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旅游视角下的地质遗迹景观三重认知

来源 :山地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A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质遗迹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因其蕴含丰富的环境信息,涉及众多学科知识,需要经过恰当的诠释才能够全面展示其丰富内涵。采用知识旅游这一新视角,通过对知识旅游概念的阐述,指出地质公园是典型的知识旅游产品。对其中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需要从形态、时空和理念三个层面进行逐渐深入的认知,以便于实现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促进知识旅游活动的展开。
其他文献
在潘家铮山地滑坡垂直条分法滑速计算式的基础上,考虑库水阻力及受水作用后底摩擦系数减小的影响,推导出适合库岸滑坡滑速分析的垂直条分法改进计算式。利用该式,分析了鹅公带古
汶川地震在山区引发大量崩塌、滑坡,形成大量的固体松散碎屑物质堆积在沟谷内(CLCAR,崩滑碎屑区),使得地震山区泥石流活动性增强。以岷江上游四川省汶川县银杏乡、映秀镇的15条泥石流沟的SPOT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GIS技术对CLCAR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建立CLCAR与流域高程、主沟侧距和沟口纵距的分布函数T(x)、M(x)和G(x),对CLCAR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并计算其积分(DT、DM和D
以浙江省仙居县为实验区,通过气温空间分布的地形调节统计模型,并使用了10个气象站(哨)的气温资料和不同空间分辨率的DEM(均来源于1∶1万的数字化地形图),模拟了不同空间尺度的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比较了它们的误差大小以及随宏观地形(海拔)和微观地形(坡度和坡向)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基于不同空间分辨率DEM模拟的平均气温呈现较大的空间分布差异性;随着DEM空间分辨率的减小,误差逐渐增加(最大绝对误
地震区的泥石流物源主要来源于滑坡、崩塌等松散体,具有结构疏松,密实度低,堆积时问短等特点,与非地震环境中的滑坡、崩塌堆积体的结构有所不同,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堆
泥石流冲出距离的确定是泥石流灾害评价及防治中的关键环节。基于泥石流在堆积区流速的变化特征,提出了泥石流流速"衰减系数"的概念。通过对泥石流流速衰减系数的定义和计算公
山顶苔藓矮林是中国西南地区热带、亚热带高山顶部一类重要而特殊的湿性常绿阔叶林,附生植物非常发达,其中以分解、半分解枯死残留物为主的林冠腐殖土是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一个
以长江流域水文站点的观测数据为依据,基于一定的分区原则,将整个长江流域分成了8个区域,对所有分区产沙模数的尺度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所有分区产沙模数的尺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