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5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理念之一。通过学习和实践,本人认为课堂活力的形成,同时又取决于一种“权利”价值的转移,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把“学习的基本权利”还给学生,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行为,使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最终实现学生能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一、让学生尝试成功
  传统教学中,更多体现的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学习不是学生自己的行为,学习的主动权也不在学生自己手中,而是在教师的要求、指令甚至是强迫之下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更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三年前,我校创立了“语文成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为改变这种状况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我们由教师“帮助”学生成功,通过让学生“尝试成功”,最终实现学生“自主成功”。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不断地为学生创设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赏识、积极鼓励,使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获得较高层次的发展,逐步产生自我期望和自我激励,最终使学生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把尝试成功的权利还给学生,就是要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这种积极心态,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自信和勇气,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二、让学生实现创新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创新活动。传统的教学中,在失去了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同时,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甚至很大程度上是在压抑和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一般来说,有两种类型的创新:一种是具有特殊才能的创造;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新。这种“自我实现”的创新对社会没有多大价值,更不会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于他自身来讲却是一种了不起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基础教育更多关注的正是这种“自我实现”的创新。我们关注把实现创新的权利还给学生,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利用猜想、想象等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善于巧设提问,鼓励质疑,提倡标新立异,不断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技能排除学生学习的思维障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维训练,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善于捕捉学生中不断出现的创新火花,不失时机地积极鼓励、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课堂,展现出的是师生智慧的挑战,是师生创新的共鸣。在“挑战与共鸣”中,师生创新的潜能不断得到充分发挥;在互动与合作中,师生“自我实现”的创新价值不断得到充分体现。
  三、让学生质疑问难
  当前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存在两大“怪圈”:一是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二是学生不敢提出问题,尤其是不敢提出和教材、教师、同学不同的问题,而且这种现象随着年级和年龄的提高而表现得愈加明显。国外教师曾评价中国的学生很“成熟”,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经深思熟虑绝不轻易回答;国内人们也不断地讨论:“孩子为什么不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很少提问?”这的确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上仍然是“灌输式”和“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记忆,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选择余地;仍然有教师不断地对学生露出鄙夷的神情甚至讽刺挖苦,不给学生营造民主氛围;仍然是教师喜欢听话的乖学生,喜欢顺从教师设计的思路思考,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个性发挥。我们要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就要不断给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不断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不断激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和多提出问题。“为了认识真理,我们既要为解决‘无知’而问,更要为求得‘新知’而问;既应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要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现代课堂追求的不是“安静”与“整齐”,而是“七嘴八舌”,是生命的活力、生命的价值。
  四、让学生发现、探究
  学习和研究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而我国传统教学观念却把“学习”和“研究”截然分开,认为只有上了大学甚至大学毕业后才能搞研究。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从生理学角度讲,上了大学才去开发研究的潜能,已经错过了头脑中研究性才能开发培养的最佳时期。我们的课堂,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形成了“讲解如山、训练如山、问答如山”的“三座大山”,严重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权利。我们要把发现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首先要相信学生有这样的潜能,要善于创造环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我们往往对学生提出的奇异现象所知太少,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别伤害他们”,要保护和发展学生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究所学的东西,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参与、指导,成为学生学习、研究的合作者。
  五、让学生情感体验
  课堂上学生的情感体验包含了对学习本身的情感体验——感悟知识的内在美;辐射出对社会、对人类和人的情感体验——感悟人生的价值美。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病就在于难以使师生共同感受情感的价值、艺术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必然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缺乏情感的教育就必然培养不出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要真正把情感体验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就在于致力为学生创设一种特有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体验。这其中蕴含了教师对教学的全身心投入和执著地追求,蕴含了教师对知识内在美的真切感受和情感体验,蕴含了教师对学生全部的爱心和真诚的感情。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师生情感的交融、情感的共鸣、情感的升华,达到师生各自课堂教学价值观的完美实现。那种只有教师貌似富有情感的表演而学生却没有情感体验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
  六、让学生学会选择
  选择能力将是今天和未来社会中每个人生存的必备素质。因为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平衡而单一的局面必然被打破,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同时存在。多元和丰富的社会需要具有选择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这样的人需要从小培养。而传统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拼命地按自己的意愿往里面灌输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过多地替学生作出选择,包括为学生选择自以为有发展前途的兴趣爱好,为学生选择自以为非常重要的知识技能,为学生选择自以为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为学生选择自以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结果严重压抑了学生的选择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严重摧残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的课堂,要把学会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就要转变观念,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选择和发展的权利,还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和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自主中学会生存,在发展中形成创造性的智能品质,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课堂上都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
其他文献
谋定而后动,蹄疾而步稳.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政策高地,也是质检改革创新的重要试验
期刊
期刊
“历史赋予使命!”在兰州铁道学院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任恩恩院长多次这样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已逐渐被人理解和接受。劳动与技术(以下简称劳技)作为一项综合实践活动,较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但现实中农村中小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特别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教参,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使长期以来习惯于依纲
3月5日~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预算报告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
期刊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中非常主要的一点就是造价成本,而对于造价成本进行控制主要是应该围绕其自身的经济性要素予以把关,从而使其能够很好的对建筑工程项目自身施工上的流畅性给予保证。预算在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管理过程中属于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为了能够对于预算自身的精准性给予保证,就应该防止其自身可能会产生的风险。基于此,主要对建筑工程造价在成本预算上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  【关键词
近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
自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建设自贸区以来,国家质检总局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及时出台政策和措施支持4个自贸试验区建设.4个自贸试验区所在地的7个直属检验检
期刊
民以食为天.rn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环境中,领悟到食品对身体的重要性,尤其对高质量的食品更是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