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成长

来源 :新课程导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ku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呢?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建设一个有育人温度的班级,班级里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备良好的品行.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受到教育、快乐成长、走向成熟.
其他文献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接受科学概念之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的对事物的既有理解.这些前概念有的正确、有的不完善、有的错误,由于综合了学生的日常经验,前概念具有自发性、综合性、顽固性等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前概念,可能会影响着科学观念的接受、核心素养的形成,前概念的转变与重构是比较困难的.通过对话学习模式,学生与自我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客体对话、再与自己对话进行反思,能够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从而重构前概念,形成科学概念.
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推动高中体育课程特色化发展,促进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培养学生运动爱好具有重要作用.福建省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学生运动能力发展长期效应价值难以凸显,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目标难以实现,难以突破体质健康测试手段价值等现状,因此,本文提出重塑素养引领评价定位、重构科学体育“教—评”大单元教学计划、重塑“家—校—社”联动监督体系、构建高中体质下降合理化的问责机制等策略,以期推动考试评价与学科素养培养相一致.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中规定“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平均每周3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课程的设置是对我国传统教育形式的一次更新,它旨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精神的和综合实践能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传统课程以书本知识为传授主体的教学形式.因此,也有了更多的一线教师加入了综合实践研究的教学工作,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该课程进行了研究.尽管如此,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
目前,导向法理论研究趋势较为集中,研究的学段多为高等教育阶段.本文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以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为指导,主要探讨该理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笔者主要从产出导向法的三要素中的第一个要素“驱动”环节出发,结合其关键理念“场景设计”,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听说课和写作课的课型为依托,探讨借助该理论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的策略.
江苏省为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从2021届开始,数学学科采用全国卷的新高考模式.新高考对概率与统计模块的考查力度很大,知识点内容增加,难度增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高.在新高考模式下进行概率与统计的教学,要根据新高考在概率与统计模块释放出的改革信号,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营造整体把握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的教学环境,开展有效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注重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数学抽象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期刊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培养”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教师容易把自己放在“主导者”的位置,在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日常生活中没有站在“儿童立场”,忽视了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道德与法治教育也往往因此陷入“培养”的怪圈,功利性明显、急于求成,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不急功近利,重体验过程,多些陪伴的勇气与耐心,这样的教育能够立足于儿童,真正对儿童成长有所助有益.
小学美术课堂教育的一个重要要求是在发展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在这一教育要求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将美术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应对社会多元化冲击的能力,也让美术课堂因为传统文化的融入而更加厚重和深刻,拓展美术学科的教育功能.
项目化教学是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而思辨阅读是以“思辨”为核心特质的阅读模式.在高中阶段,语文是极为重要的科目,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思辨能力,教师应将项目化教学与思辨阅读模式相融合,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获得知识及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本文从“发挥图像系统教学,优化教学资源;捕捉生成性资源,走进学生内心;创设问题情境,优化师生活动”三个方面构建活力课堂,让化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教学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讲究艺术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与接受能力.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小学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刻板、无趣的教学语言,本文以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结合语言艺术从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艺术要求和提升小学文言文教学教师语言艺术的策略这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通过对文言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理论探究和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文言文课堂教学导入语、评价语、过渡语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