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系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nail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2月19日,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系揭牌仪式在经济学院大楼隆重举行。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孙铮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石磊教授,吉林财经大学副校长丁堡俊教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教授、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主席大卫·科兹(DavidM.Kotz)教授,
其他文献
本刊讯 2011年6月3日,作为上海市东方讲坛系列讲座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报告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报告会以“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题。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石仲泉主讲。
期刊
2010年是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最后一年,中国的哲学研究虽然没有出现什么惊天动地的奇迹,但在平静中显露出某些新的端倪和气象。本文选取几个比较有学术和思想意义的热点或重点问题,试图通过简要的评述,以显示这些新的端倪和气象。
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是浙江财经学院最早设立、办学历史最长的二级学院之一,下设财政系、税务系、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系和财经新闻研究中心。学科覆盖应用经济学和公共管理两大一级学科,并成功取得相应的一级学科硕士点,现设有财政学、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税务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张庆熊教授同意“宗教共同体”的宗教间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核心理念,但不同意“宗教共同体”的提法,并对“终极实在”、“理性信仰”等概念提出质疑。然而,他对“宗教共同体”、理性信仰的质疑系出于误解,他对“终极实在”形式否定但又实质肯定,他对理性与宗教信仰关系的观点存在明显的自我矛盾。实现“宗教共同体”的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理念有赖于各宗教求同存异,并且有各宗教诸多共同之处可以作为其基础。张教授的宗教多元是围绕同“一座山”即同一中心的,其实与他批评的希克的宗教多元论并无实质的不同。被张教授赞许
消除宗教彼此之间的对立冲突,形成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机制的愿向是令人向往的,但“理性的信仰之道”和“宗教共同体”的提法则是不妥的。因为,宗教信仰虽然不必是反理性的,但就其作为信仰而言主要依赖于启示和神秘的宗教经验,“理性的信仰之道”实际上是把宗教信仰排除掉了。这样,宗教就等于哲学了。宗教必然是多元的,就其都想坚持各自的信仰而言甚至是排他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依靠宗教界自身的力量难以建立“宗教共同体”。必须依靠公民社会的政治体制的保障,才能建立一个跨宗教的公共交流的平台。有关这一问题,哈贝马斯有关
合村并居涉及集体土地的征用、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及农地承包经营等各项重要法律制度,是中国农村以土地资源为核心的集体财产权制度的重大变革。打破传统法经济学“效率唯一论”,运用效率与公平两大价值目标对该制度变迁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合村并居的不同发展阶段,必须为集体所有权制度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即寻找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必须强调土地征用的合理补偿,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强村、大企业主导的村庄兼并必须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干预相结合,使各方
以化解资源稀缺等特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为主题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追求的只是资源的可永续利用,是以物为本取向的物本型社会。它内在所贯穿的“物本导向的功用逻辑”、“消解资源约束压力的逻辑”、“抽象生产力逻辑”、“资本导向性逻辑”、“机会主义逻辑”、“无偿占有的强盗逻辑”、“既节约又浪费资源的悖论逻辑”的聚合与叠加,决定了它难免不忽视全体公民自由全面发展要求的均衡满足,从而难以同时具有以人为本取向。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追求特定目的的人,通过特定的人与人关系,围绕人与资源特定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因此,其合法性的评价标准
蔡丰明一文认为,“城市庙会”是民间神灵信仰这一民俗学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城市社会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其文化内涵却与传统的乡村庙会有着很大差异,它的实质是代表了一种具有现代城市文明特点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诉求,体现了人性本质的释放和张扬,从而确立了一种新型的人神关系。程洁一文认为,城市民俗圈理论及其与城市文化分层的关系在城市民俗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作为城市社会多样性与复杂性的产物,体现了城市民俗自身的一种独特结构与模式,彰显了城市民俗研究的一种新颖的“空间”视野。毕旭玲一文认为,“城市泛民俗”作为一种在新的社会历
清华简《耆夜》在礼制方面与传世文献多有抵触。认可《耆夜》篇反映的礼制为西周早期礼制,那么现有礼学知识体系将被颠覆,礼学史将要改写。《耆夜》不遵循“公卿不为献主”原则,违背君主不酬“献主”规则,似不明确设立“献主”角色的目的。本国人士称“客”不称“宾”,与西汉以下文献用词习惯接近。“献主”不献酒反而酬酒,违背设立“献主”的初衷。关于武王、周公作诗的描写与诗乐一体的宗周礼乐制度不符合。武王、周公所作诗句与酬酒仪注矛盾。周公做诗无视武王的存在,有“出位”之嫌。从礼制角度看,《耆夜》篇疑点颇多,其真伪问题仍有待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