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tein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的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平时的学习主要停留在听课、背书,教师也以为学生听懂了,会背了,教学任务完成了,可是学生并未真正掌握这些所学知识,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过分依赖教师,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没有自主的学习环节,关键性的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过程没有真正重视和认真处理,这就给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动员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和投入到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去,从而获得历史教学的成功。围绕这个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即围绕教师展开的问题,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时,教材中总结到“洋务派企图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答案是片面的,教师讲到这里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导致洋务运动注定要失败呢?学生经过一番探讨,最后迁移了政治常识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关知识对此作出了一个圆满的回答:因为封建制度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它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新的生产力之间不相适应,必然阻碍新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提出结论。至此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结果又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启示呢?学生可以畅想许多。
  二、“给学生一个权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即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入史学观点,让学生展开讨论争鸣,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积极思考与激烈争鸣中闪现
  例如在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时,可以适当引入史学界的不同观点向学生介绍,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基础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大多与鸦片战争前的资本主义萌芽无关,而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有关。学生听说学术界有分歧,对此也抱有极大的讨论兴趣,这时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肯定学生勇于探讨的精神,欣赏学生积极思维的成果,不怕观点有误,只怕没有观点。据大多数学生的畅所欲言,大致认同的是第二种观点,即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鸦片战争前的资本主义萌芽大多无关,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在很大程度上起了主要作用,学生得出的结论尽管与教材说法不一致,但这些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这种开放式的评价体系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都能受到严格保护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没有统一标准答案,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的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张扬、自信心强化的过程,因此也有利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开始有了不唯本的质疑精神,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发现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的意义重大”。
  三、“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发现问题”
  美国的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精讲占了大量的授课时间,知识点详实,知识体系完备,把本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几乎占去大半,教师讲得太辛苦,学生听得也辛苦,学生长期被压抑在这样的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学习提不起兴趣,也缺乏创造的热情,更谈不上自主地学习,也许学生的思考还不够成熟,但只要他们是独立思考,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了,他们一定会因为有所发现而证实了自己能力从而更加自信了。
  四、“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锻炼”
  以往教学效果检测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对教材所给的练习题、思考题是否都自己解决,学生的思维活动范围很窄,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创新设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历史、感知历史,以往教学中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多,指导学生学习过程少,考察学生显性知识掌握多,而促进学生体验与感悟少,最终达不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作业布置,例如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这段历史以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谈一谈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些认识,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搜集、查找、考证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去走访相关遗迹,从而也获得一次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家韩愈曾经这样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教师的学识不可能包罗万象,而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全心合意的智慧和能量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自己的教师,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也应该更多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想办法把学生的这些智慧和能量释放出来,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学校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校长是否具有极强的工作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对和谐校园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实施为每一位校长提供了教育研究与探索的机遇,创造了学校发展的空间。本文是笔者在经过几年学校教育管理实践研究,对课改中校长工作与和谐校园构建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校长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和谐校园构建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教育城镇化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对农村中小学校重新布局调整显得尤其逼人:(一)把镇级的高中全部搬迁至县城办学,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二)把建制镇的初中教育大部分搬迁往县城办学,提高初级中学义务阶段的教育质量;(三)把村小的高年级搬迁至镇建制办学,实行寄宿制,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关键词:搬迁;布局:调整;农村;县城    国家大开发,要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