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之根本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nu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意拳,大家就会不由想起了站桩,意拳由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功法组成,它在健身、技击、寻理趣三个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它没有套路及固定的招式,只讲求随机随势应感而发,这是意拳的一大特点。
  意拳以站桩为基础,通过意念诱导,精神假借,在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微动中求速动的训练方法,使我们的精神与肢体高度协调统一,达到“意到、力到、肢体到”的本能反应,也即是训练我们掌握浑圆力、运用浑圆力的训练方法。站桩为求取浑圆力的不二法门,力由试而知,由发而得其所以用,故站桩的好坏决定今后的训练效果。
  在意拳站桩训练中,撑抱桩为入门桩法,许多人把它作为渡河之舟,练到浑圆桩之后,就很少问津了。记得当年在北京跟随姚承光先生学拳时,基本以浑圆桩为主。1997年别师回烟台时,姚师曾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传春,回去后如果没时间练功,什么都可以丢,就是撑抱桩千万别丢,多少抽点时间站站”。当时也没往心里去,回到家乡后,杂事太多,打拳、推手、发力基本上很少练,只是记得师父说的话,多站撑抱桩。这么多年来,就以撑抱桩为主了。结果是:腰、肩、膝盖先后出现了撕裂般的疼痛,包括头晕。当时不知为何出现这种状况,站站停停过了一年,全身关节疼了个遍,才明白这就是“意拳改造生理,发挥良能”的结果,如今周身关节灵活,比以前柔活很多。
  自1998年以来,本人以撑抱桩为根本,传授意拳以来,受益者数百人。从健身角度来说,对各类关节炎、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前列腺炎、慢性胃、肠炎等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等多种慢性疾病,都有意想不到的疗效。从技击角度来说,它可以使精神和肢体高度协调、统一,上下节节贯通,周身平衡,力量顺达,韧带拉抻,关节富有弹性。
  本人一个朋友马先生,以前练螳螂拳下过苦功,功力很好,自感觉心脏部位隐痛、憋气、心悸以来,经县医院、中医院及几位名中医的调理,近半年没有改善,经朋友介绍,开始练习意拳撑抱桩,七天见效,一个月症状减轻,三个月后胸闷变成由肩至心脏成一条线状隐隐疼痛,半年后全部症状消失。一年后关节开始放松,爆发力增强,曾打了胸部垫有两层海绵垫(约十公分厚)的朋友一拳,当时朋友跌坐在沙发上,当时没事,结果第二天,朋友胸内部疼得受不了,到医院拿了一百多元的药。如今四年已经过去了,不但治好了心脏无名之疾,连以前练功受伤的脚踝、腰部都好了,而且功力大增。
  丁先生47岁,烟台莱山区人,也是心脏部位半个胸部犹如一块大冰块,发病时全身犹如置身于冰窖之中,全身发抖,曾到北京求医及站桩治疗,然而效果不大。自2009年12月经过调整撑抱桩,七天见效,三个月后,腰直了,眼有神了,声音洪亮了,心脏部位的冰块感觉开始慢慢融化,第八个月心脏部位最小的一点冰感也消失了,现在他的同事及妻子都说他跟换了一个人似的。
  撑抱桩一开始“入门”时,站姿特别重要,即姚宗勋师爷所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下面讲一下意拳撑抱桩的具体练法:
  站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目视前方,两手环抱胸前,如抱一气球,手与肩平,手高肘低,手指分开如抓一头部大小的气球,两手手指指肚相对(注意:不是指尖),腕部要直,手据胸部尺许,肘部夹角大于直角,腋下容球,两膝微曲,臀部下坐,胯内腋,背微后靠,如坐高背椅,头上领与脚跟相连,全身上下如一弹簧,
  要领:1、全身的重心放于后脚跟,双手腕、双肘、双肩、双胯、双膝、双脚跟上下左右相连,犹如一张梯子,节节相连。重心放于后脚跟,小腿、膝盖、脚腕会很容易放松下来,胯、膝、脚腕放松下来了,身体上部与下部就贯通了。
  2、怀中所抱之球,骨架是球体,不是皮肤抱球,即手指、小臂、大臂、肩、颈椎等骨左右为一平圆,头顶向前与手、膝、脚、尾阁、腰部、背部至头顶,上下为一立圆,二圆合一,重心在于脚跟。
  上下贯通的第一反应就是膝盖红、肿、痛(排除上肢反应,即颈椎病、肩周炎)。中医常说“人老先从腿上老”,膝是人体的薄弱环节,人从开始会走路起,膝盖就起到了支撑作用,加上此处是筋骨多于肌肉,药石难达,因此最易受到风、寒、湿、邪的入侵,一旦受到侵犯就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年轻时气血旺盛不会感到有什么不适,一旦结婚生子(尤其妇女生完孩子之后),就会渐渐感到力不从心,腿发沉,膝盖怕风,腰发酸,甚至脚跟走路时拖地面,年龄越大越严重,以至于腰酸背痛,四肢不灵。这就是上下气血不通的症结所在,也是为何人老先从腿上老的机理(本人认为)。我的学生中,17、18岁的少年,照此法站15分钟,百分之九十九膝盖会先发红。
  意拳入门之撑抱桩的初级练法即此,而后才是重心在脚前掌、在脚心。撑抱桩之重心放于脚心,是意拳的高级练法,初习者切勿练习,即使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再从新站站此桩,我想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姚承光先生将意拳训练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而综合姚老师的训练层次,每级之中又需经过三个阶段,即三级九段,这恰与中国的武术段位相吻合。
  现今练习意拳的人大都追求效果,而忽略了初级基本功的训练,都按照高级训练方法去训练,然而练习多年却达不到王老所言之境界,其实按照姚承光老师所传之初、中、高的训练方法,一步一步去训练,不要越级(就像读书一样,读完小学、初中、高中后,才可以上大学),完全可以达到王老说的境界。正如姚承光老师所言:“前面的基本功练好了,后面的一说就会,一用就灵”。
  以上仅为本人所体认,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其他文献
郭长生,生于河北省“武术之乡”沧州。他受家乡习武之风的熏陶,自幼酷爱武术。天资聪颖,臂力过人,天生一副健壮身板,行拳过手,出掌不见手,人过一阵风,故武林誉为“郭燕子”。他精于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技击、摔、拿,均有绝妙之处,实为我国近代武林高手,一代宗师。  郭长生幼年家贫,父早亡,与其母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受孙中山先生“武林强种救国”观点的影响,怀着武术救国之志,于1
期刊
痴心圆武术梦  出生于山东省东明县长兴集乡大崔庄的尹正华,受父亲尹怀详和兄长尹国如的影响,学习梅花拳,天资聪明,加上勤学苦练的他,很快就在家乡小有名气。1983年怀揣着武术梦的他,只身来河南嵩山少林寺学习少林功夫,经过五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磨炼,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在家乡挣足了面子,随着“偷拳”电影的播出,尹正华被太极拳那“快慢相济、刚柔并进、行如流水”招式深深打动了。1988年心系太极的
期刊
知道马俊祥这个名字已是多年前的事了。在国内,现在只要一提到华夏武状元争霸赛、南少林华夏武术大赛、湖南武术节,大概也没有人不知道。  走进马俊祥家的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橱柜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奖杯。有水晶的、镀金的,有中文的、韩文的还有英文的,有冠军奖杯、有亚军奖杯,见到记者惊讶的目光,马俊祥非常自豪地打开了话匣子。  马俊祥出生于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武术之乡——甘肃省武山县,自幼习武,曾在国际、全国武术
期刊
在2011年首届湖南武术节的比赛现场,一个面目清秀,不满4岁的小朋友引起全场观众的注意。他就是荣获首届湖南武术节武坛神童奖的马伟捷。  2010年8月马伟捷还未满3岁,就随父母前往贵州观摩中美泰拳王争霸赛,在赛前观看美国拳王训练时,他不经意的戴上拳套模仿美国拳王瑞菲尔的动作开始打沙袋,赛后,美国拳王瑞菲尔专程找到马伟捷合影留念。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马伟捷会成为真正的武坛新星!  个人简介:  马
期刊
王芗斋先生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1963年逝世,享年七十八岁。他少年时体弱多病,从郭云深先生学习形意拳,就学中锻炼刻苦,钻研认真,很受郭老先生赞许,因之深得教益,奠定了他一生致力于研究我国拳术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先生在学拳之始,就不拘泥于拳术派系门户之见。他认为,我国拳术有悠久历史,自有其发展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每一个有成就的拳术家,都自然具有其不同的个人风格与擅长。这正是我国
期刊
“刀剑合璧术”,顾名思义,就是将十八般兵器中最重要的“刀”和“剑”合并起来练习和使用的一种武术套路。在武术史上,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都有各自的套路,而同时使用“刀”和“剑”的,无论在练武场所还是在书本、戏剧里都未曾见过。也许有人会问:“将两种兵器结合在一起,是奇思妙想,还是有理论根据?”对任何一项创造来说,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奇思妙想,天上就不会出现飞机;而只有奇思妙想而没有理论根据,飞机
期刊
孙闻青先生简介    孙闻青先生一大成拳理论家,文化造诣很高,在传承王芗斋拳术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成拳家汤汝琨曾在文中记载:“同学中有孙闻青君,虽较余初习时为迟,但较余再学则早三数年。其人体型甚瘦小,高不过五尺五、六,重亦只稍逾百磅。余初试习单推手时,甚喜择孙君为对手;以其体型差,当较易与之抗衡。殊不意结果则出余所料,渠体型虽小,但对余则控制自如,使余有力而无从施展。不用力则为渠所欺,用力则为
期刊
五尺长度的中华苗刀,悬挂的时候,有一种厚重、神秘、静默、渊博的美。倘被武者挥动演练,灵光出鞘,翠采混漾,那便是林中Ⅱ向箭,夜幕电闪,大河中的激昂浪花……金戈铁马的情怀、势压天下的气概,或磅礴大气,或直取紧跟,一招一式让人心灵震撼,一步一架宛若重构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  武术之乡“大把式”  武术,是沧州的魂。清晨,漫步街头,只要有广场,就会有武者的身影。黄发垂髫,舒臂弹腿,震脚惊飞鸟,击掌似鸣雷。
期刊
姚宗勋先生是我国划时代的拳学大师,在意拳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自1937年,姚宗勋先生从学于王芗斋先生开始,他抱着坚毅不拔、力学精研的治学态度,在站桩摸劲的过程中,他也遇上困难,据姚老先生,后来说:“王老之技力已臻化境,要做什么得什么,信手拈来都可发人丈外,以浑圆力为例,初学者其实并不容易掌握”。但姚老先生把浑圆力从前后、左右、上下等六面力量分开逐步摸劲,最后豁然贯通。  姚宗勋先生在王
期刊
意拳成为当今拳学之精典已为不可争辩的事实,然意拳由于深奥精辟,致使许多修习者未入其门,三年甚至十几年都未能登堂入室,诚为可惜。纵观种种弊端,老师就成了关键,有些老师本身只得到意拳的偏节末梢,他教出来的肯定不是意拳的根本,哪怕你练上十年、二十年也是茫然;有的老师故弄玄虚,把意拳搞的神神秘秘,致使许多拳学奇才被埋没,有的人练的大腹便便,行动不便,只好以惯性力去运用,或是练的全身如钢浇铁铸,任人击打无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