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凄迷中的诗性与情感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ove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的美,取之于自然万物的意象,打破原本的自然物理属性,放置于广阔的天地宇宙之中,它的诗性就具有了不同于狭隘审美的诗性美学意义。在字词与诗句的凝练表达之中,情感与哲思是两条关键的主线。以《诗经·郑风·风雨》为例,其中的风雨意象便具有象征层面上的意义传递和情感表达,人生命运的境遇作为宏大的话语背景,贯穿以炽烈深沉的情感表达,这样的整体画面足够催生出生命的热忱和情感的热度。
  【關键词】诗歌;意象;诗性美学;诗性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厅级项目“壮族民歌的情感表达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YCSW2019057)阶段性成果。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象往往具有绮丽诡怪的风格,幻化为一整个神话世界的奇异浪漫。浪漫主义的中国神话思想与严谨务实的儒家思维方式,在文学产生以来就自带着矛盾美感的文化基因。激荡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薄发与深沉内敛的双重性格,二元一体地展现,得以水乳交融地获得适宜的生存状态,这既是一种偶然与机缘创造的奇迹美,又是人与文学完美契合的生存智慧。
  一、风雨意象——诗性美的具象化表达
  诗经首先是诗歌,是诗意的自由浪漫化的表达,以吟唱的形式来传情又强化了情感的薄发。诗经的美,首先在于意象的选择。“意象”一词是中国式的思维科学术语。“意”与“象”两词最早在《周易·系辞》中就出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意”与“象”合成的“意象”一词来源于汉代王充《论衡·乱龙篇》:“礼贵意象,示义取名”。这些论述中的“意”即心意、意蕴;“象”即物象、事物的形象。“意象”即心意与物象的统一,既可以理解为“意中之象”或者说“心象”,又可以理解为“含意之象”,或者说“有意味的形式”,这就将自然之物与心灵之意结合起来,意象的属性超越了二者其一,是自然美与心境的结合,自带着人心感物而发情感的意义。
  诗性美学的意蕴得到完美的诠释,由自然的景物上升到宇宙空间,在升华为精神内照的空灵与透彻,这既是一种人生智慧上的哲思,也是沟通了美感与情感的奇妙境界。人置身于自然宇宙的神奇微妙之中,将自身调整到一个微妙的感知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人眼所观的自然物象已经不全然如眼睛直观所见,而是附加上了一层情感与思想的面纱,风吹雨落的丝丝入扣都恍若一缕缕情思,渗透入敏感的心灵感知之中,化为荡漾开的情感表达。在这里,情感的抽象表达就获得了自然而然的转化,由不可触及的形而上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具象化表达。
  二、以景传情——比兴与寄情的自如转换
  《诗经》中常用的手法“赋比兴”,将景物与情感的融合协调起来,既是景也是情,其中关键的枢纽就在于比兴与寄情之间自如的转换。“比者,比方于物也”,“因物喻志”,“索物以托情”,“切类以指事”。“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味之词也”,“物动情也”,“托事于物”,“有感之辞也”。贯穿其中的离不开“志”与“情”,比兴之所以能够发挥审美与艺术的魅力,正是因为人心对自然之物的意义转化与情感赋予。
  (一)风雨传情
  具体来看景与情的双重关系,其中的转化与传达是关键之处。诗经中惯用的手法是比兴。比,是言他物以及此物,兴,是将胸中情感兴发慨叹而出。这一艺术手法不可谓不委婉迂回,但也正如蓄势待发的积累一般,不鸣不发,一鸣惊人,蓄势完成之后的情感只会蓬勃喷发,达到隐忍与炽烈和谐共生的独特矛盾美境界。在这其中,“比”物与“兴”情之间的转换要通过眼前之景的描述得到实现。现实中的景本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但正因为观景之人将自身的情感与思绪赋予了眼前的景物,景才有了乐与哀的属性之说。乐全因心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诗人对入诗之景的选择显然也具有自己明显的用意。常见的意象选择往往具有同感与共情的强大感染力,无需读者揣摩斟酌,就可以领会到诗人面临此情此景的特定心境。
  全诗三句格律整齐,全部以风雨和鸡鸣为意象入诗,只替换表达程度与情感的字眼,这样重复咏叹的句式反复强调了诗人此刻眼中、心中的唯一意象,也即带来心灵强大震撼力的情感激荡。风雨的晦暗阴沉、凄婉萧索为整个天地蒙上了一层不可抗拒的哀婉面纱,置身其中的诗人又怎能不眼中、心中尽是此情此景呢?在这样哀婉的景象之中,鸡鸣意象的进入可谓是情感的转折点,整个天地回荡着的浩大风雨之声中,鸡鸣声起,像是远方打破静止与情思的提示音,打断了持续强化与下沉的画面基调,让人相信总有些转机要平地惊雷般乍现。
  (二)鸡鸣寄情
  随着鸡鸣声起,画风突变的意象成为可以理解的转折,前诗的极尽陈铺因此也有了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先言风雨以渲染天地浩大的哀景,再言鸡鸣以触动心弦的拨动,“比”之运用像自然的触感顺着感官渗入到勾动情感萌发,并顺势引导而出势如破竹的勃发情感。“兴”情虽蓬勃炽烈,却也不显得直白突兀了,正是自然生长本该有的自然而盛大的宣泄。
  情与景之间,加入了比兴手法的桥梁,情感的流通疏导通过眼前景物一一展现,所见景物因此也附加上了情感的话语表达,每一个意象也都是诗人想要传情的一个暗语。将浓郁的情感压缩至不加详细描绘的只言片语之中,破译后会得到更高浓度的释放。郑风风雨中,开篇的风雨迷蒙了整体画面,风雨凄凄,天地之间的寒凉之音席卷而来,众鸡啼鸣。风雨潇潇,萧索之声传来,啼鸣之声在风雨声中喧然化开。风雨如晦,黯淡的天光笼罩大地,鸡鸣啼叫之音不绝于耳。如此触感寒凉、听觉萧索、视觉晦暗的天地之景怎能不言及感情的天人共鸣?压抑与凄婉的情感充斥在整个画面情境,兴发而出的痛苦与怅惘无需多言,自在景语之中。
  三、象征符号的情感解读
  (一)象征符号叙事
  诗经之中的意象,多是重复出现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景或物,这些物的选择本身正是象征的惯用表达方式。具有特定意义的价值内涵,在一定时期为一定地域群体所共同认知和接受,便成为了能够为集体所使用和解读的象征符号。   碎片化的意象符号散落在一个文本之中,用情感线索贯穿起来,原本可以独立显现并展示意义的它们也就有了丝缕缠绕的联系,有着靠近同一个主题的向心力。或隐或现的人物附加了情感渲染的景物,很容易将人的情思与故事沁入观者的心脾,获得超越时空的诗性魅力。象征符号的意义也就不只是破解编码、传递信息,更是叙事的共生与情感的萌发。
  (二)象征符号的情感解读
  风雨本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意象,但进入诗歌的文学叙事文本之中,就带有了不同的情感色彩和思想表达。以《郑风·风雨》为例,风雨的画面基调是晦暗不明的凄婉色调,濡湿和黯淡的氛围极易勾动心境中伤感悲凄的情绪。再加上风吹雨动的萧索寂寥之音,怎不让人黯然神伤?意境的渲染正是在长此以往的选择运用中得到固定化的表达,风雨本无情绪色彩,但除和风细雨之外,伴随它出现的环境通常都是压抑、沉重、伤感、离别等特定的主题,正因为人为赋予的价值基调成为人心可解码的符号,它的意象也就成为了哀婉凄凉的典型情感表达。
  鸡鸣之声的象征意义也具有多重解读,在晦暗阴沉的风雨天色之中,遥遥响起几声鸡鸣,画面瞬间便像是被打破了沉郁的凝固感,获得了转折的可能性。转折之处也不一而然,既是孤寂雨夜里不甘心沉沦的心境挣扎,也是期盼离人归来足音的期待。这一意象的运用,极富动感与情调的内涵意义颇显象征力的隐晦和深沉,没有对相同情境的经历或理解,或是同理心在脑海中幻化而来的画面,它折叠深藏的意蕴便不能被释放出来,内涵的炽烈浓郁的感情也无法得到生动传神地释放了。象征性的表达,因此也正是诗人沟通个人情感和读者情绪的重要伏笔,埋藏愈深,情感便愈发深入骨髓、痛彻心扉。
  风雨与鸡鸣的双重意象组合起来,便不仅仅两种情感的簡单相加那样简单,情感的叠加往往会引发共鸣,激发更加矛盾复杂的情感表达。多重层面与自相矛盾的情思交织成网,碰撞激荡在意象符号与意象符号之间,更是附加了多重难以排解的情感。单纯的风雨因为鸡鸣更加了几重情感的波澜涌动,单纯的鸡鸣也更增加了几重生命与现实的厚重感。
  四、情感的压抑与薄发——碰撞中的矛盾美学
  (一)情感的矛盾美学
  深情与内敛在诗经之中,是一对矛盾又相融的关键词,它往往体现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流露之中,不会肆意汹涌地表达,却又有着静水流深的激荡。读来似乎使人感觉胸中奔涌万千情思,却默默不得语,这样隐忍而薄发的情感,正是不同于直白浅显表达的独特艺术魅力。它可以说是古人性格秉性中特有的矛盾美,又可以说是具有了生命赋予的沉重厚度,为人生为社会为天下克勤克勉的现实生活与自由恣意奔涌的浪漫情感形成了双面的立体呈现,这样看似矛盾对立的整体,才是一个完整又真实的人。
  心境的层层剥离,正是在情感对撞的矛盾中清晰呈现,毫不掩饰地打破妥协之后的和谐画面感,看似相互断裂、对立的情感清晰将内心的矛盾与复杂外显出来,却非但没有给人以不美的感觉,反而更能打动人心,引发共情之感。将真实坦诚的心境原原本本展现出来,更像是有血有肉、有悲有喜、有情有义的活生生的人的心境,也是生活世界的全貌呈现。美也就不再只是局限于自然世界明丽芬芳式的和谐美,也是人心与情感悲喜剧的矛盾之美,而且更具触动深层人文关照的独特魅力。
  (二)情感的压抑与薄发
  矛盾美学中的切入点,往往于平淡中出奇。看似毫不动情、极尽压抑的内心活动,只用朴实而常见的意象来平铺直叙,一如波澜不惊的生活日常。然而也正因此,反差才得以有机会从中显现。从朴实淡然的日常生发出蓬勃旺盛的热忱与深情,更有发自内心的愉悦与真挚感,冲撞开的心门正因为丝毫不会轻易开启而显得弥足珍贵,它是真实的,也是万里挑一的百分百纯粹,诗人将自己珍视呵护已久的感情在成熟的时机呈现出来,也渴望理性又具有丰富感情,懂得感悟体会的读者细细品咂其中难以言说的深情。这样的美感,无法用直白、赤裸的语言来表达,它的审美方式与解读方式在于细腻敏感的心灵触动,以及沉浸其中理解与感悟的高峰体验。
  古人不轻易言情,因是内心深处的情感往往不足为外人道也,情感的表达本就非切身体会不可真正领会,情感的传递也因此讲究知音境界。内心的情感本就情深意浓,外界的现实不可控因素又是如此巍巍难拒,慨叹人生际遇的深沉无奈与复杂命运,也就成为情感纠葛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就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复杂的情感纠葛,使情感一波三折地推向巅峰,蓄势待发不吐不快。人生的悲喜与跌宕,正是谱写鲜活生命的永恒基调,厚重而有情思,正是诗经中传达出的生命热度。
  压抑的情感却终究无法消失于无形,现实中的无法排解,会转化为艺术世界的源泉,而文学的美和意义也离不开关照内心的原初冲动。薄发的情感一定会寻找到宣泄口,正如情感表达直接坦率的诗歌,生而就毫不掩饰自己的多愁善感。《诗经》的诞生,本就是散落各地的民风生活的真实表达,作为“民”的普通人居处真实的日常生活,面临人生各个重要时间节点的重要选择,呼应日常行动随口吟唱的诗句具有将情感从现实中转化入文学表达的天生功能。传情与感发借日常所见的山水,所耕作的庄稼,所见的路人,借岁时节庆中肆意生长萌发的情绪感兴而出,从字句中表达真性情,也将现实附加的生命重量以另一种形式的抗争倾泻,通往一个充满自由与爱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维柯.新科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刘士林.“诗化的感性”与“诗化的理性”[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1).
  [3]覃德清.诗性思维理论与中国诗学精神特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4).
  [4]刘渊,邱紫华.维柯“诗性思维”的美学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1).
  [5]胡壮麟.诗性隐喻[J].山东外语教学,2003(1).
  [6]任树民.先秦两汉抒情文学的诗性特质研究[D].青岛:山东大学,2008.
  [7]赵桂芬.《诗经》征戍怀归诗的情感意蕴探析[J].诗经研究丛刊,2018(3):348-357.
  [8]王宁.《诗经》的时间用语与情感表达[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23(1):80-84.
  [9]杨国荣.《诗经》的情感世界[J].中国文化,2012(1):40-46.
  [10]赵素彦.理智与情感的纠结——《诗经》女子恋爱心理冲突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6):69.
  [11]高盛荣.在情感的囚笼中挣扎的灵魂——谈《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J].长春大学学报,2004(3):46-48.
  [12]刘士林.人是一根有情感的芦苇——《诗经·蒹葭》与中华民族审美情感的历史源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8-54.
  [13]刘松来.《诗经》情感表现中的意念因素探赜[J].中国韵文学刊,1998(1):41-45.
  作者简介:刘爽(1994-),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文学、民族文化。
其他文献
到今年8月24日,中国和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已经18个年头了。这18年来,中韩两国关系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速度、广度,都超乎人们意料。中韩建交,使两国关系的发展获得了广阔的空间,对促进本地区安全与稳定,改善我周边地区的外部环境十分有利。在朝鲜半岛,在东北亚,以至在整个亚洲事务中,我国所处地位更加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当年中央高瞻远瞩、不失时机地决定中韩建交,实为高明举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生;学习策略;心理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3-0057-03  【作者简介】刘丽娟,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江苏扬中,212200)专职心理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学生进入高中后,新的学习要求、新的知识,让学生不能再延续初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高中知识量变大,知识的理论性、概括性、抽象性和系统性都
【摘要】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师音乐实习生蕴含着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发展潜力。本文从高师音乐实习生的角度出发,对其传统音乐教学能力现状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反思新课改背景下高校对音乐类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不足并给出合理的发展对策,为中国传统音乐与学校教育和高师音乐师范生的相关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师音乐实习生;传统音乐;学校音乐教育;现状 ;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所以很多人都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而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文化层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升社会群众的文化素养,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势在必行。博物院作为广大社会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能够合理地对博物院文物衍生品进行开发设计,不仅可以为博物院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强化文化传播的
北京市昌平区教委机关党总支到昌平区狼儿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由昌平区教育委员会推荐并提供资料)  北京市昌平区狼儿峪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狼儿峪村是平西地区最早建立起党支部的地方之一。1938年3月,昌宛聯合县政府在狼儿峪村成立,先后建立党组织和抗日政权,建立民兵队伍,开展游击战争,指挥平西地区的革命斗争,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基地中的昌宛联合县革命历史展馆以图文
【关键词】拖延;小学生;心理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6-0063-03  【作者简介】梁俊芳,江苏省徐州大屯矿区第一小学(江苏沛县,221611)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许多小学生学习时间自我管理低效、无计划并且缺乏策略,普遍表现为对时间概念模糊、没有紧迫感,做什么事情都不着急,也不知道及时完成一件事情会有什么更好的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  作者:顾明远  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書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取得的历史经验,厘清了我国教育领域中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产生的复杂背景,对当下我国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历史性的深入反思,在此基础上探析了未来我国教育改革的路向,对于我国教育理論的一些重大问题特别是素质教育问题做出了回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作者特别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
摘 要:本文论述了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强调对教育部16号文件重要的、深远意义的再认识。建议在学习各国的高职教学理论的同时,要以国情、教情实际出发,建立灵活的体制,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以人生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来培养合格的公民、专业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16号文件;工学结合;教育制度环境;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制度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
一、割伤自己的小雅  小雅,13岁,七年级女生,有一个上四年级的弟弟。小雅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小学一二年级在老家上学,乖巧懂事,成绩比较优秀,老人溺爱孙女。小学四年级时小雅转学到父母身边,因为转学适应出现问题,她的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小雅父母对她要求严格,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时常打骂、责罚小雅。  进入初中,小雅的学习更加吃力,和父母的冲突增多,常因一点小事发生争执。班主任发现她的手臂上有几条用小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课堂;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8-0023-03  【作者简介】吴杨,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南京,210016)心理健康教师,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他们经常会思考“我是谁”“我在做什么”。但是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和思维的局限,他们的自我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本课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