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ao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81年,姚宗勋先生在与北京市体委体育科研所,合作研究用意拳的养生理念及精神假借意念诱导的原理原则,为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及运动员的体能恢复,竞赛中的精神、心理调整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展开了为期近三年的探索与研究。
  在与体育科研所合作期间,姚先生借用科研所周边的训练环境,在众多学生中,精心挑选了一批年青有为、有相当技术基础、身体条件优良的学生,组建了一支意在全面培养意拳技术与理论的骨干队伍,这支意拳队伍中的主力成员,有姚承光、姚承荣、崔瑞彬、刘普雷、武小南、高长友,张长征等人。
  实际上,姚宗勋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梦想,如果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培养一支具备雄厚实力的专业意拳队伍,一旦国家需要时就要报效祖国。可惜由于各方面的种种因素,姚先生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宏图。
  在“文革”期间,姚先生成为当时被打击和批斗的重点对象,并于1969年4月被放逐昌平,牧马荒山。虽然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在活非常艰苦,但姚先生时常教导我和弟弟承荣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那时,不论农活繁忙还是寒冬酷暑,每天清晨4点当母亲和我、承荣还在睡梦中时,父亲便摸黑起来练功。一小时后,父亲拍醒我和承荣。每当看到父亲消瘦的脸庞,我们哥俩内心非常惭愧!父亲已是50多岁的人了,政治的歧视,生活的艰辛和精神的苦闷,非但没有摧毁父亲的“青云之志”,反而更激发了父亲对意拳的挚爱和对事业的追求。
  父亲对意拳事业的执着,超过了他的生命。他一再教导我们兄弟俩,人在逆境的环境中,一定要意志坚强,决不能动摇自己的人生追求,更不可随波逐流,意志消沉。无论在任何时候,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专长。我每天这样的劳动和练拳,是给你们做出表率,是一个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具体体现,希望你们能从思想上、行动上振作起来,国家的形势今后会有好转的,现在只有朝夕刻苦练功,掌握一门绝技,将来才有报效祖国的机会!
  记得那时,在每日清晨和傍晚农活收工后,父亲便带领我们兄弟俩刻苦练功,还亲自带领我们进行推手及散手训练(没有拳套,只能用破棉帽和麻袋片芥布头缝裹起来)。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口子里,无论春夏秋冬,每日的刻苦练功是雷打不动的。
  父亲时常感慨的回忆起,在他年青时(1937年——1947年)与师兄弟们一起练功的情形,现在如能有当年的训练环境,培养优秀的意拳人才,那么意拳的发展将是不可估量的。
  在粉碎“四人帮”后,国家的形势渐渐好了起来。姚先生认为,国家的兴旺,将会带动各方而的发展,武术也将得到国家的重视。在1979年9月,姚宗勋先生从昌平农村回到北京,他心中最迫切关心的事情,就是如何恢复和发展意拳!
  同年10月,姚宗勋先生就在居住地朝15口区小关地区,组建了一支意拳技术较为全面的队伍进行系统的培养。这支队伍中的主要成员有姚承光、姚承荣、崔瑞彬、刘普雷、武小南及白学政、芦祥、周长江等人。这些主要成员都必须严格按照姚宗勋先生制定的训练办法,一天近7个小时的强化集训。上午近2个小时的技击桩,一个小时的各种试力,一个小时的拳法发力训练及各种功法发力的练习;下午3-6点站桩、推手、沙袋及散手训练3个小时,节假日也不休息。这样强化训练的时间长达2年左右。姚宗勋先生当时考虑到:中国武术的发展,形势将越来越开放,我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培养一批能征善战的技术人才,一旦国家有需要,我这里就能派出队员参加对外的各种比赛。
  姚宗勋先生认为,意拳的实质乃是从实际和实用的角度出发,不符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击。好的拳术应该要体现它的实用性,无论是应对拳击、泰拳、自由搏击、散打、摔跤等等,不应在实用效果上打折扣。姚宗勋先生曾讲:1935年左右,芗师在老家河北深县,培养_r一批实战技术队伍,如赵道新、卜思富、韩星樵、韩星恒等一批弟子。芗师的愿望是想带领这支技术队伍周游世界,来检验意拳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是在1937年,曰军侵华战争爆发,芗师的愿望未能得以实现。这不能不说是意拳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大约在1981年秋,姚宗勋先生开始与北京市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合作,进行意拳与现代体育训练的研究。于是将在小关地区的训练人员抽调一部分到体育科研所,同时又增补了高长友、张长征等人。每周一、三、五下午1:30—5:30进行强化训练,在这4个小时中,所训练的内容有伏虎桩、脚法、腿法、手靶、打沙袋、推手、散手。打散手时,每对打4—6局(三分钟一局),对抗训练结束后,还有2500米的快速跑步拳法,变速跑步拳法训练,半天训练下来,队员们的体重分别下降2—4公斤,可以想见其训练强度之大。
  姚先生对我们的集训要求是很严格的:(一)不迟到,不早退,不准请假。(二)训练时对站桩、脚法、手靶、沙袋、推手,要求很严格,对每个功法的训练在时间、姿势、力量、速度及精神假借和意念中的内涵,都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毫不留情。记的在1984年夏,我与师兄崔瑞彬同时练习打沙袋,当时每打三分钟后休息一分钟,3分钟内活步变步一组三拳的快速连续击打,一般都在283—290组之间,前面我已经打了3个3分钟了,体力已明显下降,这时父亲从远处走来,看到我们二人后拳护脸的肩架稍低了一些,便格外生气,当时他从地上捡起一根柳条,横抽了我的手臂几下,说:“看你还改不改”,随后,姚先生又大声怒斥了崔瑞彬几句。此时我们二人内心是非常惭愧的,我们二人清楚的明白,他老人家当时病情已经很重了,今天他老人家生这么大的气,是生我们恨铁不成钢的气呀,他老人家是多么迫切地希望我们早日成才。在师兄弟之间散手对抗训练中,则要求以真打实斗为主,绝无师兄弟情面可言。两人之间的散手,尽管带着护具,但在实战中,打得鼻青脸肿、口鼻出血则是经常出现。但姚先生始终以严格教学的精神,激励和教育大家,一再强调在散手对抗中要坚持到底,头脑要冷静,要发挥平日所练的技术,要有与敌同归于尽之精神!
  很清楚的记得有一次,姚先生正在指导我们练习活步推手,张师叔看了后很是吃惊,问道:“师兄,他们的推手怎么都成这样子了,师父当年教的可都是定步推手,这样有利于发力,可现在他们都活步推手,这可怎么找劲发力呀?”姚先生听了后笑了笑说:“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中找劲,即所谓建立动态平衡,这样更有利于现代搏击。当今的实战打的是擂台赛,是回合战,这一回合中,双方都是在运动的,不像以前老一辈武术家切磋交流那样凭借高深的功力,双方一搭手,一粘一摸,或是将对方发出或发倒即是胜利,便知谁强谁弱随即结束战斗。所以说现代搏击比的不仅是技术、功力和智慧,更需灵活经久的体能素质相配合,而我们进行活步推手,就是要逐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并不断的完善自己,这就是发展”。   大约在1982年春,全国首届散手比赛即将在北京开幕。为了验证近2年多的强化训练的效果,姚宗勋先生从训练的队伍中,挑选了姚承光、崔瑞彬、刘普雷、武小南等运动员准备参加在北京各城区的选拔赛。
  在1982年4月的一天上午,北京市体委的一个训练馆内聚集着很多市体委武术界领导及制定全国散手规则的北京体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们,特为实施即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散手比赛的竞赛规则而组织了一场演习赛。当时我是第一个出场的60公斤级选手,对方是晓有名气的武术界人士(后是武警教官),一切都是按正式比赛的规则要求去做,全身护具齐全。只听裁判哨音一响,对手频频起脚进攻,就在对方一个起脚欲踢之时,我顺步突前,双拳猛一发力,拍到对方的手臂上,将对方发出圈外。哨音一响后,双方运动员又回到场地中央,对手随即再次起脚,猛踢我心窝处,我随即向后撤了半步,就在对方起脚踢空脚还未落地之瞬间,我上步一记右拳重重的击在对方的左脸颊下部,只听一声沉重的闷响,对方倒地。休克竟达6—7分钟。当时场上一片寂静,只有抢救人员的忙碌声。裁判在等待三、四分钟后,仍然没有看到对方有上场的可能后,遂吹哨让我站在场地中央,高举右手宣布我为绝对的胜利。此战仅用47秒钟,击昏对手,充分地显示出意拳训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此后我的师兄们分别参加了北京各个城区的选拔赛,都取得了好的成绩。由于我在场上47秒击昏对手,对当时制定散打规则的专家们震惊极大,他们认为姚承光的拳头会打出人命的,随即在全国首届散打赛规则中,规定不得重击头部。因此我失去了参加全国散手比赛的一次良机。我无缘全国冠军,实乃我一生的遗撼!现在看来,这也不能不说是意拳之憾事、中国武术之憾事!事后,父亲对我说道,比赛只是检验水平的一种手段。虽然咱们没有参加这次比赛,但能说明咱们的水平不如他们吗?所以说不要把比赛看得太重,成绩也只能说明一时,要想在武术上有所成就,最关键是要踏踏实实的去训练,不断的增强自己的实力。要记住,意拳永远是要以实力来讲话!全国比赛过后,我们师兄弟又疯狂的投入到了训练之中。
  姚先生就是这样,他把所有的名和利看的都很轻,务实求真、孜孜以求的惟有他的意拳事业。姚先生的一生都在研究和探索开拓意拳的发展,不畏艰险,勇于创新,永不满足!
  姚先生晚年与北京体委科研所的合作以及组织意拳强化的训练,实质上就是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力图组建和培养一支真正的意拳搏击队伍。培养出一批有真才实学,愿把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意拳事业的接班人,将中国意拳的传统搏击技法和现代擂台实战搏击特点相结合,要将传统技法有效的运用到现代搏击中去。如今当我们再回过头来审视姚先生,其作为一名传统武术家,在当时能具备这种超前的意识,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做出开拓性的研究和探索,的确是一位武术事业开拓的先驱与楷模。
  那时姚先生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没有明天,只有今天!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训练,现在已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
  为了实现自己多年的夙愿,姚先生不惜一切,甚至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呕心沥血,全力以赴。终于在1984年秋天积劳成疾。即使在病榻前,姚先生还不忘嘱托我和弟弟承荣及师兄弟们:“你们一定要坚持训练,不要因为我而耽误了时间,我快不行了,而你们却还任重道远。你们师兄弟今后一定要精诚团结,要将意拳事业发扬光大,推向海外,造福世界”。在当时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他还是忍着病痛整理他的意拳书稿。他非常遗憾地说:“自己这一生积累了大量的意拳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不是在短时间内写出一本书所能抒发和表达其拳学内涵的,现在由于身体疾病的问题,不允许我一点点地写,如果能再给我几年时间,就可写出代表意拳整个理论风貌和丰富实践的具体经验,写出的东西将会更加系统和完善。”然而他已经没有时间了。终于有一天,父亲靠在墙边站了两分钟养生桩之后说:“我太累了,我想休息休息”,从此,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先父生前只留下《意拳》一书及VCD音像资料1-4盘,以上资料实为当代拳学资料之典范,亦是拳学之代表作。先父姚宗勋先生的师弟李文涛先生,在意拳一书的序中写到:宗勋遗著,不过其所学之二三,未尽其胸中之蕴也,若欲知其高深,当举一而返三焉!
  今年是父亲诞辰94周年的日子,虽然父亲离开我们已经26年了,但父亲的教诲却时常牢记心中。多年来众多师兄弟都秉承姚先生遗志,奔波在推广意拳的第一线上。相信凭借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在父亲拳学精神的鼓舞下,通过意拳(大成拳)的同门同仁及师兄弟们的共同努力,意拳一定能发扬光大,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其他文献
王芗斋先生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1963年逝世,享年七十八岁。他少年时体弱多病,从郭云深先生学习形意拳,就学中锻炼刻苦,钻研认真,很受郭老先生赞许,因之深得教益,奠定了他一生致力于研究我国拳术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先生在学拳之始,就不拘泥于拳术派系门户之见。他认为,我国拳术有悠久历史,自有其发展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每一个有成就的拳术家,都自然具有其不同的个人风格与擅长。这正是我国
期刊
“刀剑合璧术”,顾名思义,就是将十八般兵器中最重要的“刀”和“剑”合并起来练习和使用的一种武术套路。在武术史上,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都有各自的套路,而同时使用“刀”和“剑”的,无论在练武场所还是在书本、戏剧里都未曾见过。也许有人会问:“将两种兵器结合在一起,是奇思妙想,还是有理论根据?”对任何一项创造来说,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奇思妙想,天上就不会出现飞机;而只有奇思妙想而没有理论根据,飞机
期刊
孙闻青先生简介    孙闻青先生一大成拳理论家,文化造诣很高,在传承王芗斋拳术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成拳家汤汝琨曾在文中记载:“同学中有孙闻青君,虽较余初习时为迟,但较余再学则早三数年。其人体型甚瘦小,高不过五尺五、六,重亦只稍逾百磅。余初试习单推手时,甚喜择孙君为对手;以其体型差,当较易与之抗衡。殊不意结果则出余所料,渠体型虽小,但对余则控制自如,使余有力而无从施展。不用力则为渠所欺,用力则为
期刊
五尺长度的中华苗刀,悬挂的时候,有一种厚重、神秘、静默、渊博的美。倘被武者挥动演练,灵光出鞘,翠采混漾,那便是林中Ⅱ向箭,夜幕电闪,大河中的激昂浪花……金戈铁马的情怀、势压天下的气概,或磅礴大气,或直取紧跟,一招一式让人心灵震撼,一步一架宛若重构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  武术之乡“大把式”  武术,是沧州的魂。清晨,漫步街头,只要有广场,就会有武者的身影。黄发垂髫,舒臂弹腿,震脚惊飞鸟,击掌似鸣雷。
期刊
姚宗勋先生是我国划时代的拳学大师,在意拳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自1937年,姚宗勋先生从学于王芗斋先生开始,他抱着坚毅不拔、力学精研的治学态度,在站桩摸劲的过程中,他也遇上困难,据姚老先生,后来说:“王老之技力已臻化境,要做什么得什么,信手拈来都可发人丈外,以浑圆力为例,初学者其实并不容易掌握”。但姚老先生把浑圆力从前后、左右、上下等六面力量分开逐步摸劲,最后豁然贯通。  姚宗勋先生在王
期刊
意拳成为当今拳学之精典已为不可争辩的事实,然意拳由于深奥精辟,致使许多修习者未入其门,三年甚至十几年都未能登堂入室,诚为可惜。纵观种种弊端,老师就成了关键,有些老师本身只得到意拳的偏节末梢,他教出来的肯定不是意拳的根本,哪怕你练上十年、二十年也是茫然;有的老师故弄玄虚,把意拳搞的神神秘秘,致使许多拳学奇才被埋没,有的人练的大腹便便,行动不便,只好以惯性力去运用,或是练的全身如钢浇铁铸,任人击打无所
期刊
一提起意拳,大家就会不由想起了站桩,意拳由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功法组成,它在健身、技击、寻理趣三个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它没有套路及固定的招式,只讲求随机随势应感而发,这是意拳的一大特点。  意拳以站桩为基础,通过意念诱导,精神假借,在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微动中求速动的训练方法,使我们的精神与肢体高度协调统一,达到“意到、力到、肢体到”的本能反应,也即是训练我们掌握浑圆
期刊
我从少年时便开始学习各种不同派别的武术,但习武的时间越长,我越觉得缺少了什么,我意识到我学的都只长于拳脚,重在招式。  譬如,拳击注重搏斗技巧并能祖当有效地击倒对手,但都只限于肌肉及四肢的运动形式的外部表现。学习拳击时,我们并没有真正学习如何最理想地运用身体,从而能最大限度地爆发每一拳击出的力量。通常,人年纪越大,越无法持之以恒地练习,因为这一切都只关于体力和招式,也因为肌肉和耐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
期刊
涅槃,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只有到达涅桀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
期刊
意拳集形意、太极、八卦、鹤拳所长,是内家拳的典型代表,思想体系充满了哲学内涵。意拳二十世纪40年代迎来第一个发展高潮,被外界誉为大成拳,大成者是古人专对孔子的赞誉,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后世君主为孔子上尊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可见意拳在中华武学中的地位。芗斋先生不愿领受大成之名,一是谦虚,二是告诫弟子大成难求。姚宗勋先生是意拳的亚圣,对意拳的发扬光大和传承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