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家庭教育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中心点”,也叫第一道防线。
家庭教育是奠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保证。因此,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长的事,两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教育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英国教育家尼尔曾说过:“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的父母开始关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他们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表现不当,往往表现为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过偏,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不了解科学的教子方法,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其精神和心理需求;或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很多,但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是传统教育。家长对孩子实行“专制”管理,将成人的意识强加于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这种家庭教育经常使学生产生两种心理走向:一种逆来顺受。这种学生往往是在委曲中成长,对事物或是无主见,或是长期精神压抑,有可能导致心理变态;另一种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同家长对抗,不断给家庭与学校制造麻烦。
二是特权型的家庭教育。这是很多富裕家庭的教育方式。雄厚的经济实力,优越的社会地位,使一些家长养成了特权观念,他们灌输孩子很多“高人一等”的思想,让孩子产生优越感,在吃、穿、用上互相攀比,不求上进,到处寻衅滋事,学校的正面教育在他们身上很难发挥效用。
三是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家长对子女过分的“爱”导致孩子诸多不正常的心理。有的“咬尖”,凡事都想占先,不管是否应当,这种心理极易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态;有的依赖性强,整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生活是一副茫然不知的态度,这种心理容易导致“拒绝长大”的情况出现,而且对学生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更为不利。
四是离异型的家庭教育。家庭离异和再婚现象在今天已经很普遍,这类重组家庭的教育是很难做好的,孩子们面对“后爹”、“后娘”,总免不了产生敌对心理,面对同学便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两种心理均不健康,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发展下去,易形成强烈的报复欲望。
矫正家庭教育方面的种种误区,就要坚持科学的家庭教育。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最科学,最有价值的?这个问题不仅是家长们的一块“心病”,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议题。下面就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谈以下几点:
1做好家庭教育,要真正了解孩子,关心孩子,这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现在有一些家长都以自己忙为理由,很少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只知道孩子吃完饭上学去了,却不知道孩子在学校或校外干了什么,对孩子的学习和其它行为也不了解,这不能不说是家长的失职。真正全面地了解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长不仅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了如指掌,而且要对孩子在外面的表现全面掌握。这需要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经常与之谈心,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和要求,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全面了解孩子,才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要给孩子以帮助和指导,引导孩子健康发展,不断取得优异成绩。
2做好家庭教育,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教育专家在认真分析了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后指出,家庭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十分重要。孩子出生以后,在与外部世界的密切接触中,他们的心理活动也逐渐丰富和复杂起来,尤其是家庭的一切,包括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家庭的陈设布置等都给孩子留下最初也是最难忘的印象。显然,家庭便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则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由于经常不断受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将不同程度地打上家庭的烙印。所以,家长要有良好的教育观念,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把教育子女视为应尽的义务,引导子女正确做人,提高子女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鼓励子女勇于吃苦,勤奋上进,全面发展。除此之外,还要为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体贴,家庭气氛宽松、舒适,这样的环境将使子女心情愉快,性格开朗,热情活泼,学习高效。
3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父母的示范效应,父母一定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和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政治表现、工作态度、兴趣爱好、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生活方式,甚至走路的姿态,都可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也正是这样,如有些做父母的,经常跟孩子讲学习多么重要,读书多么重要,可他们平时谁也不看书,冬天在家看电视,夏天到街上聊天、下棋、玩麻将。还有些家长,在家里当着孩子的面,说话不注意分寸和影响,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进步起到了阻碍作用。所以做家长的,在孩子面前谈话、做事,一定要注意分寸。父母的自我形象、威信尊严、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语言风格、行为习惯等特征在子女的心目中往往是神圣的,因此,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子女常常通过模仿,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效应。如果家长自身素养较高,为人诚实、工作勤奋、谈吐文雅、处事得体,那么对子女将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父母的示范效应本身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家长要能主动的、有意的发挥示范作用,其对子女教育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意培养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培养孩子成才不但需要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了,才能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克服困难的毅力,把握自我的能力,从而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树立达到人生某一目标的坚定信念。因此,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成才的前提。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性格和行为曲线,总是围绕家长性格和行为的轴线上下波动的。实践证明,凡是对孩子人格和品行教育抓得好、抓得及时的,孩子就能健康成长;反之,孩子的人格和品行就可能出现问题。久而久之,就会滋生不良习气,积习难返,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
据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二庭长、少年法庭法官,全国十佳法官,电影《法官妈妈》生活原型尚秀云专家归纳,违法少年大多成长于问题家庭,她从事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18年,曾审判过600余名少年犯,她觉得没有不良的少年,只有不幸的少年。一个原本纯洁无暇的婴儿,之所以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归根到底,问题往往出在父母身上。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责任多么重要。
活生生的案例告诉我们,每一名未成年人犯罪都与家庭教育失当和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有着密切关系。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优良品德,做好家庭的法制、心理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配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预防和矫治,就会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问题少年”及其犯罪行为的出现。
要想矫正家庭教育的种种误区,就要坚持科学的家庭教育。科学型的家庭教育要求家长要以正确的心态正视现实,把握自己,以身作则,同孩子融洽相处,批评教育的方式能让孩子感到父母之爱。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心灵就会充满了阳光,就会始终保持着健康成长的良性发展状态。
家长同志们,请您正确了解和科学地把握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吧,承担起家长的教育责任吧。既然给了孩子一条生命,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更应该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人生。
家庭教育是奠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保证。因此,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长的事,两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教育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英国教育家尼尔曾说过:“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的父母开始关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他们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表现不当,往往表现为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过偏,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不了解科学的教子方法,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其精神和心理需求;或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很多,但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是传统教育。家长对孩子实行“专制”管理,将成人的意识强加于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这种家庭教育经常使学生产生两种心理走向:一种逆来顺受。这种学生往往是在委曲中成长,对事物或是无主见,或是长期精神压抑,有可能导致心理变态;另一种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同家长对抗,不断给家庭与学校制造麻烦。
二是特权型的家庭教育。这是很多富裕家庭的教育方式。雄厚的经济实力,优越的社会地位,使一些家长养成了特权观念,他们灌输孩子很多“高人一等”的思想,让孩子产生优越感,在吃、穿、用上互相攀比,不求上进,到处寻衅滋事,学校的正面教育在他们身上很难发挥效用。
三是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家长对子女过分的“爱”导致孩子诸多不正常的心理。有的“咬尖”,凡事都想占先,不管是否应当,这种心理极易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态;有的依赖性强,整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生活是一副茫然不知的态度,这种心理容易导致“拒绝长大”的情况出现,而且对学生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更为不利。
四是离异型的家庭教育。家庭离异和再婚现象在今天已经很普遍,这类重组家庭的教育是很难做好的,孩子们面对“后爹”、“后娘”,总免不了产生敌对心理,面对同学便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两种心理均不健康,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发展下去,易形成强烈的报复欲望。
矫正家庭教育方面的种种误区,就要坚持科学的家庭教育。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最科学,最有价值的?这个问题不仅是家长们的一块“心病”,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议题。下面就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谈以下几点:
1做好家庭教育,要真正了解孩子,关心孩子,这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现在有一些家长都以自己忙为理由,很少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只知道孩子吃完饭上学去了,却不知道孩子在学校或校外干了什么,对孩子的学习和其它行为也不了解,这不能不说是家长的失职。真正全面地了解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长不仅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了如指掌,而且要对孩子在外面的表现全面掌握。这需要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经常与之谈心,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和要求,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全面了解孩子,才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要给孩子以帮助和指导,引导孩子健康发展,不断取得优异成绩。
2做好家庭教育,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教育专家在认真分析了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后指出,家庭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十分重要。孩子出生以后,在与外部世界的密切接触中,他们的心理活动也逐渐丰富和复杂起来,尤其是家庭的一切,包括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家庭的陈设布置等都给孩子留下最初也是最难忘的印象。显然,家庭便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则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由于经常不断受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将不同程度地打上家庭的烙印。所以,家长要有良好的教育观念,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把教育子女视为应尽的义务,引导子女正确做人,提高子女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鼓励子女勇于吃苦,勤奋上进,全面发展。除此之外,还要为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体贴,家庭气氛宽松、舒适,这样的环境将使子女心情愉快,性格开朗,热情活泼,学习高效。
3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父母的示范效应,父母一定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和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政治表现、工作态度、兴趣爱好、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生活方式,甚至走路的姿态,都可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也正是这样,如有些做父母的,经常跟孩子讲学习多么重要,读书多么重要,可他们平时谁也不看书,冬天在家看电视,夏天到街上聊天、下棋、玩麻将。还有些家长,在家里当着孩子的面,说话不注意分寸和影响,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进步起到了阻碍作用。所以做家长的,在孩子面前谈话、做事,一定要注意分寸。父母的自我形象、威信尊严、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语言风格、行为习惯等特征在子女的心目中往往是神圣的,因此,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子女常常通过模仿,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效应。如果家长自身素养较高,为人诚实、工作勤奋、谈吐文雅、处事得体,那么对子女将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父母的示范效应本身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家长要能主动的、有意的发挥示范作用,其对子女教育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意培养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培养孩子成才不但需要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了,才能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克服困难的毅力,把握自我的能力,从而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树立达到人生某一目标的坚定信念。因此,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成才的前提。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性格和行为曲线,总是围绕家长性格和行为的轴线上下波动的。实践证明,凡是对孩子人格和品行教育抓得好、抓得及时的,孩子就能健康成长;反之,孩子的人格和品行就可能出现问题。久而久之,就会滋生不良习气,积习难返,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
据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二庭长、少年法庭法官,全国十佳法官,电影《法官妈妈》生活原型尚秀云专家归纳,违法少年大多成长于问题家庭,她从事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18年,曾审判过600余名少年犯,她觉得没有不良的少年,只有不幸的少年。一个原本纯洁无暇的婴儿,之所以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归根到底,问题往往出在父母身上。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责任多么重要。
活生生的案例告诉我们,每一名未成年人犯罪都与家庭教育失当和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有着密切关系。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优良品德,做好家庭的法制、心理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配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预防和矫治,就会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问题少年”及其犯罪行为的出现。
要想矫正家庭教育的种种误区,就要坚持科学的家庭教育。科学型的家庭教育要求家长要以正确的心态正视现实,把握自己,以身作则,同孩子融洽相处,批评教育的方式能让孩子感到父母之爱。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心灵就会充满了阳光,就会始终保持着健康成长的良性发展状态。
家长同志们,请您正确了解和科学地把握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吧,承担起家长的教育责任吧。既然给了孩子一条生命,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更应该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