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无痕 精彩有痕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教学置于无痕的状态中,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痕的教学才是教学的至高境界。”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无痕是师生处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在课堂中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增长,不是刻意而为之的,而是顺应原有的基础,自然地成长。本文就根据当前在科学教学中存在着灌输式教学、形式主义教学条框、为教而学等问题,谈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关注意外,创设情景,捕捉细节,赏识学生,精心设计等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境界。
  【关键词】科学教学;教学无痕;有痕;境界
  在科学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片面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课堂上动不动就布置学生“上网收集资料”,不管有没有必要;动不动就“分组讨论”,不管学生是不是真讨论,是不是有收获;老师一个问题刚出来,“唰唰”小手林立,大家争着发言,老师就高兴,也不想想学生不思考就急着回答问题好不好,学生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有没有价值;评价学生时教师“虚情假意”,言不由衷“表扬他,啪啪啪”,让人浑身不自在……这种只追求表面热闹,忽视科学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与达成,忽视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教学岂不是把科学教学改革引入了误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将教学置于无痕的状态中,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痕的教学才是教学的至高境界。”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那么在科学教学中该如何彻底屏弃灌输式教学和形式主义教学来实现教学无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境界呢?
  一、关注“意外”,随机生成“智”无痕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精心设计的预案,往往会被学生的一些节外生枝所干扰,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看,这些“奇谈怪论”正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生命信息。可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生态和谐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生成的信息往往是课堂教学中闪现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应该正视这种现象,要善于捕捉教学以外的可利用因素,注重有效引领,泰然地迎接生成,并加以智慧的推进,使它变“废”为“宝”,常常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未曾预设的精彩”。但真正应对生成,需要敏锐的教育智慧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惧怕意外,很少将有价值的意外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加以智慧地利用的。这不仅关系到我们的教育意识和教学理念,更囿于我们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面对课堂教学中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这种自然高妙、不留痕迹应对“意外”的艺术,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和境界。对课堂教学中不期而遇的林林总总的“生成”,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高屋建瓴地对各种“生成”的信息加以甄别、筛选,并通过不断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同时,以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地推进“生成”,从而让课堂更加多姿多彩。
  二、创设情景,情境感悟“趣”无痕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学习活动不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同化”、“顺应”的过程,这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个途径或两种方式。也就是说,知识不是由教师被动地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情景的创设,是实现激励、唤醒、鼓舞的良好手段。尤其对于科学教学,情景的创设更显重要。《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教学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出发,大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呢?生动和趣味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以趣引思,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学生在这种情景下,会乐于学习,且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贮存和对概念的理解。兴趣是成就学业的沃土,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兴趣能使人集中注意力,能促使人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设计的情景是否有情趣、有吸引力,是否使学生在生疑、解疑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能够体会积极思维的欢乐是情景创设优劣的标准。
  三、捕捉细节,睿智高效“巧”无痕
  课堂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细节处理好,课堂上教师才可能演绎精彩,师生才会奏响美妙的、华丽的乐章。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热胀冷缩》的时候,由于缺少仪器,教师请每位学生自带一瓶娃哈哈果奶饮料用于实验。插入吸管后,由于毛细现象,吸管里出现了一小截液柱。当学生把果奶浸入热水后,大部分学生都观察到吸管内的液柱比原来升高了,教师也按部就班的在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该现象,这时仍有一学生自言自语、闷闷不乐,教师询问原因,学生回答:“果奶浸入热水后,我观察到吸管内的液柱不是直接上升反而是先下降后上升。”老师没有放过这一细节,而是让所有学生重新实验,果然大家观察到吸管内的液柱不是直接上升反而是先下降后上升。于是老师特意安排时间让学生分析刚才实验中的这一细节。原来,当果奶刚浸入热水时,外层的塑料瓶首先受热胀大而增加瓶的容积,所以液柱下降;过一会儿,等瓶内的果奶受热膨胀,液柱才又上升。通过对这细节问题的讨论,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的认识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了,不但没影响教学效果,还让学生得到了意外的更大的收获。
  如果在科学教学中时时处处关注细节,课堂里少一些拨算盘珠般的知识灌输,少一些喝白开水似的情感体验,从细节处多一些语言的灵动、思维的敏捷、情感的抒发、体验的锤炼、智慧的启迪、思想的升华。让听课的学生除了感受到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更可以感受到他的睿智——细节之处的睿智,铸就了课堂的精彩。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艺术,需要我们去追求,让我们立足平淡,捕捉细节,在润物细无声中静听花开的声音,在水到渠成中领悟细节的魅力。   四、赏识学生,点拨激励“情”无痕
  科学教育十分需要情感教育,情感是科学课教学的灵魂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以情动人,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让学生融入到科学的情感之中,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科学课程评价充分体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激励性的赏识。教师的赏识可以点亮学生内心的火花,随时捕捉学生的一些闪光点,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要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扬,要用真诚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充分肯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有时教师一个赏识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手势,恰似一场春雨,滋润着孩子们求知的心灵,给孩子们带来无比的欢乐和鼓舞。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不用说学生,就是我们老师,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给自己鼓励,对自己的赞美。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激励性语言,给学生以肯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往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不错”、“很好”、“再想想”、“你能比她还好”等等这样的评价语言。的确,这些语言有一定的激励性,但久而用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应有的魅力。而这种评价的前提是赏识学生,热爱所有学生并把满腔的“情”隐含在自己的每堂课、每一言、每一行中。
  五、精心设计,浑然天成“美”无痕
  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方法、场地不失时机地渗透美育,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科学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之中轻松地全面地认识自然规律、掌握并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对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言道:备课花功夫,上课显神通。为了有效地上好科学课,教师必须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使新的教学理念内化为教师的理解并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而教学设计正是实现这一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的鲜活的学生,要与学生沟通,教师不能只注重教育的技巧,更应注重教育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因学生而动,因情境而变,为学习而展开。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充分挖掘科学公式、定理、规律的简约美;科学调查、制作、实验的实践美;科学严密逻辑推理语言的文学美;科学里众多大家无穷的人格美;科学教材中图象丰富、内容生动活泼的形象美;科学无限想象空间的想象美;科学中微观结构、模型的形式美;科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美……要想使科学课堂在不显山露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意犹未尽,美不胜收,就在于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善于发现和挖掘科学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科学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激发学生形成强烈而浓郁的科学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在看似随意实则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水道渠成,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无意识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回顾教学中的点点滴滴,细细品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学无痕 精彩有痕。可见,“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这种“不教而教”的无痕的教学手段妙不可言,它正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 “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的“无为”而教的教育境界,亦是教育的最高的境界。 那么,对于课堂教学者而言,这种 “不露痕迹”的无声教学——无痕教学,亦应是我们所不懈追求的教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2] 张昕任奕奕 李东明《新课程教学设计》[M] 出 版 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 ISBN:756400246
其他文献
【摘 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学习法宝,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培养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式;创设学习气氛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高效课堂的显著特征。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主动地进行学习。 “自主、合作
期刊
【摘 要】课程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90年代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探求新的授课方式,一改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授课局面。到新课程改革后,这个教学要求被明确地提到日程上来,而创设有效的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教师们常用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有效课堂活动;提高;学习自主性  课程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9
期刊
【摘 要】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化学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课堂  现代教育研究的方向是打造高效课堂,深入课堂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打造新的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职业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如何保障人才质量?一条思路在人们心中逐渐清晰——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高尚道德的倡导者,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资源。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丰富的知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要想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职业教育处于
期刊
【摘 要】小学音乐课是一门深受学生喜欢的课程,它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课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更能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再加上有的教师音乐教学走入了误区,音乐课缺少趣味性,只剩下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弹唱,学生学唱。每节课如此,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失
期刊
课堂上,一个个融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的问题,如一块块精心选择的燧石,必定能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出朵朵智慧的火花,给他们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盘活他们的潜能,有着一石数鸟之功效。美国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查出来。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可见,在教学中讲究提问的技巧是多么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才能达到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参与,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以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强调“因材施教”,因为我们教师的任务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这才是我们成功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校
期刊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其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而今,我们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经历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素质教育已不再是一个新话题。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以特殊的神圣使命,面对培养造就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面对需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生活、如何健体、如何创造、如何审
期刊
【摘 要】声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能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柏拉图指出,音乐“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并使“性格也变的高尚优美”。中国古代的《乐记》中也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关键词】声乐教学
期刊
【摘 要】中职学生与社会有着较密切的接触,对于最终的培养目标较为明确,他们成长在一个较为复杂的环境中,生活状况的变动性也较大。因此,思想教育存在一定困难。文章主要分析了中职学生思想教学现状以及成因,并提出了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生;思想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稳步上升,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之一同发展的还有精神文化的需求。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