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按照会计人员创新能力的内涵要求,着重从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考评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及措施,与各位同行、专家商榷。
关键词 高职;会计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作为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衍生和翻新,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依据会计准则,符合国际惯例,创新会计信息处理模式,以新的思路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高职会计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传统教育模式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问题,本文按照会计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从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考评体系的改革等方面,对会计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会计人员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结合会计工作的特点,会计人员创新能力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实践能力
反映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包括根据会计准则、制度进行记账实践的能力和查账能力,这是创新的基础。
2,分析理解能力
主要包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和账务处理的能力,会计工作有特定的制度约束,但约束不是绝对的,随着准则的不断完善,现代会计在核算方法等方面的选择空间不断扩大,分析理解能力体现了会计人员的创新能力。
3,自学能力
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考察自学能力,即对新业务、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探索的主动性。
4,协调与沟通的能力
会计人员总是在一定的组织中,以团队的形式展开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須善于协调,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积极优化会计工作的内外环境。而以工作为中心的创新活动,也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
5,创造能力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充分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将暂时闲置的沉淀资金用活,提高经济效益;熟练运用计算机,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开发新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措施
1,在教学计划设置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纳入教学的总体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加深对会计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探讨,强化学生超越会计只是按准则簿记的片面认识。适当安排课时介绍会计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具体作用的案例,如避税策划,由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确定合理的课堂学习和实务操作课时结构,确定合理的教材学习和学生案例策划的课时结构,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2,开放式教学
现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讲授的知识面过窄,信息量小,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科技进步发展的速度;启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够,使受教育者局限于书本、课堂,缺乏社会意识和国情意识。
进行开放式教学,应当在体现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重新构造与设计,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扬长补短。具体做法是:在学期初,任课老师挑选若干名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布置学生在课下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各自讲解其中的某一章节,同时告诉学生本学科、本领域正在争论的问题,以及争论各方的观点、代表人物及要阅读的参考资料等,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开展研究。教师在学生讲解之后,针对学生理解上可能出现的偏差或疑点进行点评,并根据学生理解本章节的现状及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思考各章节的重点以及全书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愿意听、愿意看,愿意想、愿意做,缩短学生由学习到独立创造的周期,同时这一过程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围绕某个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的一种教学形式。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实质及高潮所在。通过课堂上互动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针对某一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讨论、争辩、探究,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应多采用发散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全面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过程灵活、全面,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案例教学要尽量避免出现引导学生按统一的模式和程序解题的状况,要尽量启发学生形成创新冲动,进行创新的尝试,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4,开展课堂讨论教学,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现代教育观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的途经来实现的。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倡合作学习精神。当学生在解决那些个体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时,通过集体讨论、互相交流、共同切磋,会使你茅塞顿开、心有所悟。同时,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
5,实施模拟教学法,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科内容与教学进度,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模拟活动,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会计模拟教学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专项模拟教学,即教师根据本学科的教学进度,分章节组织单项模拟实习。二是综合模拟教学,即以某一工业企业某月份的会计资料为模拟对象,指导学生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进行全过程的会计实务的模拟演练。这种模仿实际情景,进行逼真的实战演练,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探究能力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得以广泛运用,其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有关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去感知、认识和交流信息,同时,计算机还会提出相应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探究学习的能力。
7,考评体系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考评体系对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长期以来,学校采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考评体系,考试方法单一,形式呆板。这种考试制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循序渐进的引入科学的学生考评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要能凸显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优势和个性,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多元、独特的思维存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策划。考评形式可以适当多样化:对需要进行笔试的课程,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探索开卷、口试、大作业、财务方案策划、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方式,如具体设计若干案例题,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职;会计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作为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衍生和翻新,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依据会计准则,符合国际惯例,创新会计信息处理模式,以新的思路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高职会计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传统教育模式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问题,本文按照会计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从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考评体系的改革等方面,对会计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会计人员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结合会计工作的特点,会计人员创新能力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实践能力
反映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包括根据会计准则、制度进行记账实践的能力和查账能力,这是创新的基础。
2,分析理解能力
主要包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和账务处理的能力,会计工作有特定的制度约束,但约束不是绝对的,随着准则的不断完善,现代会计在核算方法等方面的选择空间不断扩大,分析理解能力体现了会计人员的创新能力。
3,自学能力
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考察自学能力,即对新业务、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探索的主动性。
4,协调与沟通的能力
会计人员总是在一定的组织中,以团队的形式展开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須善于协调,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积极优化会计工作的内外环境。而以工作为中心的创新活动,也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
5,创造能力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充分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将暂时闲置的沉淀资金用活,提高经济效益;熟练运用计算机,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开发新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措施
1,在教学计划设置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纳入教学的总体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加深对会计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探讨,强化学生超越会计只是按准则簿记的片面认识。适当安排课时介绍会计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具体作用的案例,如避税策划,由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确定合理的课堂学习和实务操作课时结构,确定合理的教材学习和学生案例策划的课时结构,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2,开放式教学
现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讲授的知识面过窄,信息量小,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科技进步发展的速度;启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够,使受教育者局限于书本、课堂,缺乏社会意识和国情意识。
进行开放式教学,应当在体现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重新构造与设计,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扬长补短。具体做法是:在学期初,任课老师挑选若干名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布置学生在课下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各自讲解其中的某一章节,同时告诉学生本学科、本领域正在争论的问题,以及争论各方的观点、代表人物及要阅读的参考资料等,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开展研究。教师在学生讲解之后,针对学生理解上可能出现的偏差或疑点进行点评,并根据学生理解本章节的现状及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思考各章节的重点以及全书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愿意听、愿意看,愿意想、愿意做,缩短学生由学习到独立创造的周期,同时这一过程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围绕某个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的一种教学形式。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实质及高潮所在。通过课堂上互动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针对某一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讨论、争辩、探究,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应多采用发散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全面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过程灵活、全面,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案例教学要尽量避免出现引导学生按统一的模式和程序解题的状况,要尽量启发学生形成创新冲动,进行创新的尝试,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4,开展课堂讨论教学,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现代教育观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的途经来实现的。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倡合作学习精神。当学生在解决那些个体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时,通过集体讨论、互相交流、共同切磋,会使你茅塞顿开、心有所悟。同时,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
5,实施模拟教学法,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科内容与教学进度,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模拟活动,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会计模拟教学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专项模拟教学,即教师根据本学科的教学进度,分章节组织单项模拟实习。二是综合模拟教学,即以某一工业企业某月份的会计资料为模拟对象,指导学生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进行全过程的会计实务的模拟演练。这种模仿实际情景,进行逼真的实战演练,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探究能力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得以广泛运用,其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有关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去感知、认识和交流信息,同时,计算机还会提出相应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探究学习的能力。
7,考评体系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考评体系对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长期以来,学校采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考评体系,考试方法单一,形式呆板。这种考试制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循序渐进的引入科学的学生考评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要能凸显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优势和个性,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多元、独特的思维存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策划。考评形式可以适当多样化:对需要进行笔试的课程,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探索开卷、口试、大作业、财务方案策划、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方式,如具体设计若干案例题,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