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行 园我武术梦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he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少年时便开始学习各种不同派别的武术,但习武的时间越长,我越觉得缺少了什么,我意识到我学的都只长于拳脚,重在招式。
  譬如,拳击注重搏斗技巧并能祖当有效地击倒对手,但都只限于肌肉及四肢的运动形式的外部表现。学习拳击时,我们并没有真正学习如何最理想地运用身体,从而能最大限度地爆发每一拳击出的力量。通常,人年纪越大,越无法持之以恒地练习,因为这一切都只关于体力和招式,也因为肌肉和耐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减。
  我第一次接触意拳是在少年时,我那时的空手道老师刚开始开班教授意拳,我相当感兴趣,奈何没时间,只得搁下。之后,经过三番几次的短期学习意拳后,我最后决定抽一段时间到其发源地中国更深入地学习。
  北京有几位有名的意拳老师,我了解到意拳大师姚宗勋的长子,姚承光为该派别嫡传,故此决定追随姚老师学习意拳。
  从开始到现在我学习意拳将近10个月,每天,整天地学习,意拳从没令我失望,我意识到这是我多年亲一直想要找到的东西。
  据我对于意拳的一点浅薄认识和体验,我认为这是一种能促进健康及体格的武市,因为如果健康欠佳就无法支持刚劲的搏击。
  刚开始学意拳时,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就像由很多随意的、彼此没有关联的小块、碎片组成,以前所学的其他各种派别的武术就像是一个空壳里的这些小块、碎片。
  学了一段时间后,我很快就感觉到这些原市没有关联的碎片开始慢慢组合,这个空壳也被逐渐充实。
  现在,随着我的练习在一点点地加强,我越来越感到我的整个身体就是一个整体,以前的碎片小块全都关联组合了起亲。
  按照我的理解,这是学习意拳的其中一个目的:全身是一个整体,每一下的击出都是由整个身体带动送出的,而不单只是手臂的力量或只是腿的力量。
  如此,我们可以更容易地朝一个方向集中击出以及重心保持在中间,所以,我们击出时更加有力,强劲及迅速。也因为身体的重心总是保持在中间位置,故此没有那么容易累,身体也没那么容易受伤。
  意拳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站桩,10月前我刚到中国时,我的背,颈,肩和腰都很痛。我刚开始站桩时,我的背很痛,因为我的姿势不对。之后,经过纠正意念及每天练习,我调整了姿势,感觉到我的身体强壮了。现在我的肩和颈偶尔还有点痛,不过跟以前比已经好了很多,而背和腰已经不痛了。
  站桩的好处是一次不间断地站的时间越长就要求你越要收市公,同时也更要求正确的站姿。如果以不正确的姿势站5至10分钟,身体会有点痛,但仍可忍受,但如果站一个小时,那真的会很痛,如果我们忍受疼痛,强逼自己继续站下去,那会对身体伤害很大。故此,想要站得久必须调整身体找到正确的站姿。这样,我们就可以强化身体内部的结构及教会身体如何放松。
  试力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学会如何以大动作的方法移动身体这个整体,发力是要利用整个身体有目的性集中性地爆发力量。
  推手是要让我们熟悉超近距离地搏击,而散手则是近距离和远距离的搏击。
  我喜欢姚承光老师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犹如细水长流,在不知不觉中水滴石穿。
  姚老师的教学系统分为几个级别,每一级别的站桩和各种功法都较相似,但意念却有很大的不同,级别越高,动作越细微;爆发力越强,意念越要放松,出击的速度才能越快。
  姚老师的教学系统很有整体性,各种功法紧密衔接,使我们学会如何把身体和意念朝同一个方向结合起来,身心合一,统一协调。
  意拳也是搏击的一种,强调更多的是在手和手臂及全身各部的发力运用上,较少踢腿,而脚下功夫方面(扭打)则没有。
  无论如何,即使姚老师的系统如细水长流,水滴石穿,但如果这股水的背后没有任何力量去推动,就任何东西都无法穿透,任何地方也不能到达。故此,跟其他派别的武术一样,需要花时间不断的练习。练习得越多感觉就越强烈,感觉越强烈就越能乐在其中,领悟其道理,学无止境。
其他文献
痴心圆武术梦  出生于山东省东明县长兴集乡大崔庄的尹正华,受父亲尹怀详和兄长尹国如的影响,学习梅花拳,天资聪明,加上勤学苦练的他,很快就在家乡小有名气。1983年怀揣着武术梦的他,只身来河南嵩山少林寺学习少林功夫,经过五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磨炼,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在家乡挣足了面子,随着“偷拳”电影的播出,尹正华被太极拳那“快慢相济、刚柔并进、行如流水”招式深深打动了。1988年心系太极的
期刊
知道马俊祥这个名字已是多年前的事了。在国内,现在只要一提到华夏武状元争霸赛、南少林华夏武术大赛、湖南武术节,大概也没有人不知道。  走进马俊祥家的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橱柜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奖杯。有水晶的、镀金的,有中文的、韩文的还有英文的,有冠军奖杯、有亚军奖杯,见到记者惊讶的目光,马俊祥非常自豪地打开了话匣子。  马俊祥出生于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武术之乡——甘肃省武山县,自幼习武,曾在国际、全国武术
期刊
在2011年首届湖南武术节的比赛现场,一个面目清秀,不满4岁的小朋友引起全场观众的注意。他就是荣获首届湖南武术节武坛神童奖的马伟捷。  2010年8月马伟捷还未满3岁,就随父母前往贵州观摩中美泰拳王争霸赛,在赛前观看美国拳王训练时,他不经意的戴上拳套模仿美国拳王瑞菲尔的动作开始打沙袋,赛后,美国拳王瑞菲尔专程找到马伟捷合影留念。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马伟捷会成为真正的武坛新星!  个人简介:  马
期刊
王芗斋先生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1963年逝世,享年七十八岁。他少年时体弱多病,从郭云深先生学习形意拳,就学中锻炼刻苦,钻研认真,很受郭老先生赞许,因之深得教益,奠定了他一生致力于研究我国拳术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先生在学拳之始,就不拘泥于拳术派系门户之见。他认为,我国拳术有悠久历史,自有其发展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每一个有成就的拳术家,都自然具有其不同的个人风格与擅长。这正是我国
期刊
“刀剑合璧术”,顾名思义,就是将十八般兵器中最重要的“刀”和“剑”合并起来练习和使用的一种武术套路。在武术史上,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都有各自的套路,而同时使用“刀”和“剑”的,无论在练武场所还是在书本、戏剧里都未曾见过。也许有人会问:“将两种兵器结合在一起,是奇思妙想,还是有理论根据?”对任何一项创造来说,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奇思妙想,天上就不会出现飞机;而只有奇思妙想而没有理论根据,飞机
期刊
孙闻青先生简介    孙闻青先生一大成拳理论家,文化造诣很高,在传承王芗斋拳术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成拳家汤汝琨曾在文中记载:“同学中有孙闻青君,虽较余初习时为迟,但较余再学则早三数年。其人体型甚瘦小,高不过五尺五、六,重亦只稍逾百磅。余初试习单推手时,甚喜择孙君为对手;以其体型差,当较易与之抗衡。殊不意结果则出余所料,渠体型虽小,但对余则控制自如,使余有力而无从施展。不用力则为渠所欺,用力则为
期刊
五尺长度的中华苗刀,悬挂的时候,有一种厚重、神秘、静默、渊博的美。倘被武者挥动演练,灵光出鞘,翠采混漾,那便是林中Ⅱ向箭,夜幕电闪,大河中的激昂浪花……金戈铁马的情怀、势压天下的气概,或磅礴大气,或直取紧跟,一招一式让人心灵震撼,一步一架宛若重构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  武术之乡“大把式”  武术,是沧州的魂。清晨,漫步街头,只要有广场,就会有武者的身影。黄发垂髫,舒臂弹腿,震脚惊飞鸟,击掌似鸣雷。
期刊
姚宗勋先生是我国划时代的拳学大师,在意拳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自1937年,姚宗勋先生从学于王芗斋先生开始,他抱着坚毅不拔、力学精研的治学态度,在站桩摸劲的过程中,他也遇上困难,据姚老先生,后来说:“王老之技力已臻化境,要做什么得什么,信手拈来都可发人丈外,以浑圆力为例,初学者其实并不容易掌握”。但姚老先生把浑圆力从前后、左右、上下等六面力量分开逐步摸劲,最后豁然贯通。  姚宗勋先生在王
期刊
意拳成为当今拳学之精典已为不可争辩的事实,然意拳由于深奥精辟,致使许多修习者未入其门,三年甚至十几年都未能登堂入室,诚为可惜。纵观种种弊端,老师就成了关键,有些老师本身只得到意拳的偏节末梢,他教出来的肯定不是意拳的根本,哪怕你练上十年、二十年也是茫然;有的老师故弄玄虚,把意拳搞的神神秘秘,致使许多拳学奇才被埋没,有的人练的大腹便便,行动不便,只好以惯性力去运用,或是练的全身如钢浇铁铸,任人击打无所
期刊
一提起意拳,大家就会不由想起了站桩,意拳由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功法组成,它在健身、技击、寻理趣三个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它没有套路及固定的招式,只讲求随机随势应感而发,这是意拳的一大特点。  意拳以站桩为基础,通过意念诱导,精神假借,在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微动中求速动的训练方法,使我们的精神与肢体高度协调统一,达到“意到、力到、肢体到”的本能反应,也即是训练我们掌握浑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