸上的阴气泄露着他暴怒的情绪和危险的心情。不是我的话把他激怒了,也许,他正要把积攒在心中的怨和恨发泄出去,找不到对象,恰巧,我碰在了枪口上。我十分尴尬,只好满脸赔笑,正准备给他解释,又来了一个算卦的女人,女人比刚才离去的那个要年轻些,漂亮些。五爸蹲下去了,一点一点向下蹲,一点一点向下矮。我一看,他忙生意,就讪讪地走了。冯常存从监狱回来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了,一个家,只有他,和三间半破旧的楼房表示一种存在。他就是家,家就是他。据说,冯常存还去县医院找过他的前妻试图复婚;据说,他被前妻骂了一个狗血淋头———他的前妻也是怀着怨和恨在生活,和他一样。回到松陵村,冯常存把那点仅存的念想断然掐断了———后半生,只能孤苦伶仃一个人过日子了。据说,他常常十天半月不出门。他将一日三餐缩成为一日一顿———说是吃饭,也只是啃一块放了好些日子的干馍馍。地里的草比麦苗还旺,他不管不顾。族中人,比方我的六爸、四爸常常帮他做务庄稼。他自杀过两次,都被村里人救下了,一次是上吊,一次是喝农药。他刚吊在院子里的树杈上,被村里人发觉,落下来,才没死。农药是正月初一早晨喝下去的,我的六爸知道他不会做饭的,清早起来,端了两碗臊子面进了他家,还没踏上那陈年已旧的青石台阶,就闻到了一股农药味儿,六爸预感到出事了。他放下了饭碗,叫来族中人,把冯常存拉到县医院,救了他一条命。
  冯常存不是承担着罪恶而活着,不是被罪恶和悔恨压跨了,他是怀着满腹的怨和恨而和余生做对。他的萎靡不振,甚至悲观厌世,只是他化解自己心中的怨恨的一种方式。你要给他说,社会总是向前走,时代总是向前进,人活着,要朝前看;要爱每一个人,不要怀恨在心。他还以为你是白痴。
  就在五爸六十岁那年,族中人给他介绍了邻村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女人五十二三岁,面貌上没有恶相,很会活人过日子,只是胖了些,显得有些臃肿。五爸和那女人见了两面,就领了结婚证。有了女人的家才有了生气。这女人一来,连家里的那三间半楼房似乎也面目活泛了。五爸黯然的心情似乎舒展了许多,两个人的小日子也算顺畅。五爸也多次打算把我家的古老的旧楼房拆掉,盖一座新房,他年年打算,年年没钱。就在女人进门的第五年的夏收时节,被族中人喊作五婶的女人在麦地里跟着收割机收麦子。早晨,她刚进地不久,就扑倒在麦地里了。族中人将女人送到县医院一查,是中风。幸亏救治及时,捡回来一条命。女人在炕上瘫了三年。在那三年里,五爸既当男人又当女人———关键是没钱给女人治疗。到了第四年,女人终于能跛着一条腿下炕了。可是,五爸的人生再一次跌入了低谷。他确实太不幸了,好像把全世界的不幸全背在了身上……难怪他要怨天尤人。
  五爸已活成这样子了,我怎么开口向五爷要房子?我给妻子说,把咱家那一院房子暂且给五爸,等他们两口下世后,再还给咱们。妻子说,你夏天不回去了?我说,不回去了,如果西安热得受不了,咱另找地方避暑。妻抱怨:年轻时,五爸住的你爷爷的房子,年老了,又住你的房子,这算什么?我说,此一时,彼一时,还计较那么多干啥呀?人生苦短,转眼一世就完了。就这么办。妻没有再说什么。我打电话,把我的想法给弟弟说了。弟弟在电话中说,县政府给了五爸五万元,镇政府给了二万,村委会筹集了一万,今年收毕麦子就给五爸盖房。我说,那就好。弟弟还告诉我,五爸已经从我的房子中搬回去了。我说,那老房子不是很危险了吗?弟弟说,他执意要搬。弟弟说,还没到雨季,不怕。等资金一到村委会的账上,我们就给他拆房。我说,你们先别拆,我这几天回去给老房子拍个照,也算是留下了历史。弟弟说,好吧,拆房以前,我告诉你。
  半月之后,弟弟打来了电话,说,哥,你快回来。我以为,五爸要拆房了,弟弟叫我回去拍照。我说,我过两天一定回来。弟弟说不行。我说,再迟两天行不行?弟弟说,一天也不行,今天就回来。我问他,咋回事?弟弟说,五爸和五婶都没了。没了?咋没了的?我不相信。弟弟说,五爸昨晚自个儿点着了三间半老房子,把他和五婶烧死在里面了。我将还没写完的一部中篇小说一推,当即下了楼,去赶回凤山县的火车。
  五爸和五婶都烧得面目全非,没有人形了。躺在停尸板上的五爸仿佛一团烧焦的黑色云块。五婶只剩了骨架。弟弟告诉我,火光大约是凌晨三四点燃烧起来的,据一个村里人说,他半夜里起来去電磨子上磨面,发觉,五爸家着火了。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发出的响声十分爆裂,好像人的咆哮,更像脱了缰绳的烈马一样。大火扑灭之后,六爸唉声叹气,六爸给我的弟弟说,五爸在一年前就流露过,他要带上中风了的女人一同走,离开这个人世间。当时,六爸以为五爸是在抱怨———他总是在抱怨。因此,没有把他的话当真。结果,出了这事。四爸和六爸都推测是五爸放了一把火。后来,县公安局来人勘察了,他们给出了结论是:不是他人纵火。
  我给五爸和五婶烧了纸钱,站在已坍塌,变为废墟的房子前,看着那发黑的两面山墙和还没烧尽的半截檩子,看着那扭曲似的柱顶后,不由得眼泪喷涌而出。五爸这一生活得太艰难,太沉重了。他的艰难、沉重和许多农民相比,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我给弟弟说,五爸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咱们都有责任的。弟弟说,我们正准备给他盖房子。我说,这不只是房子的事情。弟弟说,你在省城里,不知道,五爸活的太累,把谁都当仇人看,不爱人,只记恨人……了断了。五爸一把火了断自己,也了断了压在他身上的那一段历史。
  责任编辑:频阳
  作者简介:冯积岐,男,当代知名作家,发表中短篇小说二百五十多篇,出版长篇小说《沉默的季节》、《逃离》、《村子》、《遍地温柔》等十二部,并出版八卷本长篇小说文集。
其他文献
九爷姓章,大名同国,排行为九。  九爷命硬,出生时难产。接生婆问爷爷,顾大人还是小孩?爷爷知道是男孩后,坚定地说:我要孙子!九爷出生的时辰,就是他母亲去世的时辰。  九爷左手小拇指外侧,多了一根指头,没有骨头,长短粗细约小拇指三分之一,章家堡的同龄人也叫他六指。  九爷父亲年轻时考得过功名,是清末最后一期秀才,没当过官,坐过馆。后来不知何原因染上了鸦片,且瘾甚大,别人一日两个泡,他得四个!廋得皮包
期刊
文章編号:1673-9973(2021)03-0052-05  摘要:重大疫情预警“吹哨人”体制机制建设对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与公共卫生体制机制意义重大。《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经典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制度创新思想,主要包括:制度创新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最终旨归;制度创新以遵循客观真理为根本原则;制度创新以包容不当意见为关键理念;制度创新以人们建议平等为重要基础。《莱茵报》时期马
期刊
文章编号:1673-9973(2021)03-0077-06  摘要:社会企业是以企业形式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组织,旨在弥补政府公益提供之不足及克服传统慈善机构与营利性机构完成公益任务之弊端。社会企业与市域社会治理之间存在诸多契合点,是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优质主体。陕西省现行的市域社会治理政策虽然为社会企业留有参与空间,但存在内容抽象、涵括不周、法制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既有的相关实践也因为立法的欠缺而存
期刊
县城是城乡的中间地带,可谓是“城市之尾、农村之头”,是粗犷的城市胃口下的一个小小群落。一直以来,文艺家们对小县城多持不屑态度。小说、电影以写(拍)城市或农村为多,反观小县城往往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乃至艺术界的绝对盲区。韩浩月曾在《中国青年报》上报道过《热闹的县城,落寞的县城文化》一文。在他的描绘中,我们看到,现如今县城只剩下一副徒留空壳的皮囊,曾经静谧的县城生活早已一去不返,作为乡村到大城市的缓冲地带
期刊
摘 要:综合陕西各地级市2019年度截面数据及中国城市竞争力比较评估指标体系,可以构建出陕西省地级市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分别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揭示各个城市竞争力水平,寻找提升空间和短板。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在总体得分上远远领先其他,陕西省地级市发展水平呈现一支独大与两极分化严重态势;安康和商洛处于全面落后状态,因而需要全方位提升和向北融合发展;榆林、渭南、咸阳和宝鸡存在彼此间优势不明显
期刊
摘 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的国家战略,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黄河保护与治理的总目标和总要求。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生态是黄河生态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渭河生态区建设关系到黄河生态治理的成色和质量。把渭河治理成为陕西人民的幸福河是陕西在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渭南段渭河生态区建设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应创新理念,坚持系统治理与绿色发展,通过打造“四廊两区”
期刊
文章编号:1673-9973(2021)03-0090-05  摘要: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背景下,国内城市逐步推行物业公司参与基层治理,但物业公司参与基层治理仍存在一些困境。调研发现物业公司参与基层治理的政策保障、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监督指导机制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物业公司参与基层治理,应确定其参与基层治理的政府角色,强化其参与基层治理的政策保
期刊
摘 要: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文化产业各项经济指标在2020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出现断崖式下滑。进入后疫情时代,虽然各地的文化产业都在稳步复苏,但不同文化业态的复苏情况也差异明显,文化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众多不确定性,以陕西为例,传统的线下聚集文化业态复苏缓慢,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大幅下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文化新业态蓬勃发展,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逆势快速增长。 
期刊
生活是多面的,也是多彩的。就象是气球,在人间开放着炫丽的花朵。而精心藏在暗处的生活,呈现出的或许会是意想不到的另一种颜色。  芸芸众生,有的陶醉,有的挣扎。假若有一天,有人把一个针头不小心扎进了属于你的那只气球,生活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后,该怎样面对人生中不得不面对的背叛,还有伤害。生活里的丑陋,犹如卡在喉咙里的鱼刺,是坦然接受,让它在那里发炎、化脓,直至有一天,终于消失不见。还是去做一个手
期刊
文章编号:1673-9973(2021)03-0115-04  摘要: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非支配性实力,在政治、经济、民生等领域,甚至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记忆是文化记忆的一个重要维度。以数字化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的新媒体,因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多元化和适时互动等特性,利于提升城市记忆的同一性和个体对集体身份认同归属感。因此,新媒体也逐渐成为了象征、承载和传播城市“文化记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