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乡愁都是文化的乡愁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udemire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汪涌豪教授到访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并发表原题为《中国文化中的乡土意识与情怀》的专题演讲,阐述中国文化中浓郁的“乡愁”特色。全文篇幅较长,本文为节选。
  爱恋乡土,进而爱恋祖国,是人类共同的情怀。所以在这个题目下,我们看得到各种慷慨高尚的志节,乃至悲壮凄婉的情感。用各位习惯的说法,因为故乡是人自身的确证,是人认识世界最重要的起始。中国人当然也是如此,只不过,因受特殊生存环境与社会意识的影响,它有一些独特的表现非常耐人寻味,它背后所深藏着的文化意味,更值得人探讨和发扬。
  “安土重迁”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意志与当然的选择,是有不得不然的道理的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同属于“中纬度文明带”,但因为从人文地理的角度考察,它除了有一面临海的大河大陆型的基本地貌,它主要的文明地区地势低平,加以土壤肥沃雨水充沛,造成了特殊的农耕社会之外,仍无法掩盖其实际存在的近乎封闭的性质。所谓“禹、稷躬耕而有天下”,从早先的原始部落,一直到春秋战国,广大中原地区的文明几乎都可归因于封闭状态下的农业发展,由此造成的“重本抑末”的治世方规,还有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一整套家族宗法制度,都无不与之相密合与相适应。
  譬如,因为前者,中国人主要采取劳动力与土地自然结合的方式生产。又因相对而言的民众土寡,迫使人必须精耕细作;而这种精耕细作所造成的技艺与工具的完善,又反过来促使人更注意适应土地的生命周期,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另行开辟屯垦之事。由此,它所建立起的自然经济社会,基本上就是与外部世界关系松散甚至隔绝的区域性小社会。因为后者,中国人会在土地提供的现实的知足感基础上,达成高度的情感与知觉的认同,由对土地生命周期的体认,进入到对乡土习尚礼俗的沿遵。如此世世代代固守土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最后造成一种独尚伦理的内倾的文化气质。对既等级森严又上下亲和的宗法权威的维护,对人伦血亲和礼义孝敬的遵奉,对一种顺天乐俗的生活情趣的崇尚,都是其表现。这与早先中亚游牧民族或欧洲海上民族通常更热衷向外拓展相比,区别很是明显。
  我们要说的中国人的乡土意识与情怀,正是基于上述文化传统产生的。这种意识与情怀有一个基准性的情感表达,就是“安土重迁”。中国学者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此曾作过讨论,他指出中国社会从表层看去就是乡土的,它的特点是“不流动”,它所重视和追求的是“稳定”。因此在那里,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排列关系孤立而隔膜,不以个体为单位,而以集团为单位,大而言之是同宗同族,小而言之是家庭与亲人。至于这种稳定而不流动的关系之所以能够确立,就是基于上述农耕社会的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那一套家族宗法制度。所以,这个社会不需要创造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了的,它关注的只是如何不破坏这种关系。而类似远离乡土的行为,就意味着“流动”,就是对“稳定”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土重迁”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意志与当然的选择,是有不得不然的道理的。
  也正因为是这样,才有类似“物离乡贵,人离乡减”、“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等谚语出现。或许有人会问,中国不是还有一句话,叫“树挪死,人挪活”吗,那又怎么讲?其实那主要是就一个人的行当选择讲,而不是说人可以随意背离故土。
  尽管中国也追求并珍惜这种友谊,但乡土的一切仍无法代替
  说到这里,相信各位一定会想到孔子讲的“父母在,不远游”了。确实,这种不离弃父母远走他乡,也是出于对宗法社会人伦血亲和礼义孝敬的遵奉。因为所谓“宗”,依《说文》的解释就是“尊祖庙也”,汉字的书写从“门”从“示”,“示”谓神,“门”谓家。自周天子行“家天下”,《周礼·大司徒》就明载“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当然,“不远游”不等于绝对不让人出门,只是说,当你一定要外出时,对父母必须有一个妥善的安顿,自己则必须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不然无目的地游荡,会徒增父母的困扰。是所谓“游必有方”。
  至于为避乱、逃灾、求仕、谪居和从军,种种现实的原因,使得中国人更不免经常要离开乡土。尽管如此,他们全部的情感与想象仍会留在自己的乡土,他们感觉中最好的人事也仍然是乡人与乡情。这一点,对今天更乐意周游世界的各位来说可能比较难理解。还有,你们都不愿做所谓的“困守者”,更愿意领略与自己不同的生活,并乐意与不同生活中的人交朋友,你们的说法是,“有友谊的地方就是故乡”,甚至认为,“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人总会遇到故乡”。我所喜欢的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就这样说过。但中国人不这样,只要你有留意,乃或与中国人有交往,你就知道,尽管他们也追求并珍惜这种友谊,但乡土的一切仍无法代替。所以,通常是这样,当他们离家越远,心反而贴得更近。
  中国文化中的乡土意识与情怀,固然主要是对家人、乡土和母国,但本质上说,更是对历史,对文化
  由此可见,乡土情怀对中国人心灵的植入,是那样深切地扎根在人心底,以至于成为其情感最深层的底色,认识世界最稳定重要的“内结构”。这种中国文化中的乡土意识与情怀,固然主要是对家人、乡土和母国,但本质上说,更是对历史,对文化。
  与其他古老的传统一样,对乡土的眷恋与热爱,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时候,中国人所有的边缘焦虑和生存痛感,不仅基于“生活在别处”的不习惯与不方便,还基于文化身份的失落,包括由此引出的被“他者化”的痛苦。中国很大,中国的古人很容易在各自生命的不同阶段和场域体会到这种痛苦。一旦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种内在的基因不可避免地被激活。此时所谓乡土意识的文化根性就会逃无所逃地显现出来,以至于有时人已慨然赋归,心仍不能平复。自几个世纪前东西方文明初度交往,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敏感而真实的文字记录,都清楚地揭示了这一点。
  现在,各位在世界各地,一定到处可见读书、旅游、做生意的中国人,有的人已获定居。你起初觉得讶异,继后略感不安。但当你了解了中国人的乡土意识,进而家国情怀,你就会理解,这基本上与你为生活和事业去中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受传统的影响,这个中国人的乡愁可能更强烈一些,他更容易在乡愁中感受自己的过去,并更自觉地维护自己的文化。“乡愁”这个词的西语词源本不仅指思乡,还包含对过往的难以言说的疼惜。汉语中没有这层意思,但中国人心里都有。
  尤其是今天,全球化特有的“统合”、“压缩”性质,使得现代人普遍产生出一种类似罗兰·罗伯森所说的“现代性乡愁”。这种乡愁依托深厚的文化母体,对每个身在异乡的中国人而言特别易于感受。故当对乡土的眷恋凝结成浓稠的乡愁,这个乡愁虽可能沾带有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中所说的“家的意识形态”,但从根本上说,更与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关。说到底,一切的乡愁,都是对文化的乡愁。
  这种对乡土的怀恋,其实就是对广义的中国文化的怀恋。用中国学者李大钊的区分,如果说西方文化是一种动的文化,那它就是静的文化;再依陈序经《东西文化观》一书所讨论的,如果说西方文化是一种“游而求食”的“动物文化”,那它就是“植根于土壤”的“植物文化”。中国人对乡土的怀恋,就像树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文化土壤。
  (摘编自《文汇报》2010年4月18日)
其他文献
摘要:以“贵水黔鱼”公共品牌为例,对贵州渔业绿色发展和品牌建设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适合贵州渔业发展的建议,以期贵州渔业走上生态发展的快车道。  关键词:贵州;渔业;绿色发展;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S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188(2021)03-005-02  当前贵州渔业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行业内企业的质量参差不齐。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成为贵州渔业发展的主方向
期刊
20世纪初,原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就说过:“在一所学校中、一个课堂中,学生此个人与彼个人相差甚远,有上智,有下愚;有大勇,有小勇,有无勇;有善弈,有善射,有善御。皆以禀性与环境不同,而各成其才。”因此,老师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我和学生得以共同提高。对此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细致观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教师要细致观察、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
期刊
一、前言    自1996年起,国家体委每年将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一部分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至今已实施了10批健身路径工程。截至2006年底,全国修建了近6万条“全民健身路径”,分布在公园、广场、社区以及企事业单位内。器材有平衡木、仰卧起坐平台、双杠、压腿器等,因其修建在室外,占地不多、因地制宜、简单易建、投资不大、美观实用而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二、高校与社区健身路径对比分析    1.资金
期刊
一、以“阅读”为基础    教师的学识不仅决定了课堂上每一句话的分量,也决定了学生第五个脚印的深浅。所以,教师要博览群书,提升专业素养,不但要读经典名著,还要读现代名师名篇,要学会读自己、读学生、读社会,读有字的、无字的,读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只有让读书成为习惯,才能丰厚自己的人生积淀,深厚自己的文化底蕴,积累教学经验。在备课时,才能够在一英寸的宽度内挖掘出一英里的深度;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
期刊
记得我们在儿时都非常喜欢把美丽的憧憬画出来,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画画的兴趣却不断下降。根据最新资料表明,中国许多成年人绘画水平基本停留在小学三到五年级。这对于我这个从事美术基础教育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震撼。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我认为这和以前美术教育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小孩的天性,从而在一定基础上脱离实际,不能激发学生绘画兴趣有关。  如何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体验乐趣,获得持久兴趣
期刊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笔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体验性作文教学的尝试。    一、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作文的“活水源头”    小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就是好玩、好动。如果在教学中结合作文的特点,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教学,在玩乐中习作,为学生
期刊
我们该如何讲述中国故事?我主要想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研究中国应该具备一种历史的角度。  从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说起。前几年我回山东高密去为我的父亲做寿,整个家族几十个人都参加了。我父亲说他一辈子经历了很多的时期,他认为最近十几年,是他这一辈子中所过生活最好的一段时间。他总结说“中国感谢共产党,高密感谢吴建明”。  吴建明是高密市当时的市委书记。他为什么要感谢这个市委书记吴建明呢?因为他解决
期刊
在这个全世界都看似相同、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得像一个人的时候,生活就好像只是由琐碎的小事和泛滥的情绪构成。那么理想呢?那个宏大高远的词,它该在何处安放?  在偌大的城市中,一些人有理想,有满腔热血,却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觉得自己的理想大得不切实际,总也接近不了,就好像现在的我一样。当然,也有许多人常常迷失方向,彷徨犹豫,却总也找不到那个答案,没有人告诉他们方向在哪儿。终于,我看到这一篇文章《必须对你
期刊
前不久,市场咨询公司益普索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  71%的受访中国人表示,会根据自己拥有的东西衡量个人成功。  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调查国家。  网上流传的“马上有钱”、“马上有房”“和土豪做朋友”等热词,  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流行心态。  用物质衡量成功无可厚非,但将其作为首要的乃至唯一的标准,  则未免浅薄单一。“马上体”无厘头式的流行,  为当下的反思提供了契机。  各种“马上有”的祝福,一
期刊
我曾经写过一千多首诗,写乡愁的诗占了十分之一。乡愁自古就有。《诗经》里有,《离骚》里也有,屈原是对整个家国的乡愁。乡愁分为好多层次:怀念故乡,如某县某乡某里,是地理意义的乡愁;一个人离开北京二十年后重新返回,虽然还是家乡,但人事已非,门前的老树不见了,长辈作古了,时光变幻,也引起乡愁;我们在太庙看到明朝的器物,是一种历史的乡愁。真正的乡愁,是立体的乡愁,是地理加历史的概念。  从古至今,乡愁是人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