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高校“法规”类课程建设刍议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1020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以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为背景,梳理并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法规”类课程设置与建设现状,对标“意见”精神及要求,指出了当前“法规”类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从“转变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优化教材内容和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团队)建设以及重构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法规”类课程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做出有益探讨。
  关键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课程建设  特征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4(a)-0130-03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aking the public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pin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as an example
  WANG Shuqiong1  XIE Xiaoqin2
  (1.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Guizhou Light Industry Technlogial College, Guiyang, Guizhou Province, 550025  China)
  Absrtact: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pin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combs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urriculum provision and construction  of "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and requirements of "opinion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ent "law and regulations" courses and then makes a helpful exploration to  further strengthening  andimproving the methods and paths of " law and regulation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view of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ideas and teaching mode, optimizing the content andstructur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 team" and reconstructing th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The Implementation Opinion of th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Characteristics; Flip teaching
  在2018年9月举办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我国教育中,要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内容,从而培养出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拼搏的人才。
  针对“如何落实新时代教育工作根本任务”,我国高等教育率先发力,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会议的召开、相关的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就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形成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坚持立德树人,并且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师更加强大,让管理更加严格,促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从而全面培养综合型人才”等共识。
  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的效果也直接关系着人才的培养效果,因此,必须要将教学改革的结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意见”从8个方面列举了22项强化课程建设举措。“意见”中还明确指出要“不断挖掘和分析在课程中包含的政治思想和教育元素,并且渗透到教学中去”。
  当代大学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坚力量,要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其加强教育和培养,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尤为重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培养其规范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要求,同时也是其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将法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知识相融合,设置与其专业、职业发展相关的“法规”类课程,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1  我国高校“法规”类课程建设现状、特征及功能分析
  1.1 建设现状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在“法规”类课程设置和建设上呈现出以下状态。从层次上看,主要在本科和高职阶段,且高职院校更为重视;从学科门类上看,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重视,在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林学、药学、工商管理等学科下的相关专业,均有“法规”类课程的设置以及理论与实践研究,其中,尤其是对“建设工程法规”课程的关注尤为突出;从研究视角看,多集中在对教学方式、手段的方法论层面的探讨,缺乏整体性视野,在理念引领、师资队伍建设及能力提升路径以及教材建设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不够深入和充分。
  1.2 特征及功能分析
  交叉性、抽象性是此类课程最为突出的特征。其知识体系是建构在法律(抑或法治)语境下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归纳、描述与重构基础之上,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和抽象性,是学生在校期间了解法律对其所学专业以及与所学专业相关行业规定的重要途经,是培养其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成长和职业发展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和功能。
  2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高校“法规”类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
  对标“意见”精神及要求,该文认为,高校应对“法规”类课程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和充分支持,尤其是在本科教育阶段和层面。要从培养“崇法、敬法;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认识和高度,从“转变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优化教材内容和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团队)建设以及重构课程评价体系”4个方面整体推进“法规”类课程建设。
  2.1 转变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在课程建设中要突显“以生为本”,坚持“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要在切实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要求下,将CDIO、OBE等新的教学模式渗透、融入到课程建设中;要在“产、教、学、研”融合背景下创新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与“翻转课堂”“MOOC”、微课等新型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如在课程内容上与相关专业“执业职业资格”考试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整合,强化实践应用,提升应试能力(楼瑛、王逢朝,2019)。
  为了能将更为鲜活的案例引入课堂,有研究者提出并践行了将“裁判文书”引入建设工程法规课程教学(韩飞、廖玮琪、张舒平,2017)。
  2.1.1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在当前的高校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课堂互动不足和学时少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就是“课前预习(在线)+课堂研习(教学研讨结合)+课后复习(在线)”的综合型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能够将传统教学课堂和网络在线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在开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熟悉这种模式,并且让学生形成自主在线学习的思想观念,在线上学习实现预习。在开课时,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例如案例重现和分析、辩论式教学等形式,转变过去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在课程完成之后,引导学生继续线上学习,并且让学生独立完成线上作业,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也是转变了过去的“以教为中心”的方式,逐渐成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并且采用了多种课堂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1.2 在线开放课程的构建和效果
  在当前的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课程建设必须要将教学和互联网充分结合起来,进而形成高效的在线教育方式,例如MOOC(慕课),从而促进教学的改革和优化。“翻转课堂”有效的开展给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参考,尤其是在教材内容、知识点框图以及经典案例中,其都带来了完善的教学资料,并且在在线课程体系中实现了有效的整合,利用中国大学的MOOC平台,其中的SPOC系统能够实现有效的教学视频的录制,并且不断扩展热点案例。另外,利用SPOC在线系统公告能够将新颁布的法律规定和一些专业理论经验发布出来,构建完善的在线课程,同时让其成为资源共享和知识传播的有效平台。在当前,对于学校的法规课程SPOC教学开展了两轮授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学生的支持,并且促进了在校注册小众化课程的实现。
  2.2 优化教材内容和结构
  教材(课本)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基于法律规定相对“滞后性”特征,目前,高校“法规”类课程教材普遍存在诸如“内容上与专业契合不够,凝练不够且更新不及时”“编排形式创新不足,缺乏特色”“乏编者观点与思维引导,知识罗列现象明显”“案例陈旧且典型性、关联性不强”等问题和不足。因此,在“法规”类课程教材建设上要充分体现 “权威性、时代性、互动性、系统性、整体性”要求,可依托和开展“课程群”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以“系列”“丛书”形式对某一学科门类“法规”课程教材进行统一编写。
  值得提出的是,在教材内容上应体现国际化视野和格局,对国外相关专业和领域的法律规定应做一定介绍。
  2.3 加强师资队伍(团队)建设
  基于“交叉性”特征,要求此类课程的授课教师须同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法学知识(有些专业还需要一定的行业从业经验,如土木工程),因此师资一直是制约“法规”类课程建设的一大瓶颈。该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破解:一是可在当前需求较大的专业、领域开展研究生层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如对于目前高校相对较为重视的“建设工程法规”课程师资培养,可增设建筑法硕士(Master of Construction Law);二是通过短期理论和实践培训以及教研活动的开展,对现有师资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三是组建、培育教学团队,开展分阶段教学。
  2.4 重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之于课程建设的完善、质量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过程中,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要予以始终如一的关注。一是强调动态评价。在课程实施前要予以充分的论证;要将课程实施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中进行审视和检验。二是要引入多元评价机制,明确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并明确评价流程和步骤。
  从“重学科”到“重课程”,“意见”的发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重心下移趋势。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抓住契机,积极探索交叉学科创新机制,充分重视和加强像“法规”类这样具有交叉性课程的建设,努力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2019-10-3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Z].
  2019-10-08.
  [3] 金丹丹,杨绯.《工程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9):157-158.
  [4] 周崴.产业融合背景下高职高专《旅游政策与法律法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研究[D].郑州大学,2018.
  [5] 王小山.草业政策与法规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學论坛,2019(8):183-185.
  [6] 袁翠翠,吴江六.高校审计法规教学改革探索[J].财经界,2019(9):236-238.
  [7] 刘莹.高职“林业法规与执法实务”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8(3):186-187.
  [8] 贺婷.美国一流本科课程的案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广东省青少年训练竞赛中心微信公众平台的样本获取,搜集与用户、图文、消息等方面的一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体育类微信公众平台存在内容体系不完善、原创内容少、时效性差、缺乏人文传播等的主要问题。对于体育类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应当首先明确定位;其次要加强内容差异化、增强内容原创性以及内容形式和种类的多样性;最后就是要提高采编团队人员素质以及加强与用户互动。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 青少年
期刊
摘 要:“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让中国儿童文学中的精英作品“走出去”,打好文化牌,亮出东方文学的特色,不仅能让西方小读者们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与东方少年们在精神层次上达成共识,还能促进中西方少儿文化交流,从小就传递和平友爱意识,这些都是中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走出去”身上肩负的重任。该文从汪海岚的《青铜葵花》外译作品出发,浅析中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外译现状。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国儿童文学 外译
期刊
摘 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文化消费的提升,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对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对公共图书馆文创产品开发的政策支持、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价值、营销渠道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分析,结合安徽省图书馆的经验,对公共图书馆文创产品提出开发策略。最后,从公共图书馆文创体制的创新、与社会力量合作的加强、联盟和总分馆优势的发挥等方面,对公共图书馆文创产
期刊
摘 要: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推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主体需要重视优化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推进生态文明理念与建设实践的紧密融合,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所具有的引导作用。该文论述了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設对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生态文明视阈下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生态文明 国家公园 祁连山 建设策略  中
期刊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0-5042-7375  摘 要:Authorware由于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而广泛应用于教学和商业领域。作为一种多媒体开发工具,Authorwar自带系统变量和函数,并允许使用自定义变量和函数,因此拓展了其功能。该文介绍Authorware中的几个基本绘图函数,然后以模拟进度条、扇形展开圆、变大的圆及圆环为例阐述了创建动态图形的基本
期刊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0-5042-9427  摘 要:寻找每个知识点的课程思政元素是改变传统数学课的闪光点,其可以给枯燥的理论课堂带来生机,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该文以高等数学中的定积分的概念为例,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问题导入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将知识点和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期刊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04-5042-8350  摘 要:总分馆的建设是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全民阅读的有力抓手,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满足域内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能够有效整合当地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利用该区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实现该区域各级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及服务,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更
期刊
DOI: 10.16661/j.cnki.1672-3791.2010-5042-2975  摘 要:该文在研究德语宾语从句和汉语兼语句的结构和意义的基础上,归纳这两种句式的相似性,同时指出两种句型并非一一对应的,两者之间存在不对等性。该文分别基于德语宾语从句4种常见句型和汉语兼语句的特殊结构作为标准,列出对应的句型,通过语言迁移理论的分析,对学习者德语宾语从句习得提出教学建议,希望对我国进行第二
期刊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03-5042-8179  摘 要:微信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中,信息智能型的推广手段,在公共图书馆的利用率也逐年升高。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图书的借阅,根据自己所需快速找到对应的模块,方便读者随时随地阅读微信平台上的短小的推送美文。今后,图书馆应从读者的角度来更加完善微信平台建设,更加方便读者利用。微信平台有着共享性、便捷性、服
期刊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0-5042-0630  摘 要:经过业内人士的多年研究,ZARA被认为是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快时尚品牌。ZARA最著名的是它独具特色的民族时尚,是一种广大消费者“买得起的快速时尚”。但是当ZARA在“快速时尚”道路上碰到了美特斯邦威的“快速扩张+民族时尚”,谁能在中国的服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拔得头筹,充满着巨大的变数。该文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