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体育师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angq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对我国体育教学幼小衔接阶段的实际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幼儿园在体育活动课中的教学质量不佳,且家庭、幼儿园、小学三方对幼儿衔接小学阶段体育锻炼不重视,从而导致了孩子在小学体育中缺乏兴趣,随即带来课堂教学效果不如意,最终难以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研究认为家、园、校三方共同积极配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龄前儿童尽快适应小学体育生活。
   关键词:体育教学;幼小衔接;学龄前儿童;差异;联动
  中图分类号:G80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5.020
   收稿日期:2021-05-06
  作者簡介:石鲤维(1994-),男,广东广州人,本科,幼儿园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幼儿体育
  1 体育教学幼小衔接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重要阶段,充分做好这一阶段的准备,是幼儿成功步入小学的关键一环。而在幼儿体育幼小衔接中,往往容易被幼儿园、家庭和学校忽视。经过调查研究得知幼儿进入小学后在体育学科当中的适应程度缓慢;自觉锻炼的意识弱,身体素质明显跟不上学科的标准和要求,自我调节与自我管控能力下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且在小学体育课上受伤的概率增加;造成这些原因的根本在于幼儿体育幼小衔接阶段的工作存在不足。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提高身体素质,需要做好体育教学幼小衔接的工作。
  2 幼儿园体育与小学体育的差异
  2.1 体育教学任务的差异
  “玩中学,学中玩,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与经验”,大部分幼儿园的办学宗旨离不开“游戏”二字,幼儿园中的“游戏”灵活自由没有过多的约束性和规范性,正因为游戏能够解放幼儿的天性,正因为玩游戏能够让幼儿更好地接受体育,所以在幼儿园的体育教学任务当中,常常会将“体育课”形象地称之为“体育游戏活动”。在这别称的背后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区别于小学体育教学任务,防止过早“小学化”,还能让幼儿认为体育是游戏就是玩。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并不是强行赋予的一种压迫和束缚,而应是重视幼儿对生活经验及常识的学习,进而提高身体素质。幼儿阶段的体育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而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外,还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有具体要求[1]。在小学体育教学阶段则有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教材和计划,有清晰的实行实践标准,具有规范性及约束性的指标,重在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趣味性娱乐性没有幼儿体育那么强,学生不感兴趣同样需要继续学习下去。
  2.2 体育教学中上课模式的差异
  幼儿园体育中,没有固定甚至硬性规定的课程标准,主要围绕着“走、跑、跳、投掷、钻爬”等基本动作的学习,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相对应的练习。而在小学体育当中,需要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和标准实行;经过调查和研究得知,部分学校低年级体育老师会选择利用游戏贯穿在教学计划和标准当中,但极大部分体育老师为了达到测试标准,在课上枯燥地加大动作练习的密度,重复性动作和机械性的练习增多。两者间的教学方法和上课模式都会有巨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在幼小衔接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
  2.3 体育教学中上课时间的差异
  “幼”“小”两个不同阶段的上课时长存在差异,幼儿园体育课上课时长为25~30分钟,每个班级标配一周1~2节课;而小学的体育课时长都在35~40分钟,一周3~4节课。
  因此,要在幼小衔接阶段做出适当的调整,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在小学体育课上可能会出现体能跟不上,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开始下降等情况。
  2.4 体育教学中上课人数的差异
  在幼儿园阶段,每个班的人数在15~25人的范围内,规模较大的幼儿园人数能够达到30人,在上课时会配备2名甚至3名的教师协助上课,这样能够充分确保幼儿在上课过程中的人身安全;而小学的班级人数在40~50人不等,有些学校班级人数甚至超过了50人,且上课时只配备一名教师,体育课也不例外。幼儿园中集体性活动范围不大,相反在小学集体中,人数越来越多活动范围扩大,孩子上课的安全性就降低;尚在学龄前儿童时期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自我控制及管理的能力较差,经常需要教师的提醒,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需要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课堂的氛围。
  3 体育教学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体育课程与小学体育教育之间存在断层分裂的现象,两个阶段之间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鸿沟,幼小衔接对幼儿进入小学甚至往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阶段的体育教育任务能够让幼儿快速适应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和任务,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兴趣。但目前在体育幼小衔接当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3.1 开展幼小衔接的有效性地不足
  在幼儿学前教学阶段,幼儿园比较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中汲取知识;而小学是有教学任务的知识学习,要求学生日积月累地记忆与背诵等,学习任务和压力都比幼儿园大。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中“幼”“小”两方需要有机结合,防止幼小衔接工作的缺失。
  3.2 教育方案严谨性弱
  在幼儿园体育当中没有固定的教学标准和任务,在幼儿园大班级下学期的生活学习中缺乏幼小衔接阶段的体育活动模式,幼儿园及体育教师未能认真考虑到幼儿未来的发展,两个阶段的教育出现断层现象。
  4 体育教学幼小衔接的对策
  为了促进学龄前儿童能够顺利渡过幼小衔接阶段,帮助孩子在短时间内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需要家、园、校三方联动,充分发挥三方力量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幼小衔接工作。三方保持紧密联系,营造良好的教育衔接环境,帮助孩子快速适应小学教育阶段。   4.1 园与校联动-体育教学幼小衔接的重要成分
  教师是学龄前儿童能否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在园组织的一日活动、游戏活动等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2]。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是引导者,且教师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往往长于家。在大多数幼儿园里,教师身兼数职,各个领域都需要掌握,但在体育与健康学科当中并非专业,缺乏专业的体育学科知识,且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在幼小衔接阶段中出现断层,从而在体育学科幼小衔接阶段会被忽视甚至被省略。从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开展的沟通来看,实现二者的常态化沟通与交流,是提升幼小衔接成效的重要路径,但是从当前来看,二者之间沟通的缺乏成为了推动幼儿体育课程设置满足幼小衔接要求的重要因素[3]。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需要有良好的交流与沟通,需要达成统一的教学理念及创设相似的教学环境和教育氛围,加强体育幼小衔接的思考与探讨;幼儿园老师在体育活动课中需要穿插一些,如队列队形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时长中适当延长教学时间。在课堂实践中发现,以趣诱导,让孩子在兴趣中学习和体验,从而慢慢形成小学新生体育课堂的良好习惯[4]。小学的体育老师则需要在课堂中多以游戏形式进行体育课,让刚步入小学的孩子逐步适应体育课的运动强度和上课模式。
  4.2 家庭-体育教学幼小衔接中不可忽略的地位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重要影响[5]。在体育幼小衔接阶段中,家长角色不可忽略。但目前,在此阶段存在严重的让幼儿参加各类文化学习培训班的现象,而忽视了对幼儿在生活习惯上的养成和对体育运动兴趣和能力的发展,没有更好地将幼儿对运动健康的意识放在其中,家长对孩子健康体质上的思想意识薄弱。从而导致幼儿不适应小学体育课,甚至产生厌倦体育课的情况,慢慢地开始不喜欢运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培养幼儿经常运动的习惯,给孩子设置一些能够达成的目标,充分培养孩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实际出发,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4.3 幼儿-体育教学幼小衔接中的主角以幼儿为中心,从幼小衔接出发,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天生活泼好动,但是在规则意识和课堂纪律上的自我管理能力非常薄弱。正因为这一天性的存在,加上步入小学阶段后班级人数远大于幼儿园阶段,孩子很难适应小学课堂。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在健康快乐中成长,教师应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幼儿,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控制能力,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幼小衔接阶段。
  5 小结全方位对待体育教学幼小衔接,不仅需要顾及教学内容衔接的认知,还需要顾及幼儿的身体、情感、情绪、态度以及社会内容的衔接。幼儿的发展不仅是连续性的而且是具有阶段性的,家、园、校三方通力合作,相互之间保持紧密联系,为了儿童健康快乐成长需根据儿童的心理、身体、情感特点等,在教材教法、生活習惯中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地培养儿童。
   参考文献:
  [1] 胡琼惠.如何做好幼小体育的衔接工作[J].新课程(小学),2014(09):68.
  [2]丰化苓,赵梦含.论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对策[J].湖北农机化,2020(06):39-40.
  [3]董正东.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体育游戏课程设置的思考[J].读书文摘,2016(18):89-90.[
  4]杭生青.以趣诱导 幼小衔接——小学新生体育课堂习惯的养成[J].运动,2013(22):115-116.
  [5]周兆弟.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学周刊,2020(34):175-176.
其他文献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基于SPOC的高校体育课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提出构建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指出该教学模式实施中的注意事项,结合学生体育技术学习效果和个性化特点,及时反馈和综合评价相结合,提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水平,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SPOC;体育;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
期刊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案例分析,探讨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文章阐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和内容,从设定核心概念目标、选择课时教学内容、调整课时安排顺序、基于真实任务的评价四个方面论述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统领下的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和内容,为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概念;大单元教学 ;表现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采用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依据棒球运动规律和主要能量供应特点,通过棒球基础  体能练习,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对改善棒球学生身体形态中的体重、腰围、臀围、BMI(体质指数)、腰  臀比、体脂率六项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对改善棒球学生身体形态具有显著性作  用,为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和提升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棒球学生;基础体能练习;高强度
期刊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得出体育传统校开展课余训练的影响因素主要为:选材质量、学训矛盾、师资力量、竞赛体系、场地设施等。新时代,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应做好以下几点:拓宽选材范围,完善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渠道;正确处理学、训矛盾;体校、社区教练员与学校体育教师相结合;教育、体育部门共同完善体育传统校的竞赛体系;推动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学生开放,加强组织管理,为课余训练提
期刊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文章阐述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应用意义,指出了健美操教学引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法的三个关键点:优化重组健美操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项目与任务、完善健美操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做到对接岗位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确保“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法在健美操教学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健美操;项目教学法
期刊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述了体育说课的基本内容,并分析体育说课的七个要素,举例说明了教材分析和教学流程,指出了说课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为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说课;教学技能;中小学体育教学;说课比赛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5.019  收稿日期:20
期刊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拉丁舞青少年女子六人组的编排经验进行总结,深入研究该组别比赛时的队形及其动作编排“千篇一律”的产生原因,并提出队形变化及其动作编排的构想和实践,为拉丁舞女子六人组的编排爱好者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拉丁舞;女子六人组;队形变化;动作编排  中图分类号:G80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5
期刊
摘 要:为厘清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特征为中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改革找到启示,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日本最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科《学习指导要领》中保健领域部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要求的主要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对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改革的建议:(1)细化健康课程目标,提高不同学段的学习针对性;(2)明确健康教育内容,构建本土特色的健康教育体系;(3)拓展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全方
期刊
摘 要:“教会、勤练、常赛”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指出:“教会”是学校体育的目标,体育教师是“教会”的前提条件,场地器材是“教会”的物质基础,时间是“教会”的重要保障,教材是“教会”的重要载体;“勤练”是“教会”的重要途径,体育课是“勤练”的主阵地,要多法提高学生的学练时间和学练积极性,课外的“勤练”和校外的“勤练”是重要的补充;“常赛”是“勤练”的催化剂,也是评
期刊
摘 要:篮球作为我国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之一,其发展在我国体育业占据重要地位。而中小学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节点,是构建体育强国的重要步骤。激励理论在中小学篮球训练的运用,具有提高兴趣,增加训练热情,挖掘潜能,创新训练方式等作用。探索激励理论在中小学篮球训练中的运用策略,为提高中小学篮球训练质量水平,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激励理论;中小学;篮球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8.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