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md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入手,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功能,才能促进大学校园的真正和谐。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构建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3—0007—002
  
  引言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推动着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如何构建一个内部各系统协调运行、校园环境公平民主、师生之间融洽相处、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环境。是高校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而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根本特征和反映,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校园文化建设人手,注重校园文化内涵的和谐,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一、校园精神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
  
  大学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校园精神文化的最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最终体现的应是一所学校最具特色、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学校精神。在国内外教育发展史上,很多中外名校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并由此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美国哈佛大学一直倡导“崇是求真”的大学精神,主张大学就是不懈追求真理的地方,揭示了大学使命的本质内涵。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则强调大学应服务于社会,这种新型价值观念的诞生使得美国承继于欧洲大陆的大学模式彻底摆脱了象牙塔的束缚,得以直面美国现实社会生活。在现代中国,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力倡“兼容并蓄”的大学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学术独立。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树立“通识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工科教育要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正是这种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才使这些百年名校经久不衰,魅力永恒。
  学校精神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对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健康高尚的学校精神,可以成为一种激发因素和原动力,推动人们积极进取,成为人们开拓奉献的精神力量。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就能够强化师生员工的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把师生员工紧密联结在一起,凝成一股难以替代的巨大力量。大学精神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所大学与时俱进、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大学,是不可能保持蓬勃生命力的。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大学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学校精神可以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可以使师生保持一致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营造浓厚的精神氛围,于无形中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学校发展的合力,对和谐校园建设具有根本性意义。所以任何一所高等院校都应该重视大学精神的凝炼,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国高校在创建校园精神文化时,必须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合格人才培养的要求,把“稳定和谐、健康文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作为学校的理想目标。学校精神文化在本质上是用文化唤醒和高扬师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师生真正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只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使学校的师生在总体上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具备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样,学校各方面工作就能顺利地开展。而更重要的是,当师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后,就会自觉认识当今时代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会深入了解培育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只要学校领导者善于引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会议、讲座、广播、录像、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弘扬主旋律,从各个方面不断地渲染、强化,则学校运作自然就会协调而有序,从而有效促进校园的全面和谐。
  
  二、校园物质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了的文化形态,是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这种直观的物质文化也是体现一所大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设施,以其独特的校园风格和文化内涵,时时刻刻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所言,校园的“长廊连同他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提升是建立和谐校园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我国大学的在校生人数急速增长,同时高校的硬环境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座座功能齐全、美观大方的教学楼拔地而起,舒适方便的学生生活区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眼前,现代化的体育馆、休闲广场等设施使大学校园充满现代气息和勃勃生机,优美的教学环境吸引了大批生源。同时,优良的教学设施等硬件条件的增加、充实和完备,不但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而且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吸引了众多的莘莘学子,使学校呈现出良性循环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构建和谐高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高校在进一步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在加强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以“健康向上,整洁优美,和谐统一”为理想形象。因此,高校还要加大投入,进行教学设施建设,不断充实、更新专业化教学设备,扩大校园网络,使育人环境专业化、配套化、现代化。同时学校对校园环境布局,应注意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寓思想和文化教育于环境建设中,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有机结合,使艺术性与时代感结合,将现代文明气息与传统文化底蕴有机渗透,让师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
  校园环境建设应着眼于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要千方百计让草木“说话”,让石头灵动。比如建筑形式和风格方面,既要体现学校原有深厚的历史传统,还要体现青年学生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特点和学校新时期办学理念和治学风格。使之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我们以传承和创新的理念指导校区的建设规划,通过对建筑物的造型装饰,办公室、教室的布置,树木花草的种植培育,校园雕塑的摆放, 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校园环境的点缀,使得校园成为古树参天、绿地成片的优美的花园式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中陶冶情操,能对师生员工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促进身心健康、调节心理状态等重要作用,做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
  完善的校园物质文化设施,能给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能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能让他们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良好的校园环境。既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可以增强师生的内聚力和荣誉感,更好地促进校园的全面和谐。
  
  三、校园制度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障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依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学校实际情况,根据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为完善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而制定的管理体系,是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的,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它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高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制度文化一经形成,不仅能促进师生员工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在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
  和谐校园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也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标志。这种制度文化的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起富有人文情怀与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它要求学校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借以建立起良好的校风,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同时还要搞好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在学校中优化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师生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让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共处。
  校园制度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是高校培养目标的规范化的标本。具体来说,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是指规章制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它包括学校的行政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教代会制度、师生道德行为规范、公共生活准则、校规校训、业余及课余活动规则等方面。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是指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严密的制度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高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这些规章制度可以先期由学校或有关部门制定,也可以在学校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步健全和完善。英国剑桥大学于1856年就颁布了《剑桥大学法》,包括董事会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学制度、学位制度、财务制度等,它为剑桥大学教育及其校园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世界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加强各项制度的公开性、透明度,加强监督,严格执法,依章办事,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违纪必究,以维护制度的权威和尊严。但同时要重视制度的激励性,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调动学校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上下协力,齐抓共管,建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机制。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思想和行为养成中的育人功能,加强法制教育,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使制度文化达到最佳境界,发挥最大化功能,高校管理才能在严格的制度规范下提高效率,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因此,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的建立和优化,不断创新民主、科学、平等、高效的大学制度文化,既能使高校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又能营造一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理想化氛围,可以让学校师生尽情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和活力,使校园和谐稳定又生机勃勃。
  
  四、校园行为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载体
  
  高校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在学生和教师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等。
  和谐的校园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而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行为文化所表现的正是校园文化的具体情况。从内容上来看,不同的行为文化对高校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学术科技文化,以科学性和严谨性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培养产生巨大的作用,并对课内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能够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艺术文化,如各种形式的艺术节和文艺演出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操,舒缓学习紧张的神经,使他们感到和谐的美好。因此,现在许多高等院校都把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增强学校凝聚力、提升学校文化氛围的重要内容。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学术、科技文化建设。学术科技活动是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要从创办专题学术讲座,开展读书研究,鼓励学生创办校内刊物等方面狠下功夫。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学术文化。清华大学学生创办的“求是学会”、“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在科技创作、科技发明、科技讲座、科技征文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丰富课堂教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促进学生学术科技水平的提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贯彻学术化、科技化精神,一方面可促使校园师生人人重视科研学术,从而在高校形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又可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教师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从而形成一所学校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的“挑战杯科技活动月”和浙江大学的“电脑节”,把科技活动、学术活动推向高潮,不仅进一步推动了良好校风的形成,而且使文化节摆脱了单一文艺性质,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深远的育人效果。
  第二是艺术文化建设。高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艺术文化节”活动。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与陶冶。提高其文化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杯文化活动月”:复旦大学的“复旦人节”;同济大学的“红枫节”;华东师大、华东化工学院、上海交大、中山大学的“艺术节”等等。在艺术节里,一方面请社会上著名艺术家和著名演出团体来校演出,给校园以高雅的艺术享受;另一方面是学生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诸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交谊舞大赛、大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奖赛、书法绘画比赛、摄影比赛、棋类比赛、社团文艺汇演等等,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在娱乐和比赛中,无形间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往往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美好回忆。
  第三是阵地文化建设。高校成立学生科技活动中心、文学艺术创作中心、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健身健美娱乐中心和学生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等全校性的学生活动中心,为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狠抓社团组织建设,培养学生爱好兴趣,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如北京大学的“山鹰社”、“爱心社”等社团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组织起来的学生社团的蓬勃兴起,给以学生施展各种才华的舞台,给以大学生广泛接触与合作的机会,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也有效地增长了知识和才干,陶冶了性情,净化了灵魂,提升了品德,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为了保证校园行为文化的健康发展。高校需要朝以下方向引导:一是发挥教师的宏观协调和管理作用。尤其在学术、科技活动中,高校要重点扶持学生专业学术团体活动,不仅在科研经费、场所等方面大开绿灯,还要聘请有热心有造诣的教师亲自参与、指导学生开展专业研究和实践活动。通过传帮带,对学生的科技活动予以操作性指导。这样既可提升学生的科研层次。又可提高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举办的活动应该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避免消极、颓废的内容出现,以陶冶大学生的精神为重点,使大学生在更加丰富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得到教育。通过这一系列高品位的行为文化的建设,可以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良好的载体,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证学校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和途径。而构建和谐校园又是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它不仅仅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活力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党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和推动我国社会顺利前进的现实需要。所以,高校必须顺应形势,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营建和谐发展的大学校园环境,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市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总体上不继繁荣进步,经营秩序不断规范,法规逐步完善,机制日趋健全,但同时,也还存在着种种缺失,尤其是在执法基本建设上,仍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为深入贯彻十七大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的战略任务,必须加强对现阶段我国文化市场经营和管理体系的研究,分析研究文化市场发展与管理,进一步构建文化市场框架体系,完善和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市场
期刊
关键词:幼儿教育专业;钢琴训练;基础训练;读谱练习;研读乐谱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6-054-02    钢琴因其美丽的音色和丰实的表现力,号称“乐器之王”,其优美的旋律、浑厚的低音、丰富的和声、多变的音型及错综复杂的对位设计,都能通过灵巧的手指在钢琴上演奏出来。因此需要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演技、扎实的基本功及对作品的深刻理解等诸多方面的能
期刊
摘要:当前正在积极探索适应研究性学习和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方法”,案例教学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引起广大政治教师的重视和关注。思想政治课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观察事物、了解社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政治课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教学目标;新颖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期刊
摘要:对信息平台采集到的资源,作分类整合,统一协各调院校所创办特色专业及开设特色课程实现无缝对接,按社会与企业需求培养各类实用人才,既是培训市场发展的目的,也是学生优质就业的方向。  关键词:资源分类;特色专业;优质就业;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Q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6-049-04    1导盲    在《建议开办特色专业与特色课程》——校企合作办学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认识上的误区、结构上的倒置、职能上的弱化、与生产的脱节、主体素质有待提升、载体和抓手有待丰富等,制约了综合功能的发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大政工”模式构建、队伍建设、清明政治建设、丰富教育内涵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进展和突破,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关键词:新形势;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加强 
期刊
摘要:党员服务社作为为广大党员服务的一个基层单位,它依托于社区物业管理站党组织,但服务范围和职能不局限于所依托的行政单位,体现区域性、跨单位的特征,对行政单位党组织的工作是一种补充和完善,是党组织在基层的延伸和拓展,在新时期探索党员服务社如何用心灵搭起爱心服务的桥梁,充分发挥非在职党员的作用,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工作。  关键词:党员服务社;爱心服务;发挥;非在职党员的作
期刊
摘要: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愈来愈得到人们的认可与重视。然而,职业教育为人们所接受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职校的学生流失率高。因此,提高在校学生巩固率、降低流失率,是各职业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试从当前中职学校学生流失原因及学校如何应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生;流失;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6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6-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弊病就是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缺乏开口能力。如何在口语教学种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这是当前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交际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3—0043—011    
期刊
摘要:分析劳伦斯的《马贩子的女儿》与詹姆斯·乔伊斯的《伊美琳》中女主人公们的相似处境和遭遇,从而揭示女性悲惨命运轮回的根本原因是男性中心主义对女性思想的毒害与女性独立意识的缺失。  关键词:男性中心主义;女性意识:悲惨命运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3—0032—008    引言    H·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写于1917年,改
期刊
摘要:国家的国防力量是一个国家政治、军事、科技等领域相互融合的综合体现,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最基本最直观的地位评价。学校国防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是提高国家国防能力、国家军队军事素养和人民军队响应国家军事战略及路线的基础标准,也是体现国家对如何提高青少年群体在国防教育领域培养的重视。在现代社会结构中,如何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科学发展观”并有力的推动科学技术在提高军事科技领域的作用
期刊