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逻辑思维批判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51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解读应该立足于教学生认识到蔺相如不是“智勇兼之”的英雄,而是一个罔顾赵国安危、心中只有物(和氏璧)的冒险主义者。这需要从逻辑学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要用逻辑思维种好“语文田”。
  实事求是地说,从表面解读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人物形象,其教育价值远远低于认识他的冒险主义倾向及引导学生怎样看清这一面。前一解读是当前语文界的主流认识,这也充分显示出语文课程改革到底应该改什么。
  笔者现对《廉颇蔺相如列传》另类教学思考作如下归纳。
  一、由“充足理由律”判断蔺相如请缨赴秦的承诺是虚假的
  蔺相如的问题在于他出使前信誓旦旦的承诺是一个虚假的承诺,是夸海口。他说:“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在逻辑学中有一律——“充足理由律”。其基本内涵是在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应该提出充足的理由予以阐述、论证。应该对情况有基本的分析,有应对的预案。但蔺相如没有,只有一个承诺。大家想一想,“奉璧往使”,自身在秦犹如羊在虎穴,面对秦人可能使诈的风险,蔺相如没有充分的条件保证“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显然,这个承诺是虚假的。尽管事实上他做到了“完璧归赵”,但那纯属偶然,是秦王大意造成的,或者是秦王从本心上并非有诈璧之意。否则,秦人一心要诈璧,严密封锁其下榻的驿馆,监视其一切异动,秘密盯梢其使团成员的出入,中途劫杀怀璧的随从,他的计划不就全部落空了吗?把承诺建立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之上,是完全违背“充足理由律”的。
  二、由“矛盾律”判断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
  运用逻辑学中的“矛盾律”可以很轻松地发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行为罔顾赵国的安危,前后不一,背离了出使前确立的外交原则。
  本来,蔺相如在赴秦前,他给赵王分析形势时说得很好,在秦强赵弱的背景下,为赵国安全计,当秦国提出以城易璧的请求时,即便秦国诈璧,赵国也应该“宁许以负秦曲”。作为弱国外交,它要用一切手段为自己创造和缓的生存环境,争取时间,寻求发展,等待变化。因此,宁可舍掉这块璧,让秦国背负以城诈璧的理屈责任,自己也绝不主动挑事,给秦人以口实。
  但事实上,蔺相如在秦国却违背了赴秦前与赵王定下的原则。当秦国还没有暴露出诈璧事实的时候,他先发制人,趁秦王“斋五日”之机暗地派人送璧回赵国。这就授柄于秦,归直于秦,把主动权完全奉送给秦国。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小伎俩实际上有引火烧身的危险,为赵国埋下祸端。
  根据逻辑学“矛盾律”分析,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不能同为真,必有一假。因此,“矛盾律”要求人们在进行决策和执行决策时,一般情况下要相对稳定、连贯、一致,不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变幻不定,出尔反尔。
  “宁许以负秦曲”的原则同以无礼的方式冒犯秦王而实现“完璧归赵”的行为是矛盾的。实际上蔺相如既骗了秦王,又骗了赵王。
  三、根据“选言判断”为秦王设计正确的选择
  逻辑原理有所谓“选言判断”之说。稍有逻辑常识的人都知道,“选言判断”就是断定几种可能的情况至少有一种存在。比方说,教学方式或者是老师讲解,或者是学生分组讨论,或者是老师出题让学生做练习;作为一名教师,在具体的课堂上,面对这些方式必然会从中选择一种。
  笔者认为,根据“选言判断”规律启示,应该想到有关事情有几种可能的情况,然后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为合适的去争取。蔺相如作为特使对秦赵之间的璧城交易方案应该有这样几种可能的清晰预测:或秦国真的以十五城易璧,或秦国以十五城诈璧,或赵国设法说服秦国停止这个活动,或赵国提出新的操作方式(比如以谷物作交换),或以送礼的方式以图与秦国建立友好关系。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并不在其列,它是不该发生的事。关于这一点在前边的逻辑判断中已经论述了。
  懂得“选言判断”的思维规律,从实践的角度能提出几种可能的情况还不够,最后的关键问题是“选”。要把“选言判断”的逻辑思维规律以文本为例子作分析,转化为语文所承担的人文性教育——让学生获取生存智慧。所谓“选”的过程,就是尝试性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辨别所提出的几种情况哪些是真的、可选的。
  因此,要对想到的可能情况作排除与选择:“秦国真的以十五城易璧”,这是不可能的,秦不仅损失十五城,而且在政治上失民心;“秦国以十五城诈璧”,这也不可能,堂堂秦国为一块璧而做行骗之事,有失体统,见笑于天下,不值得。那么,秦国到底有何居心呢?很可能是具有虎狼之心的秦国对赵国放出的外交风球,看赵国人的态度。从赵国来讲,在秦强赵弱的背景下,既不能得罪秦国,也不能示弱,因此“以送礼的形式结交秦国”也不可取。这样只剩两种情况可作为外交博弈中的策略手段回应秦国,或说服秦王罢易璧之议,或由赵再提出可以操作的交易方式(比如说以璧易谷),这都是双惠共赢的结局,但却很有礼貌地让秦国作最终的选择。
  当然,实现“罢易璧”或“以璧易谷”都得有当年烛之武说秦伯的智慧和诚恳态度,这样的外交大使应该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以利害关系游说秦王。
  四、根据“假言判断”构建“反事实假设思维法”,从正反看“完璧归赵”
  用逻辑思维种好“语文田”,但要避免逻辑学术语充斥其间,尤其注意以逻辑学原理为根据启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去评断“完璧归赵”可能存在的风险,去评断蔺相如应采取的正确做法,在“否定”与“应该”的比较中去认识“完璧归赵”的失误。
  我们知道逻辑学中的“假言判断”就是断定某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是另一种情况存在的条件。这是一种条件判断。比如说,我们只有团结对敌,才能取得胜利。这就是说,我们内部的“团结”是“战胜”外敌的条件。   据此,笔者就评判已经发生的事件提出了一种方法,那就是按照与原事件关键因素相反的运作方向去设定条件,作文学性虚构想象,去分析可能发生的情况。把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与原事件本身进行比较,就可以对原事件进行评判,可把此种判断方法命名为“反事实假设思维法”。
  此种方法,用一个公式概括的话,那就是:“假如……不……,而是……,那么就……”杜牧有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假如老天爷不给周瑜方便,偏偏不刮东风而刮西风,那么,失败的就是周瑜。孙策之妻大乔、周瑜之妻小乔,这两位东吴美女就会被曹操深锁铜雀台。
  当明白什么是“反事实假设思维法”之后,就可以对“完璧归赵”作反事实假设想象。在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原事件中,秦王于大庭广众之前,“斋五日”“设九宾礼于廷”,准备接受璧的时候,蔺相如却早已把璧偷送回赵国。面对这尴尬的局面,秦王很冷静,制止了群臣要惩罚蔺相如的行动,“毕礼而归之”。这就是原事实。那么,怎样对已经成为事实的“完璧归赵”做“反事实假设思维”呢?这就要对秦王“毕礼而归之”的冷处理做反向思考。很显然,学生就会作出明确的回答——“盛怒之下的秦王会杀了蔺相如,以赵国骗人为理由,发兵邯郸,要求赔偿”。也许,还有更理性的学生提出——“也可以先不发兵,扣押蔺相如,同时派使臣作严正交涉,责备赵王,要求赔偿”。不管是外交交涉,还是大兵压境,秦强赵弱,这些被动局面都是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可能惹出的祸。置赵国于危机之中,存一璧又有何用呢?
  当然,可能有学生不服气这种假设性否定评判。因为事实上,蔺相如做到了“完璧归赵”。对此,我们还以“反事实假设思维法”去想象蔺相如应该怎样做,才能既保证赵国有尊严不失璧,同时又不会得罪秦国。如果想不出这样可能的外交应对策略,是不足以服人的。
  这时需作这样的思索:与“奉璧往使”相反的做法是什么?与一心想着“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相反的做法是什么?
  可以预料,学生能很轻松地想到“不奉璧”,也就是“空手单车西入秦”。而这样做的结果,至少是没有“归赵”与“不归赵”的问题了,也不会发生骗秦王的事情了,因为璧留在赵国了。
  但是,学生不能想象“空手单车西入秦”怎样能和谐地与秦王打交道。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指望所有问题学生都会回答。学生不会的问题,应该由老师来教。
  既然反其道而行之,那就要彻底。不仅不是“奉璧往使”,而且要让秦王主动打消“以城易璧”的念头。当然,应该从根本上抛弃“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样的想法。
  为此,蔺相如应该仿效烛之武说秦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明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蔺相如见秦王,首先说:“璧乃一物尔,十五城则非十五城,乃十五城民之所居也。若以十五城易璧,则必招民之厚怨也,大王恐陷重物轻民之不义也。秦,强国也,珍宝尽有之,岂能为一璧之故而弃十五城之民于不顾也。且臣素知大王诚信也,得璧而不予城,因一璧而见笑于天下必不为也。故为大王计,当罢以城易璧之议也。”
  如果秦王说甚爱璧,坚持其意怎么办呢?蔺相如应该有预案,当面提出新的建议——“大王诚爱璧,赵国缺谷,赵王恤民之饥也,且不欲大王陷于民怨,愿以璧易谷。大王可予赵谷十五万石,秦之民无恶言,赵之民有丰食,双利也。若大王愿以谷易璧,臣愿质于秦,且秦强赵弱,岂敢逆大王之欢也。谷至赵,赵必奉璧。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前者谏秦王罢以城易璧,后者思以谷易璧。从而把球又踢给了秦王,要么罢“以城易璧”,要么“以谷易璧”。总之,这都是双方可以接受的,自然没有风险。
  最后,给学生留下三道作文题,让学生以写作的形式巩固、拓展本课所讲的内容,题目分别是:
  1.故事新编:蔺相如巧说秦王罢易璧
  2.驳论文:蔺相如“完璧归赵”质疑
  3.驳论文:蔺相如是冒险主义者吗?
其他文献
2012年春晚,主持人倡议大家给长辈行传统的“拱手礼”,引起诸多争议,如《北京晨报》引用网友的话说:“真是没文化啊,拱手礼都是平辈间的,怎么能拱手就算是向长辈拜年了呢?”有民俗学者认为:“按照传统礼仪,拱手礼确实应该是适用于平辈间而不适用于对长辈。”湖南红网的一篇《朱军的拱手礼戳中了当代礼仪之伤疤》先后被新华网、凤凰网诸多网站转载。  查《现代汉语词典》,“拱手”一词释为:“双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往者读元人杂剧而善之,以为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也。”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新戏曲,它的诞生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它的原创性与独特性使其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在诸多元代杂剧精品中,就作品而论,最受欢迎且影响
统观近几年各高校或联盟自主招生语文考试,虽然其试卷结构不尽相同,考查题目类型五花八门,各有特色,但如果从能力的角度观察,各自主招生试卷考查本质并无区别,考查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是它们的共同追求。就具体题目而言,自主招生语文测试对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更为突出。认识高校自主招生试题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考查这一特点,便于考生有的放矢地应对“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并为
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阅读活动是一个特殊的场域,在这个场域的各种关系结构中既有现实存在也有历史存在,既有文本叙述的场域也有读者身处的场域。在时空交错的复杂场域里,文化是极为重要的,正如德国人类学家休普勒斯纳所说:“人天生是一种文化生物”[2],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本文拟从文化场域的角度,以《林黛玉进贾府》[3]为例(下未注明的引文均源自此
信息时代,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为了满足快速阅读的需要,视觉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例如图形、图像、表格、视频等,以其直观、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接受的特点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传统的文字阅读方式。非连续性文本自从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后,一度成为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方法策略的探
继鲁迅之后,老舍与张天翼并列成为讽刺艺术的“双璧”。[1]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之间,老舍面对国家命运的风雨飘摇、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劳苦大众的民不聊生,以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高举讽刺艺术的大旗,一方面直刺黑暗的社会现实,一方面直刺国民精神中的劣根性,以此探索“老大中国”的文化复兴之路,取得了可圈可点的艺术成就。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短篇小说《邻居们》[2]堪称讽刺艺术的精品。  老舍的小说艺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素来成绩不佳。满分10分左右,据说有的省份均分只有二点几分。我国是诗词王国,有着举世倾慕、光辉灿烂的唐诗宋词,让学生学一学、赏一赏,把语文和人文素养的底子夯得厚实一些,绝不是什么坏事情。为了促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赏,提升自己的语文和人文素养,高考试卷上安排了这一板块,也确实是抉择明智、意义深远之举。然而,年复一年,总会从暑热的阅卷场上传来灼痛人心的讯息——古诗词鉴赏得分太低
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如何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来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美国“基于标准”的写作能力测试可给我们以启发。  美国在颁布共同核心标准之后,建立了一个“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评价同盟”(The Partnership for Assessment of Readiness for College and Careers,简称“PARCC”)。政府鼎
“早读课”,顾名思义,即是早晨的朗读、阅读。记得在工作之初,还没有英语的“插足”,也没有毕业升学考试的压力,别的老师也没有看上这块“风水宝地”,早读课便成了我的挚爱:朗读当天要讲的课文,诵读补充的古诗文,记忆名人名言,赏析佳作片段……可以说,那时的早读课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我也在与孩子们的教学相长中积淀了不少,充实了许多。可现在不同了,英语要理直气壮地瓜分两节,连数学也要分上一杯羹。一周中属
从2012年全国16套高考语文试题(上海卷除外)来看,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整体平稳。16套试卷的题量大都在7~8题,分值有些差异,其中重庆卷8小题28分,全国卷、天津卷、山东卷、四川卷和湖北卷各占27分,江苏卷4小题15分,湖南卷题量和分值最少,只有4道题12分。各省市的语言运用题题型新颖、选材鲜活,充分体现了能力与生活立意兼顾、实用和人文取向并重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能力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