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阐述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应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品德修养:对学生应加强各项思想意识和高尚精神情操的培养。
关键词:德育 英语教学 渗透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国先后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等先进理念,并以其为指导要求各个学科对学生加强德育的渗透。
对英语教学而言,教师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
科学教育发展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涵: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因此,教师应确实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力求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不仅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应结合教育内容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英语教师可通过收听BBC、VOA等英文广播、观看英文电影、阅读英文教学著作等方式,来了解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2、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对象,教师的品德和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若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就要首先加强教师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严格自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以此来有效地影响学生,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二、教师应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树立两种意识
1.1 礼貌意识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其主要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维护对方在社会中的自我形象,顾及到对方的面子,使其不受任何损害,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笔者认为师生都应该遵循“礼貌原则”行事,教师应首先践行。
例如:学生们在难以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时,教师应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将问题解答出来,尽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其留有足够的面子,使他们不致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当学生取得进步或较好成绩时应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要利用教材相关内容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礼貌意识。使他们懂得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避免伤害别人的面子和自尊心,以便在学校及社会中同他人建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1.2 感恩意识
《现代汉语词典》将“感恩”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国有句谚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所强调的就是对别人的点滴帮助也应心存感激并力争日后给予回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社会感恩意识普遍较弱,尤其是在家娇生惯养的学生们常常认为父母为之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坦然受之、毫无感恩情,应引起教师及家长们的广泛关注。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对其加以重视,并在教学中从认知、情感、实践等多层面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英语教师在教授感恩节相关内容时,可为学生们讲解它的来历,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培养两种精神
2.1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和热爱之情。这种感情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主义精神,它凝结着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无可替代的作用。“The Story of Madame Curie”不但描写了居里夫人的主要事迹,而且充分体现了这位科学家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这一角度对该文加以分析讨论。
英语教师除在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有意识地讲授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ChinaDaily,the 21st Century等读物,促使学生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立志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2.2 乐于助人精神
乐于助人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精神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教师对学生加强乐于助人精神的培养是必要且不可缺少的。英语教师可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加强乐于助人精神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作为基础课程的教育者,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兴旺、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德育 英语教学 渗透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国先后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等先进理念,并以其为指导要求各个学科对学生加强德育的渗透。
对英语教学而言,教师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
科学教育发展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涵: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因此,教师应确实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力求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不仅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应结合教育内容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英语教师可通过收听BBC、VOA等英文广播、观看英文电影、阅读英文教学著作等方式,来了解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2、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对象,教师的品德和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若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就要首先加强教师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严格自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以此来有效地影响学生,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二、教师应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树立两种意识
1.1 礼貌意识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其主要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维护对方在社会中的自我形象,顾及到对方的面子,使其不受任何损害,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笔者认为师生都应该遵循“礼貌原则”行事,教师应首先践行。
例如:学生们在难以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时,教师应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将问题解答出来,尽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其留有足够的面子,使他们不致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当学生取得进步或较好成绩时应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要利用教材相关内容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礼貌意识。使他们懂得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避免伤害别人的面子和自尊心,以便在学校及社会中同他人建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1.2 感恩意识
《现代汉语词典》将“感恩”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国有句谚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所强调的就是对别人的点滴帮助也应心存感激并力争日后给予回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社会感恩意识普遍较弱,尤其是在家娇生惯养的学生们常常认为父母为之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坦然受之、毫无感恩情,应引起教师及家长们的广泛关注。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对其加以重视,并在教学中从认知、情感、实践等多层面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英语教师在教授感恩节相关内容时,可为学生们讲解它的来历,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培养两种精神
2.1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和热爱之情。这种感情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主义精神,它凝结着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无可替代的作用。“The Story of Madame Curie”不但描写了居里夫人的主要事迹,而且充分体现了这位科学家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这一角度对该文加以分析讨论。
英语教师除在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有意识地讲授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ChinaDaily,the 21st Century等读物,促使学生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立志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2.2 乐于助人精神
乐于助人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精神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教师对学生加强乐于助人精神的培养是必要且不可缺少的。英语教师可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加强乐于助人精神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作为基础课程的教育者,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兴旺、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