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课程研制的课程设计、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个环节的审美性应用,并对信息技术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审美性中的应用作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审美性;课程研制;课程内容;课程形式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技理性渗透到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认识和实践的各个领域,成为了一种支配力量。自然地,科技理性也就成了支配教育、支配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技理性的支配性,忽视了学生情感、艺术和审美的要求。要在教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实现工具理性还原,使膨胀到至上的理性复原到为实现人性而服务的本真,可行的途径之一,是张扬审美性,使儿童的情感、艺术和审美天性得到切实的培育。当代,人们已开始从美学角度对课程进行研究,以期艺术而审美地设计和应用课程,努力把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提升到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层次。
这就要求我们对课程的审美性进行研究。课程的审美性的含义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方面:①课程的科学美。教育者有意识地把丰富而恰当的科学审美因素引入课程研制的各个环节中,使课程体现出科学美;②课程的生成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挖掘课程内容以及各种教学要素中的审美因素,使之更为广泛地体现出课程的审美性;③课程的体验美。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各自或共同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通过表现自身本质力量的自由创造的活动,使课程的审美性为师生所体验。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人类正在经历的以多媒体和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正引发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的实质是信息时代新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的创设,同时它也使得课程的现代化拥有更鲜明的时代性和更丰富的内涵,并使课程的审美化具有了更突出的技术美学的特征。
这一切,都将为学习者个人开辟更广泛的信息空间和提供更个性化的选择自由,并将导向更丰富的审美性的学习感受。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审美性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课程研制过程中的审美性应用
课程研制就是将预期教育结果结构化、序列化和现实化的过程,具体来说,课程研制就是对人的学习活动进行计划、实施和总结反馈的过程。它要处理两大内容,一是学习活动本身的计划安排、实施和总结;二是提升学习活动的各种条件的计划、开发、配合应用和评价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审美性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信息技术在课程设计中的审美性应用
课程设计,就是包括教师在内的课程工作者作出决定,并制定教师和学生将要执行的学习计划的过程。具体来说,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制定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教学材料。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根据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超文本、网络化等特点,把一些教学内容集中化,采用焦点—散点的内容组织形式,从而缩短课程时长,组织更广泛的内容,体现课程的科学美。设计者也可以在编制教学材料的时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配合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为一些教学材料配置相关的资源包,满足学生发散性学习的需要。此外,信息技术可以体现课程的生成美。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者还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加入相关的多媒体虚拟环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课程内容,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获得美的体验、美的感受。
2信息技术在课程结构中的审美性应用
一直以来,基于纸张印刷的物质技术条件,各学科的课程结构基本都是直线式的,或者可以理解为金字塔式的,总是从基础到深入,而且各学科的内容构成章节都相对独立,学科间就更显得没有联系了。这虽然使课程结构条理清晰,但也有个弱点,这会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不到加强,影响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众所周知,我们生活中、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多数都不是应用单一知识可以解决的,要靠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将使这种状况得到改观。应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跳跃式地组织课程内容,运用超链接,在一个综合问题中分解延伸出不同章节甚至不同科目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可以相应地提高解决实际综合问题的能力。这样更能体现出课程结构的科学性,是信息技术在课程结构中的审美性应用。
3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中的审美性应用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多媒体手段,包括实物展示台、多媒体电脑、投影机、互动电子白板、音响等信息技术产物,将可以更为全面、生动、高效地与学生在多媒体条件下一起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这使得学生比过去的“粉笔加黑板”时代获得更多、更全面、更深入的情感、知识体验,得到更丰富的审美性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课程实施中的应用将更深入,特别是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使课程实施的方法得到全面的发展。课程的实施环境除学校外,还可以扩展到学习者家里、办公室,甚至车上、路上,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广泛的条件支持。
4信息技术在课程评价中的审美性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程评价中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效率美、科学美、体验美、全面美。
应用信息技术,能大大提高评价的效率。我们现在已经能在网络环境和软件的支持下,使班级的某些测试成绩在瞬间完成统计、排序和分析、评价,将来更可扩展到任何测试。现在的高考网上评卷就是信息技术在课程评价中的审美性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应用信息技术,不加入人的感情色彩,使得一些评价更加科学、公平和合理。而学习者在很多应用信息技术的评价中,也能得到各种评价体验。如用计算机软件来学习时,做对一个题目,电脑可能会发出声音或弹出文字“你真棒!”“了不起!”“你真聪明!”……又或者出现掌声、鲜花、奖金等。在一些系统,还可以得到一些道具、积分等其他的评价反馈,学习者获得的评价体验将更丰富。而学习者得到的评价面也更为广泛,在Internet网络上,学习者的学习或许会得到成百上千上万个不认识的人的评价,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而没有信息技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此,学习者可感受到全面的评价以及信息技术在课程评价中的全面美。
二、信息技术在课程内容审美性中的应用
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全球现代化进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强大的科技力量为基础,以极高的效率和极广的空间跨度向人们提供丰富无比的信息,成为现代文明创造的不可逆转的物质存在。尤其是网络技术,它拓展了人们的经验领域,使人们更加活跃化、社会化,同时也加剧了社会文化的一体化。与此同时,信息化的浪潮也给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极大的震荡,多媒体教学、虚拟课堂等使教育现代化的图景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而其中所蕴涵的教育美学的意义同样耐人寻味。
强大的技术支撑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今天,我们的社会是“信息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的课程内容形式再不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单一的白纸黑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完美地包容了信息爆炸,利用网络课程,我们可以方便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坐上自己的小舟,驶向自己的知识小岛。而沿途的浪花,就是信息技术带来的色彩、动画、声音、超文本……,这些更能引起我们感官兴趣的内容形式,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心理共鸣,感受到更多的美的体验。
三、信息技术在课程形式审美性中的应用
课程形式是课程内容外在的表达方式,课程的种类、结构体系以及具体的课程编制技术、知识的呈现方式等皆属于课程形式方面的因素。当代,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网络课程等广为人们关注,这种多样化的趋势为丰富课程的审美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活动课程所具有的活动性、开放性与主体性,都极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表现出自由创造的人的本质力量。在活动中,学生常常会有创造性的表现,以自身的力量去超越旧的事物,这就不只为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先决条件,而且有利于课程形式趋向于审美的一面。就其活动性而言,它有益于学生感受情感上的愉悦和轻松自如,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的显现,以及多种感官的密切配合和协调行动。而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美感体验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正在对课程进行一种革命性的改造。多媒体和网络化使知识的呈现方式变得多姿多彩,其蕴涵的丰富的审美因素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比拟的。它将教师和学生对美的知识形式的构建融为一体,使课程体系中丰富的审美性的获得拥有了可靠的技术基础,也给予课程内容的审美性和课程形式的审美性的统一以有力的支持。但从当前教育者队伍的总体来说,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审美心理不够健全、审美趣味不够高雅、审美需求不够丰富、审美情感十分单一,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完成审美文化生成的职责。因此,对课程的审美性的开发仍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杜 卫.现代美育学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2.
[2]钟以俊,等.教学美学导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3]钟以俊.关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美学思考[J].教育导刊,2004(1).
[4]吴予敏.美学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黄鸣奋.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41—42.
[6]黎家厚.创造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J].电化教育研究,2002(2).
[7]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9.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审美性;课程研制;课程内容;课程形式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技理性渗透到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认识和实践的各个领域,成为了一种支配力量。自然地,科技理性也就成了支配教育、支配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技理性的支配性,忽视了学生情感、艺术和审美的要求。要在教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实现工具理性还原,使膨胀到至上的理性复原到为实现人性而服务的本真,可行的途径之一,是张扬审美性,使儿童的情感、艺术和审美天性得到切实的培育。当代,人们已开始从美学角度对课程进行研究,以期艺术而审美地设计和应用课程,努力把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提升到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层次。
这就要求我们对课程的审美性进行研究。课程的审美性的含义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方面:①课程的科学美。教育者有意识地把丰富而恰当的科学审美因素引入课程研制的各个环节中,使课程体现出科学美;②课程的生成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挖掘课程内容以及各种教学要素中的审美因素,使之更为广泛地体现出课程的审美性;③课程的体验美。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各自或共同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通过表现自身本质力量的自由创造的活动,使课程的审美性为师生所体验。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人类正在经历的以多媒体和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正引发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的实质是信息时代新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的创设,同时它也使得课程的现代化拥有更鲜明的时代性和更丰富的内涵,并使课程的审美化具有了更突出的技术美学的特征。
这一切,都将为学习者个人开辟更广泛的信息空间和提供更个性化的选择自由,并将导向更丰富的审美性的学习感受。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审美性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课程研制过程中的审美性应用
课程研制就是将预期教育结果结构化、序列化和现实化的过程,具体来说,课程研制就是对人的学习活动进行计划、实施和总结反馈的过程。它要处理两大内容,一是学习活动本身的计划安排、实施和总结;二是提升学习活动的各种条件的计划、开发、配合应用和评价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审美性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信息技术在课程设计中的审美性应用
课程设计,就是包括教师在内的课程工作者作出决定,并制定教师和学生将要执行的学习计划的过程。具体来说,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制定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教学材料。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根据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超文本、网络化等特点,把一些教学内容集中化,采用焦点—散点的内容组织形式,从而缩短课程时长,组织更广泛的内容,体现课程的科学美。设计者也可以在编制教学材料的时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配合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为一些教学材料配置相关的资源包,满足学生发散性学习的需要。此外,信息技术可以体现课程的生成美。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者还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加入相关的多媒体虚拟环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课程内容,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获得美的体验、美的感受。
2信息技术在课程结构中的审美性应用
一直以来,基于纸张印刷的物质技术条件,各学科的课程结构基本都是直线式的,或者可以理解为金字塔式的,总是从基础到深入,而且各学科的内容构成章节都相对独立,学科间就更显得没有联系了。这虽然使课程结构条理清晰,但也有个弱点,这会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不到加强,影响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众所周知,我们生活中、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多数都不是应用单一知识可以解决的,要靠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将使这种状况得到改观。应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跳跃式地组织课程内容,运用超链接,在一个综合问题中分解延伸出不同章节甚至不同科目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可以相应地提高解决实际综合问题的能力。这样更能体现出课程结构的科学性,是信息技术在课程结构中的审美性应用。
3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中的审美性应用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多媒体手段,包括实物展示台、多媒体电脑、投影机、互动电子白板、音响等信息技术产物,将可以更为全面、生动、高效地与学生在多媒体条件下一起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这使得学生比过去的“粉笔加黑板”时代获得更多、更全面、更深入的情感、知识体验,得到更丰富的审美性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课程实施中的应用将更深入,特别是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使课程实施的方法得到全面的发展。课程的实施环境除学校外,还可以扩展到学习者家里、办公室,甚至车上、路上,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广泛的条件支持。
4信息技术在课程评价中的审美性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程评价中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效率美、科学美、体验美、全面美。
应用信息技术,能大大提高评价的效率。我们现在已经能在网络环境和软件的支持下,使班级的某些测试成绩在瞬间完成统计、排序和分析、评价,将来更可扩展到任何测试。现在的高考网上评卷就是信息技术在课程评价中的审美性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应用信息技术,不加入人的感情色彩,使得一些评价更加科学、公平和合理。而学习者在很多应用信息技术的评价中,也能得到各种评价体验。如用计算机软件来学习时,做对一个题目,电脑可能会发出声音或弹出文字“你真棒!”“了不起!”“你真聪明!”……又或者出现掌声、鲜花、奖金等。在一些系统,还可以得到一些道具、积分等其他的评价反馈,学习者获得的评价体验将更丰富。而学习者得到的评价面也更为广泛,在Internet网络上,学习者的学习或许会得到成百上千上万个不认识的人的评价,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而没有信息技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此,学习者可感受到全面的评价以及信息技术在课程评价中的全面美。
二、信息技术在课程内容审美性中的应用
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全球现代化进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强大的科技力量为基础,以极高的效率和极广的空间跨度向人们提供丰富无比的信息,成为现代文明创造的不可逆转的物质存在。尤其是网络技术,它拓展了人们的经验领域,使人们更加活跃化、社会化,同时也加剧了社会文化的一体化。与此同时,信息化的浪潮也给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极大的震荡,多媒体教学、虚拟课堂等使教育现代化的图景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而其中所蕴涵的教育美学的意义同样耐人寻味。
强大的技术支撑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今天,我们的社会是“信息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的课程内容形式再不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单一的白纸黑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完美地包容了信息爆炸,利用网络课程,我们可以方便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坐上自己的小舟,驶向自己的知识小岛。而沿途的浪花,就是信息技术带来的色彩、动画、声音、超文本……,这些更能引起我们感官兴趣的内容形式,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心理共鸣,感受到更多的美的体验。
三、信息技术在课程形式审美性中的应用
课程形式是课程内容外在的表达方式,课程的种类、结构体系以及具体的课程编制技术、知识的呈现方式等皆属于课程形式方面的因素。当代,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网络课程等广为人们关注,这种多样化的趋势为丰富课程的审美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活动课程所具有的活动性、开放性与主体性,都极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表现出自由创造的人的本质力量。在活动中,学生常常会有创造性的表现,以自身的力量去超越旧的事物,这就不只为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先决条件,而且有利于课程形式趋向于审美的一面。就其活动性而言,它有益于学生感受情感上的愉悦和轻松自如,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的显现,以及多种感官的密切配合和协调行动。而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美感体验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正在对课程进行一种革命性的改造。多媒体和网络化使知识的呈现方式变得多姿多彩,其蕴涵的丰富的审美因素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比拟的。它将教师和学生对美的知识形式的构建融为一体,使课程体系中丰富的审美性的获得拥有了可靠的技术基础,也给予课程内容的审美性和课程形式的审美性的统一以有力的支持。但从当前教育者队伍的总体来说,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审美心理不够健全、审美趣味不够高雅、审美需求不够丰富、审美情感十分单一,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完成审美文化生成的职责。因此,对课程的审美性的开发仍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杜 卫.现代美育学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2.
[2]钟以俊,等.教学美学导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3]钟以俊.关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美学思考[J].教育导刊,2004(1).
[4]吴予敏.美学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黄鸣奋.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41—42.
[6]黎家厚.创造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J].电化教育研究,2002(2).
[7]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