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确立,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师生之间的位置关系,反映到教学设计中,就是要由以“教师的教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牢固确立“为学习而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
一、教学预设应强调“为学生学习而预设”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真实的问题和经验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和经验出发。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学生已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成。一线教师需要做好对学情的观察、整理、分析、总结、积累。只有不断积累,才能做到比较全面的、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学情。
学生应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在传统的课堂预设中,学生是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的,学生只是教学设计的接受者,对教学设计根本没有发言权。即使在动态设计中学生有部分主动性,其主动性也是预先设计好的、是被赋予的,在多数情况下,是为了配合教师教学需要的。而在生本教学预设中,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任何学生都有权对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见解,都可参与到动态的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因为学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和独特认识,这一切都不能用成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武断的判断和取舍,学生应在教学设计中受到应有的尊重。
二、教学预设应预留弹性空间,留空白点
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但应该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预设使教学走向有序,生成使教学充满灵气。一方面,教学设计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精细严密的筹划。因此,美术教学应注重宏观设计,着眼动态生成,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影响,而不能拘泥于预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留白,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可能,为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对于“事无巨细”的精心预计,必须形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为真正的课堂生成留足空间、留下时间。这样,在教学程序设计方面,教师应着眼于宏观设计,将教学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成活的板块,为教学的动态推进和有效生成创设条件。事实上,只有成功的教学预设,才可能有可持续的课堂生成。而成功的教学预设,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
三、教学预设应具动态性
传统的教学设计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往往侧重于教学活动程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等一系列程序化、细节化的准备。在这种设计观下,教学在过程实施之前就已经有了理性设计和程序规定,教学活动只能依据预设程序按部就班地展开,从而使“过程”演变成了“流程”。这种倾向于“静态”方案的教学设计,试图对教学的“生成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严格控制,这势必就会造成教学的呆板化和模式化,师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这种教学设计,只是教师的单向的“传递”活动,而不是交互动态的生成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和生成性,决定了教学设计要由传统的静态设计转向动态设计,这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位的教学观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的必然选择。教师只有在教学情境中及时对教学进行感知、判断和操作,按照在教学情境中生成的问题和过程特点动态地设计教学方案,并将成果适时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学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并引导着教学走向深入,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确保课堂生成的基本理念得以落实。当然,强调教学方案的动态设计,并非要全盘否定静态方案的设计,而要以此为基础,根据课堂教学情境的具体情况,动态地调整静态的教学方案,使得预设的教学方案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不断改变和重建。
责任编辑 邱丽
一、教学预设应强调“为学生学习而预设”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真实的问题和经验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和经验出发。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学生已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成。一线教师需要做好对学情的观察、整理、分析、总结、积累。只有不断积累,才能做到比较全面的、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学情。
学生应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在传统的课堂预设中,学生是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的,学生只是教学设计的接受者,对教学设计根本没有发言权。即使在动态设计中学生有部分主动性,其主动性也是预先设计好的、是被赋予的,在多数情况下,是为了配合教师教学需要的。而在生本教学预设中,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任何学生都有权对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见解,都可参与到动态的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因为学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和独特认识,这一切都不能用成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武断的判断和取舍,学生应在教学设计中受到应有的尊重。
二、教学预设应预留弹性空间,留空白点
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但应该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预设使教学走向有序,生成使教学充满灵气。一方面,教学设计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精细严密的筹划。因此,美术教学应注重宏观设计,着眼动态生成,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影响,而不能拘泥于预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留白,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可能,为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对于“事无巨细”的精心预计,必须形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为真正的课堂生成留足空间、留下时间。这样,在教学程序设计方面,教师应着眼于宏观设计,将教学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成活的板块,为教学的动态推进和有效生成创设条件。事实上,只有成功的教学预设,才可能有可持续的课堂生成。而成功的教学预设,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
三、教学预设应具动态性
传统的教学设计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往往侧重于教学活动程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等一系列程序化、细节化的准备。在这种设计观下,教学在过程实施之前就已经有了理性设计和程序规定,教学活动只能依据预设程序按部就班地展开,从而使“过程”演变成了“流程”。这种倾向于“静态”方案的教学设计,试图对教学的“生成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严格控制,这势必就会造成教学的呆板化和模式化,师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这种教学设计,只是教师的单向的“传递”活动,而不是交互动态的生成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和生成性,决定了教学设计要由传统的静态设计转向动态设计,这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位的教学观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的必然选择。教师只有在教学情境中及时对教学进行感知、判断和操作,按照在教学情境中生成的问题和过程特点动态地设计教学方案,并将成果适时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学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并引导着教学走向深入,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确保课堂生成的基本理念得以落实。当然,强调教学方案的动态设计,并非要全盘否定静态方案的设计,而要以此为基础,根据课堂教学情境的具体情况,动态地调整静态的教学方案,使得预设的教学方案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不断改变和重建。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